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锋,赵 爽,包 巍
(燕山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深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要工作,也是改进、加强、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直接理论来源和现实依据。“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教学的重要人才支撑。”[1]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及其授课过程的总体现状而言,部分教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把握不够系统全面,理解不够深刻,授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融入手段,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时效性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门探讨。
授课的主题方向直接影响到授课内容的安排、授课方式的选择,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教师要开展教学活动,就要把握好授课主题方向的几个主要着眼点。
1.着眼授课的整体性。授课的整体性就是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必须使授课主题系统各个要素相互作用,使授课主题成为具有良好功能的整体系统。要从整体性方面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具有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但从当前的授课模式来看,大多数教师往往采取分篇章结构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没有从全局出发来“谋篇布局”,对这一思想的整体性把握力度不够。在此,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各方面,都是围绕中国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的,要立足于国情党情社情的动态发展,在深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讲话的基础上,对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做一个全面概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具有战略思维能力,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并把这种整体性思想体现在备课、授课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一全面而系统的思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
2.彰显授课的思想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是新时代指导中国改革发展的科学指南,思想性是这一理论的主要特征。在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过程中,立德树人、教人成长成才是直接目标,也是思政理论课的价值旨归。当代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与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迅猛发展并日益普及,相比较而言,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有待积累,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这一问题所提出的措施针对性不强,时效性较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就对教师在思政理论课的授课方面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深刻经历,让他对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其注重,在各个场合都对青年人寄语了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而其中所蕴含的青年观、教育观,正是思政理论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健康的影响。如何利用好、传达好这种思想性原则,是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积极探索的。
3.突出授课的时代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就是这一思想与时代特征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授课主题的原则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授课主题的原则也应该与时俱进。一方面它的主题原则会得到强化和发展,另一方面还可能出现新的情况。因此,教师能否对课件内容进行及时地修改,对授课效果有着很大影响。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代特征紧密联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授课前要有前瞻性,掌握动态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性融入课件中,同时也应该关注时代焦点、社会热点的动态,随时改进和完善课件,使课件呈现出与时俱进和发展变化性。
4.牢记授课的目的性。目的性就是根据授课的需要,通过授课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行为目标和结果。目的性是授课主题的灵魂,在掌握授课目的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授课更具针对性,才能够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首先是要解决进课堂的基本问题,在这方面要有制度上的保障,方法上的创新,明确进课堂所指向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其次是进学生头脑,要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作为经验的直接理论来源,学习理论知识是基本的和关键的渠道。最后要体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上,这是授课目的性的最终追求,也是最高要求,如果在实践中不会融会贯通,不懂得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就说明授课的目的性没有达到有效的预期。
5.抓住授课的重难点。重点要素就是指授课的核心要义,在授课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论,每一个部分都是重点,也有难点出现,关键是需要教师针对上课的课程设计和要求,进行适当的取舍,在授课主题的把握上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根据授课需求,结合授课目的性,把主要问题置于课件的关键位置,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
了解和掌握授课的对象是开展教育的关键,只有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对授课内容的安排,授课工具的选择以及授课环境的创设更具有针对性。
1.深化学生广泛性的自我认同。广泛性是指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活动所面对的群体,涉及的人员、学院、专业等范围和领域较广。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过程中,要突出校、院两党委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探究院与院之间的合作模式和联合实践模式,在校院两个基础上延伸到学生这一群体,并把学生群体的广泛性有效区别开来,区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具有针对性,与此相结合的是,提升他们对自身的认同感,认识到其在一般性基础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要相互配合,积极互动,在教学问题上深入探讨,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应该展开讨论,增加课堂教学的活跃氛围,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得思政理论课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凸显学生层次性的多从属性。层次性是针对授课对象而言的,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因此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层次性。由于学生对层次性的划分标准认识不足,对自身的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有必要从其属性来加以宣传教育。例如,依据专业不同,可以划分为工科类和文史类;依据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专科和本科等;还可以根据授课对象的思想品德表现划分成不同层次。就具体和现实而言,本文所指的授课对象的主体是高校学生,由于其成长的环境、学习的环境、所学专业千差万别,因而其思想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针对教育对象层次性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在授课的过程中分层施教,因人而异,在课前就应掌握授课对象的基本信息,了解其专业,制定不同的授课计划,实施不同的授课方式,运用不同的授课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接受更多的理论熏陶、思想指引。
3.兼顾学生可塑性的自我追求。可塑性是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表现上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在自我价值的追求过程中,往往容易为自己树立榜样,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这个时候,如果对学生引导不力,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可塑性的自我追求中迷失方向。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日益明显,其中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普世价值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受此影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呈现出多元复杂性,他们的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导致他们的思想倾向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厚的青年观,深刻传达了青年成长成才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途径,正是对高校大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直接理论素材和实践指导。高校思政理论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抓住高校大学生这一可塑性特征,对他们的思想动态要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在思想性方面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提高他们对待不同思想的辨别能力,让他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和指引,使他们在理想建构和自我塑造的追求中,受到正确思想的指导。
4.注重学生主体性的自我发挥。授课对象的主体性主要指高校大学生,在实施授课过程中,这一主体性又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三种基本特点。首先,这种能动性主要在于授课对象的思想可以能动地反应外部世界和自身特征,要利用好这一特征,根据授课对象对所处环境的认知,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学习思政理论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激励他们能够及时进行补充学习。其次,这种自主性不仅在于高校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也能自主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自主选择并加以自主完善。最后,这种能动性体现在授课对象的创造性,他们不单是接受者,还能够根据授课过程的推进,揭示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思考,创造新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认识判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内在性和外延性,内在性间接表现在其可塑性的自我追求,外延性表现在主体性的自我发挥,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授课内容的安排是一项前瞻性的工作,如果内容安排的不够合理,就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突出教学的重点,讲清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前和备课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必须要有充分的规划。
1.努力厘清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实现,首先在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起着指引方向的作用。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课堂的路径,走进学生头脑的这个根本出发点和实践旨归,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积极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世界,培育他们的大局意识;立足于培养高校大学生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青春梦为中国梦注入新的活力;采取激励措施,促使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
2.有效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在把握教材、科学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所确定的核心内容。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重点,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宏大而深厚、系统而全面,区分重点和把握难点都不容易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要求,把握其中的科学内涵和深厚思想,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动态,以形象生动的语言阐述比较深奥晦涩的理论,在授课语言大众化的情形下,使授课对象听懂和掌握。
3.着重讲清教学难点。教学的难点主要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者说是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在此,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是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某种程度上来看,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若深入分析研究,两者又存在巨大的差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深入探讨这一思想的理论渊源到深化其实践路径,都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尤其是如何有效贯彻落实这一做法上,难度更加突出。教师要根据授课主题,结合授课目标,多方面多渠道深入探究,采取有效措施讲清教学难点。
授课的手段与方式是授课效果的关键,有效的授课手段可以保证授课对象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保证良好的授课环境,而授课方式的创新可以增强吸引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1.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引领时代的最强音。作为当今社会的主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成为时代课题。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在教学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和进步。多媒体与网络渐渐成为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善于运用好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才能实现这一思想的普及与宣传。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手段也应实现更新。为此,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在教学评价上,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定,为老师和学生创设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在“微时代”要学会结合“两微一端”,把校园网、微信群、QQ群、微博等现代化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线上线下交流”的宣传引导格局。以燕山大学为例,在河北省面向全体研究生开设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研读课的过程中,学校采取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线下模式主要是通过面授的形式进行,而线上模式在确定主题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通过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对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提供了良好途径。
2.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和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两个主体,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如何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被更好的了解和践行,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思想先行者,对社会思想有着强烈的感知,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能够对他们实施很好的教育,在他们中间可以有效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是融会贯通的前提,要时刻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二卷当作枕边书仔细研读,从中获得心得体会,以便知道在今后的生活与实践中如何将这一思想传达出来。而教师作为重要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不能仅限于做知识的搬运工,不能善于画饼而不善于做饼,不能只是简单被动的讲课和说教,而是主动跟进时代,更新知识,将学习到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实现自身和学生的双向共赢。
面对新时代新思想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思政课的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与学生都要明晰自身所处之地位,让思想政治教学真正回归“教”与“学”的本位”[2]。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立足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著,扩展了授课的主题,通过QQ群在线答疑,以问答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3.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
紧紧围绕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时代主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深入、系统研究,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加深研究,认识成果要扩大影响。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时效性强的学习宣传活动,共同学习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理论。将这一时代主题与思政课教材内容相结合,进行不同专题划分。老师开展思政课模块化教学,组织学生针对不同专题展开学习讨论,并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队伍根据自己的学习成果,将教材内容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专题化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效果,燕山大学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学时改革,充分利用“毛中特”上课平台,大大提高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授课时间,形势与政策课由原来的每学年8学时改为每学期8学时,为学生深入认识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时间保障。
优化授课的教学环境,不能把眼光局限于授课的课堂环境,而要更多的利用外部的有效环境,如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和实践环境的优势,积极开拓第二课堂,使之成为优化授课环境的主渠道。
1.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教学环境的核心要素,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基础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加坚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推进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为人民民主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示范,同时,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优化社会政治环境的重要方面。党风廉政问题日益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要加强党纪、党风建设,增强大学生对党的信任,从而影响到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只有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才能使高校师生主动践行十九大精神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创设鲜活的文化环境
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是人们的知识、观念等所形成的一种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塑造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文化环境是开展教学的内生动力,因此优化文化环境十分重要。
优化文化环境,首先要转变高校思政课教育理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系和学科制度的不断完善,高校青年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从被动机械地接受教育、强制性地灌输知识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巩固技能,达到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的理想效果,是高校思政课教育理念转变的必然趋势。随着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其次是建立完善的制度。制度作为顶层设计,为高校思政课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选拔专业的优秀人才,使他们担负起思政课教学的重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运用专业术语传播专业思想,也要善于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大众话语,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思想。最后是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社团活动、知识竞答比赛等形式,宣传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高校青年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一思想,启迪广大青年学生成为这一思想的自觉践行者。以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例,为优化教学环境,开设了红色旋律讲坛、读书会、红色影院,很好地拓展了第一课堂的内容,为广大学生读原著学原文、了解时事提供了多样渠道。
3.把握社会舆论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在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社会舆论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情感认知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很容易受社会舆论所左右,也正是如此,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更加离不开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引导,反过来,社会舆论环境的丰富同样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正确把握社会舆论环境,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社会舆论环境,不能忽视宣传引导这个关键渠道。首先要充分利用宣讲会、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这些形式多样的传统方式,组织和邀请相关领域的领导、专家进行宣讲和解读,以增加理论的深度,提高宣传的质量;其次,要善于学习党在理论宣传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学思践悟”系列活动等,提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最后要勇于创新宣传方式,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4.拓展有效的实践环境
单纯的理论学习固然能增加知识,提高认识,但是没有实践的理论就可能造成浮而不实、虚而不实的假象,因此,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给学生一个能够运用知识、展示收获的环境。
首先要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程度,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结合自身实际写一些关于所学课程的心得和论文,从中掌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其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学生管理和活动之中,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实践载体,寓教于活动中,使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与学习,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最后可以结合社会焦点,时代热点,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演讲、辩论、讨论以及情景剧、微电影的方式加深认识。
综上所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课堂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教学任务,面对学生学习动力有待提升,专业契合程度相对较低,实践环境相对匮乏的现实难题,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起主要责任,要善于用新办法,勇于用新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用新的思想指导实践工作,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