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课程思政实施策略研究

2019-03-05 17:02丁世林王洁雯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专业课育人

丁世林,王洁雯

(安徽工程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最后一条是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及教学方式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这一原则为课程思政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为专业课教师如何实施课程思政指明了建设性的方向。本文即在这一重要原则的指导之下,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在已有的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或者从宏观层面阐述课程思政的概念与作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等,或者从微观层面阐述课程思政在某门具体课程中的实施开展。专业课如何实施课程思政?这是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的课程思政“最为核心、最为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部分”,面临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等问题。[2]本文试图从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入手,围绕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意义、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呈现两方面而展开论述,强调在前者要做到从“无意”到“有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意识,在后者要做到从“有意”到“无意”,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从无意到有意: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意义

课程思政的提出,意味着除了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也要承担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价值引领的教育功能。因此,专业课教师首先要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然后有意识地从专业课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意识地担负起育人的责任。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其要义

在高校中,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各说各话,“两张皮”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角色。有些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学无关乎思想政治工作,自己只须讲好专业知识,道德教育、价值引领的工作应当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人承担。有些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体现了立德树人的理念,涉及了一些如何为人处世的内容,但是对立德树人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缺乏系统而深刻的思考,其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育人方法都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的提出,就是要改变上述现象,即专业课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忽视价值的引领,而要强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在改进并加强思政课的同时,各类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产生协同效应。[3]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论断的高校育人新提法、新理念,即强调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能力的同时,要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发挥育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形成并坚定理想信念,培育并完善人格品质,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教师做到教书与育人两种功能的统一,“经师”与“人师”、教书匠与“大先生”两种角色的统一。

课程思政是实现“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在高校教师群体中,专业课教师数量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大学生课程体系中,专业课门数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专业课教师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主体,专业课教学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品德修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没有专业课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失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专业课教师参与、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当中,与思政课教师形成育人合力,高校育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课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利用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强调专业课教师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把立德树人作为自身的使命,但是也要注意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不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相通之处,两者的课堂教学都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围绕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大功能而展开,当然各有偏重。课程思政这一提法出现之后,有些专业课教师可能产生误解,以为课程思政就是专业课变成思政课,需要偏向价值塑造与引领的功能。实际上,课程思政并不等同于思政课程,而是强调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功能与价值引领功能的统一,能够有效结合课程建设与价值教育。既不能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思政课程,也不能把思政课程建设成课程思政,两者应该形成互补关系,构筑思政课程作为轴心、课程思政作为补充的高校育人课程体系。[4]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要发扬和展现各自的优势,紧密协作,齐头并进,比如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离不开思政课程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引,思政课程可以从课程思政中获取教学素材和思维启发。

在倡导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专业课教师现在要做的是:首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对于专业课程的育人目的,要从“无意”转变到“有意”,强调价值引领与育人功能;其次,大力开发专业课程内在的育人资源,努力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并注意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不同定位与作用方式。专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需要在专业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课程”,需要在综合素养培育中树立理想信念。在大学生的价值塑造与引领中,前者产生的是“共舞中共振”的效应,后者发挥的是“群舞中领舞”的作用。[5]

总而言之,专业课教师要明确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之处。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意义,专业课教师需要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前可能“无意”于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脱节状态,而现在要“有意”于大学生的育人工作,把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功能有机融入专业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思政课程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发挥显性教育的作用。专业课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隐性教育要与显性教育相互融通,共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共同营造高校的育人格局。

二、从有意到无意:关于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呈现

在理解课程思政内含的教育理念之后,专业课教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对于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呈现,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师身份等方面来具体实施课程思政,力求做到潜移默化,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一)充实教学内容

如何具体实施课程思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首先需要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精心准备,对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实行有效而深入的融合,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教学之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转换与调整,依据文理学科属性的不同,理工专业课程重在如何提升育人意识,文科专业课程重在如何坚守底线意识。[6]52

专业课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及其背后的育人价值。挖掘思政元素,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基础性工作。教师不仅要能够整体把握专业课教学内容,精通专业知识体系,而且要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原则以及要求。在此基础上,专业课教师要系统挖掘专业课里面的思政元素。从历史的维度来讲,各门专业课各有不同的专业领域,这些领域都是长期发展而来的,不是凭空产生的。各个专业领域的发展历史、重要人物、典型故事都是值得挖掘的思政元素。专业课教学内容源于历史,传承历史。教师要善于从历史中发现价值所在,传递精神力量。从现实的维度来讲,专业课教学内容要适当关联现实,引入大学生关心的时代问题,回应大学生内心的现实困惑。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关注时代发展,认识时代特点,明确自身的时代责任。

专业课教师要凝炼思政元素,并整合进专业知识体系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效整合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步骤之一。这需要专业课教师巧妙地把思政资源融合到专业知识体系之中,把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实现自然转换、无缝对接,并适当使用当代大学生的话语体系,让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确实能够吸引大学生、影响大学生。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提升思政意识与素养,对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能够交叉互联的部分保持高度敏感,努力寻找二者的结合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不能强行加入专业课之中,也不能疏远游离于专业课之外,而是要有机融入专业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内在性联通、一体化契合。[7]68

(二)改进教学方式

在调整、充实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需要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把思政元素渗透到专业知识的讲授之中,做到潜移默化、收放自如,助力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形塑和道德修养的提升。

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需要注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既可以运用显性的方式加以呈现,也可以通过隐性的方式加以表达,后者产生教育效果更容易、更显著。[7]67专业课教师一方面要对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具有明确意识,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隐含的方式具体实施课程思政。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思政元素的引入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明确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关系,寻找思政元素的适当切入点。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层次,专业课教师要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课方式,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讲述具体、生动的思政案例,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专业课教师切忌在教学过程中强行植入思政内容。在实施课程思政时,教师要尽量避免生硬说教、机械表述。如果专业课教师生搬硬套,勉强为之,既不能发挥育人的作用,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还可能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课教师要立足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提炼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人格养成等价值要素,将其自然而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专业课教师不宜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过多地灌输思政内容。前文已经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差异性进行了论述。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业课教师不能把专业课“思政化”,即强化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忽视专业课本身的教学特点、教育规律,导致专业课被上成了一门类似思政课的课程。[8]专业课教师要在传授专业知识之余实现价值引领,但不宜过多加入思政内容,注意收放自如,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作用。卓越的课程思政教学应该是专业知识内容的一种自然升华,没有过多、过重的思政痕迹,却能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6]53

(三)善用教师身份

专业课教师本身承载的教师身份是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9]。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专业课教师,可以对大学生形成道德示范,产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就会带动大学生养成良好学风与品质,“其于平日亲炙之事物,不知不觉,浸润其精神,而与之为至密之关系,所谓习与性成者也”[10]。

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培育广阔视野,成为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各种智慧的智慧型教师。[9]专业课教师不光要具备精深、渊博的专业知识,还须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修炼、践行,努力成为大学生仰慕、效仿的对象。在日常接触中,专业课教师能够以自身的扎实学识吸引大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感染大学生,以自身的精神品质触动大学生,发挥隐性育人的作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专业课教师一旦理想缺失,道德败坏,学术失范,就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塑造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专业课教师要以自身的良好形象、较高素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从正面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专业课教师要努力践行“四个统一”,努力做到以德立身、立学、施教。[3]尤其是言传与身教二者的统一,即专业课教师除了重在说服的“言传”,还须重在感染的“身教”。语言是最常用的育人手段,而榜样是最有效的育人途径。[11]在校园生活中,好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首先要有教师的样子,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学生才能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学习,才会有学生的样子。梁启超曾经在一次谈话中提到,他到当时的清华学校当教授,不敢说对学生产生多少人格感化作用,但学生每天看到他的日常生活,可能也会给学生带去一些“暗示或模范”;看到他自己做人天天求进、“磨炼及扩充”人格不肯懈怠的样子,可以让学生得到许多勇气和薰染。[12]通过日常行为的自然表现,专业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在跟大学生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不知不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高校层面,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常态化机制,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形成优良的学风,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相应的领导与管理机制、建设与评价机制,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建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机制,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分工,分享教学经验,提高协作意识,为实现育人目标而共同努力。

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首先需要专业课教师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意义,意识到专业课所蕴含的价值引领作用,在育人方面做到“有心栽花”;其次,在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上,专业课教师要注重潜移默化,在育人方面做到“无心插柳”,“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13]。先从无意到有意,再从有意到无意,专业课教师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策略的具体运用,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一方面需要在专业上成才,具备精深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在精神上“成人”,具备优秀道德品质。这就需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共同努力,打造高校良好的育人生态。专业课教师要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要和思政课教师携起手来,在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共同作用之下,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