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瑞,苟颖萍,张 娟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1]“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2]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到了攻坚决胜期,脱贫攻坚步入攻坚拔寨阶段,我国的贫困治理面临突破深度贫困强力约束和致富发展的两大难题,因此,深度贫困地区“拔穷根”的关键是什么?如何让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后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习近平关于扶志扶智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并以甘肃临夏永靖县为个案,分析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临夏州永靖县的脱贫实际,提出提升内生动力,促进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3]。扶贫的本质是通过志智双扶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增强人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脱贫致富的综合能力,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扶志和扶智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过扶志坚定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念,扶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发展潜力,在志智双扶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帮助深度贫困地区真正地拔掉穷根。
扶志贵在立志,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扶志向是扶贫的先导性环节,也是关键举措,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最关键的是帮助贫困群众积极的“立志”。墨子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4],王阳明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5],“志之所趋,无远勿界,穷山距海,不能限也”[6],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穷固然可怕,但靠穷吃穷更可怕。没有脱贫志向,再多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不能管长久”[7],“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8],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9],没有树立起远大的脱贫志向,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要让他们彻底认识到只有自己有摆脱贫困的意愿并付诸行动才有可能真正的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引导他们树立“人穷不能志短”的意识,激发其潜在脱贫意向,从思想上拔掉穷根。
扶志重在激发志气,树立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10],扶志气“就是充分利用党和国家的各类扶贫政策和资源优势,增强贫困群众扶贫必胜信念,淡化贫困意识,克服自卑心理,真正树立摆脱困境的信心。”[11]贫困群众是脱贫的主体力量,只有唤醒贫困群众脱贫的斗志和干劲,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使他们自觉参与脱贫事业,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如果缺乏脱贫的志气,再怎么帮扶,也无济于事,即便脱贫也有可能再次返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志气,最重要的是做好贫困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转变思路,逐步摒弃落后思想,树立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激发他们积极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追求脱贫后的幸福美好生活坚持不懈的奋斗。
扶智必扶思想,激发扶贫主动性。“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12],扶思想就是通过教育和文化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落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拥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贫困群众长期生活在一个封闭落后的环境里,自给自足,所接触先进社会生产方式少,观念陈旧,惧怕接受新事物,缺乏改变贫穷的意识和勇气,这实质上就是精神贫困,精神贫困通常来说比物质贫困更可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不仅要让贫困群众过上富足生活,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程度,只有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脱贫才是真正的摆脱贫困。不少贫困户将拿国家救济金当做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出现“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扶思想,最重要的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束缚,克服自卑心理,转变消极观望态度,发挥“弱鸟先飞”精神,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扶智必扶能力,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扶能力就是帮助贫困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由于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民普遍知识欠缺,技能不足,缺乏市场竞争意识,脱贫能力较弱,所以要使贫困群众彻底摆脱穷根,必须要扶他们的自主脱贫能力,激发他们内在的创造力,这就迫切的需要深度贫困地区做好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就曾指出:“西部地区要彻底拔掉穷根,必须把教育作为管长远的事业抓好”[13]。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让深度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永靖县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区,是临夏脱贫攻坚的主要地区之一,据永靖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10119人,其中:汉族180907人,回族22991人,东乡族3940人,土族1432人,其它少数民族849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9%。在总人口中,非农人口46211人,占总人口的21.99%;农业人口163908人,占总人口的78.01%”[14]。永靖县隶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陇西黄土高原,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山峦沟壑交错,东西部为高寒干旱山区,中部为川塬区,自然环境恶劣。全县下辖17个乡镇,其中东西山区11个乡镇多为荒山脊坡,土黄沙重,气候干旱,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生态环境脆弱,传统农业发展困难。中部黄河、湟水河两岸的6个乡镇各方面资源相比之下较丰富,便于农民生产和生活。“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面27.26%,其中74.6%的贫困人口在东西山区,截至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06%”[15]。目前,还有一部分贫困群众没有脱贫,分析永靖县内生致贫因素对于帮助贫困群众脱贫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是永靖县四面环山,环境封闭,农民传统小农思想浓厚,现代化发展观念淡薄。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农户仍然坚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追求小富即安的生活状态。“穷不怕”、“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守着薄田度日、靠着天时吃饭”等保守思想严重,不愿意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惧怕参与新事物的发展,缺乏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更有甚者,部分贫困群众消极懒惰,稍微有了结余就开始琢磨着享受,没有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观念。二是部分困难群众依然有“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封建观念,消极认命,得过且过,缺乏脱贫信心与热情,更有甚者争当“懒汉”。一些身患疾病或者因病返贫的群众,破罐子破摔,对生活丧失信心,坐等国家的救济粮。这些守旧观念和思维模式导致贫困群众精神面貌日渐消极,理想信念逐渐淡化,在脱贫事业中充当“观众”,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主体作用,使脱贫政策的实施事倍功半。
深度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劳动者综合素质低、能力弱,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根据目前掌握的数据,全县有适龄儿童少年18586人,辍学的134人,不清楚就读学校的108人,县外就读无学籍的38人,劝返学生还需要整改的有65人。辍学率较高的4个乡镇分别是小岭3%、川城2.7%、新寺2%、王台0.64%”。[16]部分家庭因贫困或者认为读书无用等原因,不愿让适龄孩子入学,甚至入学的孩子也面临着辍学的风险。部分孩子由于自身原因或受同龄人影响,不愿意通过学习来改变家庭的命运,甚至有一部分初中未毕业就外出打工补贴家用。此外,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一些有着强烈脱贫愿望的贫困家庭学子,未经过有效职业教育就开始进入社会从事职业劳动,但因缺少与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与劳动技能,劳动能力和社会竞争力较弱,无法满足所从事职业的现实要求,只能通过苦干蛮干获得微薄的收入,不仅不能有效脱贫致富,反而打击了他们脱贫的积极性,丧失了成功脱贫的信心。
永靖县积极采取措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但从整个永靖农村来看,目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普及率较低,只有较少数农民能自觉主动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很多农民的农业生产专业知识匮乏,生产技能比较低下,经营管理能力不足,对国家的扶贫惠农政策也不了解。另外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求还不相适应、对职业农民的支持政策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制约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低下导致了脱贫攻坚难度加大。
深度贫困地区的生产方式落后且一些村庄的壮年劳动力多外出就业,留下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及留守儿童,对于先进的生产理念和科技信息接受能力较弱,缺少有效增收致富手段。当前永靖县当地特色农业、种植业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但农村劳动力科技水平与这些新兴产业发展中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不相适应,导致了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辛苦打拼却收获甚微,而当地产业发展又缺少优质劳动力支撑,农村产业发展离不开农民科技水平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扶贫必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和根本性。“教育扶贫就是通过教育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减贫脱贫,它主要是通过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帮助贫困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终达到减贫脱贫的目的。”[17]
一方面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继续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推动国家精准扶贫的资助政策全面落实,让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发挥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优势,要定期对乡村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和技能考核,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使孩子全面发展,提高乡村教育的质量。同时完善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运用各种措施,摸清学生辍学的原因,广泛宣传教育对于一个家庭脱贫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确保每一位适龄儿童都有学上,辍学儿童能复学。另一方面永靖县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永靖县职业技术学校、亚新技能培训学校等职业教育院校,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加强牛肉拉面、家政服务、焊接技术、瓦工等实用性技能教育培训力度,培育出拥有过硬职业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技术人才,发挥职业学校在永靖县脱贫扶贫中的重要功能。
“文化扶贫就是要革除贫困者因贫守旧的贫穷文化,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改造旧的、迂腐的文化价值观念;用文化充实扶贫内涵,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18]
一方面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积极开展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法律讲堂等多种形式的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树立和宣传永靖县当地的道德模范,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导作用,影响和感召周围群众提高其精神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发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去追求美好的新生活。
另一方面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是人们持久富裕的基础,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摒弃不良风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投资建设农村书屋、电子阅览室、健身休闲广场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同时各乡镇要定期举行体育健身活动、开展节日民俗、经典诵读和电影下乡活动,帮助农民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利用各村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途径弘扬时代精神、传统民俗,融合发展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时代文化,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邓小平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9]。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培育新型农民,让农民通过接受培训,掌握一门技能,满足社会多元需求,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一方面要对永靖县农民进行农业机械化工具的使用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方面的技能培训,坚持田间地头、实践操作等教学模式,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引导农民科学种田。同时依托永靖县各乡镇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继续对有意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农民进行网络技能培训,传授网店管理经验,帮助农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需求,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范围,帮助农民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另一方面要强化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社会闲散劳动力、复转军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技能和实用性技能的行业培训,提升就业率。对贫困家庭的妇女进行服饰、百合深加工等技术的短期集中培训,鼓励他们加入扶贫车间,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就业和照顾家人的矛盾,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对青年人才则要引导他们依靠扶贫产业孵化园,积极创业,提高创业就业率。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扶贫道路。
一方面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永靖县依托三塬、岘塬、盐锅峡等现农综合示范园区,鼓励和支持周边群众发展草莓、圣女果等休闲采摘、农趣体验等产业。目前种植产业还存在种植比较分散,不成规模等问题,应继续出资引进优良品种,加快无土栽培等新技术的推广,增加产量,扩大收益,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同时要完善销售体系,通过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其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山区积极引进金银花、黄芪等中药材的优良品种和种植技术,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新产业。全县要继续推广“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种植大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确保产品不愁销,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另一方面按照“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要求继续发展乡村旅游。永靖县地处西陇海兰线经济带、兰州1小时都市经济圈内,交通便捷,有“水电之乡”、“花儿之乡”等美誉,拥有刘家峡水库、炳灵寺石窟、盐锅峡水库、罗家洞寺、黄河水电博览馆、凤凰岭滑雪场、太极岛景区等一大批特色旅游资源,永靖县要继续将乡村旅游作为脱贫的支柱产业。政府要深度挖掘永靖县本土文化特色,开发精品旅游路线、旅游商品,充分利用好各种新媒体,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扩大游客范围。同时加快旅游示范村建设,注重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注意完善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相关从业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规范旅游市场和秩序,给游客尽可能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