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对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进行培养,促进其阅读面的扩大、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品位的提升。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对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对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越来越多的人充分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带领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阅读的重要性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给予学生鼓励,让其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引导并带领学生读整本书,让读书变成学生生活方式的一种,已成为语文教学的关键性任务之一。
在带领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以及当前所学的教材内容,先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激发出来,再将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以便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把一些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启发和提示学生展开对整本书阅读活动。
以《范进中举》一课为例,学生学完本课后可以了解到范进之所以会遭遇这些事情是因为封建制度的影响,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把《儒林外史》一书推荐给学生,并将一些背景资料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了解到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清代科举制度的基本情况。当学生阅读完资料后可以发现科举制度严重影响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度,当时的人已经不再把读书当作育人和穷理的方式,而仅仅将其作为考取功名的方式,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因此才导致当时文人疯狂的痴迷于科举。在把这些内容了解后再对《儒林外史》进行阅读,那么文章中诸多看起来十分荒谬的行为便可以理解了,范进、周进代表了迂腐的文人,这些人物形象的心理有其社会原因,王惠、汤奉代表了贪官,这些人物快速、形象地转变为贪官也有其社会原因。
如果结合课文和整本书阅读,就可以使学生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提供背景材料可以让学生立足于各个角度理解文章,加深学生的思考。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要想在语文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效引导,使其主动阅读整本书,教师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阅读整本书的兴趣。例如,在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传》这本名著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很熟悉这本书,还看过此类影视作品,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水浒传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片段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这一段影视作品,让学生深刻理解鲁提辖嫉恶如仇的品行,当学生观看完影视作品,再给予学生引导,让其阅读名著,比较名著和影视作品所存在的区别,若是让学生当导演会如何安排表演,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创建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入整本书的阅读中。
肖培东教师曾指出:“小说要往‘小’里面去说。”这句话强调了在宏观阅读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微观阅读,对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分组讨论活动中,分类各个问题,各组学生对一组问题展开讨论。
例如,学生在学习完《我的叔叔于勒》后,对外国小说的阅读兴趣极为浓厚,这时候教师可以将名著《格列佛游记》推荐给学生,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全文,之后再细读自己感兴趣的篇章,并试着把较为细化的问题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比如,一些学生觉得,言语反讽是小说用得最多的,如利立浦特国的数学家对格列佛每天的食物需求量进行计算后,格列佛提出“这个民族真是足智多谋啊”,这里体现了反讽。还有一些学生阅读得很仔细,发现不仅有言语反讽,还采用了情境反讽的方式,如格列佛曾想向“慧”表明自己也具有美德,不同于丑陋的“耶胡”,但是越说越表明人类也是“耶胡”,其原因是格列佛正是由于手下背叛才被抛弃的,这样的情节发展和读者主观愿望相反的情境被创设了出来,也是反讽的一种体现。
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后再深入对其中的部分章节进行阅读,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细读的章节内容展开分组讨论。然后小组长以报告的形式总结讨论研究的结果,各小组相互分享。由此加深没有细读过这些文章的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十分显著。所以,语文教师应进一步强化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从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他们阅读积极性的增强,将其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