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对四川省M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

2019-03-05 17:02马驷驹李安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村级农村学校

马驷驹,李安叙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效果关系着今后若干年国家的人口发展素质,在“人口红利”期满之后,提升广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成为了迫切议题。由于城乡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农村儿童在文化资本、社会资源和自我实现机会的获得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镇地区的儿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公正,让农村地区处于弱势社会地位的儿童获得优质的教育,是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在2005年后相继出台多项政策强调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但是由于中西部经济发展上的差异,西部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仍然堪忧。笔者和团队走进四川省M市农村地区,就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展开了深入调研。

一、四川省M市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评价

农村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发展状况的展示窗口,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是农村教育的显著特点,其发展状况对个体的成长、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中国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进程乃至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M市下辖三区五县以及一个县级市,含普通初中202所,小学414所,义务教育发展稳中求进,但由于农村地区幅员辽阔,现状依旧严峻。

(一)教学点分布零散。2001年起国家实施“撤点并校”政策,大规模撤销村级办学点,集中到乡镇中心校进行教学。这一政策虽然促进了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也间接增强了农村的办学效益,但与此同时拉大了家、校两地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带来了巨大困扰,也埋下了安全隐患的种子。如在M市W县的13个初中校点中,距县城30公里以上的有8个,最远的距离为88公里。在178所乡村级小学中,有88所距县城40公里以上,最远的有105公里;距中心场镇10-20公里的为51所,占村级学校的29%;距中心场镇20-30公里的为27所,占村级学校的15%;距中心场镇30公里以上的为12所,占村级学校的7%。

(二)学校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地区由于传统第一产业占据主要地位,加之地理环境对交通的阻隔,使得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经济学强调物质基础对客观条件的决定性改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学校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撑,使得校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撤点并校”的政策进程。2012年印发的《四川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标准(试行)》对建设“标准化”学校提出了指标性要求[2]。但在调研过程中,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按照《标准》,完全小学的建筑容积率应该控制在0.7以内,初级中学的标准是小于等于0.8。建筑容积率保障了学生的生均用地需求。调查显示,A小学的建筑容积率为0.82。此外,环形跑道、篮球场和排球场作为保障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本应健全,但A小学仅建有篮球场地和排球场地,缺乏环形跑道。按《标准》,完全小学规模在12个班,540人左右的,体育运动场用地面积应为6438m2,生均用地面积为29m2,B小学设班12个,在校生486人,体育运动场用地面积5986m2,生均用地面积为24m2严重不满足建设条件。与C中学规模相适应的生均校舍用地面积应为6.66m2,与D中学相适应的生均校舍用地面积应为7.01m2,实际中,均少于此标准。

(三)教师学历不高师资力量薄弱。长期以来的教育贫困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对于人才是引进难、发展难、留住难。小学阶段目前在岗在编的大部分教师学历只有中专文化,部分老教师仅有小学文化。学历结构参差不齐无法适应新课改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年龄结构不平衡使得小学教育无法注入新的活力。在调查中,W县的某乡村P小学全校共有13名教师(含后勤),具有大专文化的不足40%,Q小学中专学历教师占比数量最多,超过了70%,其教学质量亦是在该乡名列前茅。R中学教师群体中本科学历占比三分之一,但是其学历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函授或者是专升本的方式,没有经受过正规的本科师范教育和学术培养。农村基础教育的痛处在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农村小学在职的大部分教师均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留下来的中专生,长期坚守在贫困一线。

(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但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进入城市寻求发展,将子女交由祖辈进行抚养,由此产生的代际沟通障碍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的推进[3]。对孩子家庭教育的脱节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发展,许多祖辈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再加上无法传递孩子所需要的母爱、父爱,只能一味的将就、顺从、以至于溺爱,因此,留守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极容易出现缺课、逃课的情况,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缺乏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一部分孩子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断送了学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W县的P乡,位于县境西北部,是古白草羌居住地,下辖9个村共2115户,其中超过67%的是空巢家庭,就学习成绩而言,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成绩更加优秀,性格更加完善。

(五)村级小学教学质量差。在2015年M市小学五年级语文抽考中,全市平均分78.3,全县平均分为69.3。W县乡镇以上学校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仅低2.7分,但村级学校则情况严峻,相差达到了11.9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由于村级小学在数量上占到W县的大多数,所以严重地拉低了全县的平均水平,进而导致在市域内的巨大差距。村级小学的教学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教学环境、师资配备以及教学经费等等。从学校教学管理来看,村级小学缺乏系统的教学规划,进度和授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教学环境上看,村级小学基础设施差,桌椅、黑板陈旧且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从师资配备上看,专业学科教师严重不足,一名老师可能身兼数职,同时担任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职,且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常常跨学段教学,直接导致了备课时间不充分和专业知识不对口的情况。从教师素养上来看,缺乏授课的趣味性和知识的拓展性,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仍以被动接受机械学习为主。在农村地区,要想真正缩小地区之间、校际之间的差距,必须从小学抓起。

二、基于现状考察的对策建议

(一)落实政府责任,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政府责任是提高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的前提。县级政府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体,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职责[4]。积极协调好县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等在义务教育当中的责任。第二,强化乡镇政府的责任。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帮助学校切实解决具体问题。保证适龄人口接受义务教育,尤其是在当前“读书无用论”开始抬头的时候,防止学生流失、辍学现象的出现。

(二)调整省—县财权结构和义务教育的供给责任。县级财政目前来说仍然是农村义务教育供给机制运行的“轴心”。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政府只能维持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存和运转,并不能真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问题。未来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必须在省以下财政体制上做出两个方面的调整[5]。一方面调整省以下财税结构,实施“省直管县”体制,强化县级财政,充实县级财力,提高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供给能力;另一方面,将部分不需要过多决策信息的农村义务财政责任上移,提高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

(三)合理调整布局,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在调整中,要实事求是,依据县乡村的实际情况做出统筹规划,兼顾就近入学的原则和学校撤并数量的关系。加快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标准化建设是重点。要集中资金、在硬件、软件、环境、师资等方面大力保障,形成规模效应,用标准化的教学软硬件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6],从而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

(四)建立流动机制,加强资源共享。建立起县域内教师的双向流动制度。把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从“单位人”变成“系统人”,所有中小学教师并不属于哪个具体学校,而统一受聘于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由县教育局统一调配,如此一来,便为教师在县域内交流、轮岗提供了政策空间。成都市温江区的“区管校用”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譬如农村地区长期缺乏的音体美教师,可以通过区教育局的统一调配实现“走教”,即一名教师可以为不同的乡村学校轮流服务一定年限,以此来解决师资匮乏的难题。

三、结语

在现阶段,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在教育投入、资源配置等外部的不均衡已经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突出地表现在教师队伍素质、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水平、学校特色发展不均衡方面[7]。目前,贫困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义务教育的形式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缩小与发达地区或者先进地区的教育质量差距,从“人人有学上”逐步发展到“人人上好学”,从早期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到提升学校的核心教育质量,义务教育的任务已经从发展阶段过渡到了提高阶段。县域内县情的差异要求行政部门和教育者必须实事求是,构建起一套适合的教育发展框架,兼顾效率和公平,并通过实施路径的运作,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发展。

猜你喜欢
村级农村学校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谁为村级产业“接生”?
村级审计亟待加强
学校推介
加强村级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