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存在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不足、人员分配与指导方式不合理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意识与能力等问题。需要采取以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素养能力、运用科学的分组方式和学法指导等方式,提升该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我国中学教育普遍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在实践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对该方法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梳理运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成为当前初中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建议如下。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并在教学实践中强化应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应当以思想理念培育和技能培训为手段,打造良好的师资队伍基础。
首先,明确教育思想鼓励创新活动。突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属性,明确思维创新在新时期人才培育工作中的价值,从而引导教师建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同时,建立鼓励教学创新的科学机制。例如,将新教学方法的应用成果纳入对教师的考评范围内,并将晋升和评优等活动与评价结果挂钩,从而激发一线教师开展科研与实践的热情。
其次,建立多元化的培训系统。从教师队伍内部选拔优秀人才担任讲师并组织公开课相互学习。同时,借助高等院校、教学研究机构等外部力量。例如,与高等师范院校共同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立项研究。由上级部门组织,在管区内成立校园联盟,相互借鉴交流经验,从而实现教师素养的提升。
为便于开展交流,合作学习中一般根据座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分配方式导致小组人员组合随意性过强,小组成员间可能出现同质化现象,不利于合作与讨论活动的开展。同时,成绩的优劣并不能反应学生的性格或认知,单纯依靠成绩分配成员的方式也存在不合理性。另外,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呈现出快速的动态变化。部分教师采取长期固定的小组组合,不利于缩小各组间的差异,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合理的分组方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指导方法,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首先,小组人员数量应当根据班级人数确定,一般将小组数量控制在6-8个之间,小组人数在4-6人之间。随后将性格、成绩、爱好等作为主要项目,深入了解个体情况,在分配成员时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其次,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前中后分别开展学法指导。课前设计预习任务、指导阅读方法、明确参考资料,帮助学生实现有目的的预习并形成总结难点和问题的习惯。课堂上,教师应当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既要避免过多干涉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也要避免过分自由导致的注意力分散。在了解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适度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以规范和监督促进科学、高效的协作学习过程。课后评价中加入小组互评环节,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对创造性的思维坚持民主、开放的评价原则,全面培养学生能力。
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意识不强,在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欠缺。首先,学生的意识仍然停留在个体学习阶段。实践中,学生对小组讨论缺乏热情,小组发言由一两个学生包办。同时,发言代表经常按照个人观点阐述思想,不注重团队思想的凝结提炼,起不到培养合作沟通能力的作用。
其次,部分学校在采取合作学习时未针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开展调查或活动。多数学生不懂得如何开展交流,遇到观点冲突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基础较好的学生与一般学生间存在“沟通障碍”。甚至在合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偏离主题闲聊,进而影响到小组整体合作氛围。
教师可以为学习小组制定竞争规则,并给予表现优秀的小组一定的精神及物质激励,促进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和影像素材。在课前上传延伸性的学习材料供学生了解,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苏州园林》教学前,组织学生在线上观看包含讲解内容的纪录片等。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从基础习惯的培养出发。教师为合作学习课堂设置规则,不允许他人打断发言者,禁止相互讽刺的言论,培养学生倾听他人观点的习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予经常性的鼓励,帮助其克服胆怯和紧张情绪,在不断的发言中提升表达能力、培养自信心。另外,还可以在小组内采取“一帮一”的方法,由合作积极、成绩较好的学生帮助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我国中学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针对实施基础和实施方式上的不足,学校与教师应当结合新时期语文教学的目标充分开展研究和实践工作。结合自身情况,在大胆创新中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