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创新:困境与路向

2019-03-05 16:33田有煌谢建平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堂教学

田有煌,谢建平

(赣南师范大学 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特定的社会阶级或组织运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高校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思维的创造源及其集散地,也是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阵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新特征,既有课堂教学的低效性,也有学生理论学习的枯燥性等现实难题,对高校的办学方向、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急需引起高度的重视。为此,国家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总部署总动员。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的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结合不同高校的调查研究实际情况,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等领域的新动向,找寻创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基本路向,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领域的新动向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手段,具有动态变化的实践特征,同时也兼备其规律性和独特价值功能属性。了解和掌握好当前高校思政课堂中的新表征、新特点,无疑是加强和改进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仍然不够突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与教育,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对于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教育部大学生思政状况滚动调研数据来看,90%多的师生认为思政课的开设非常必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护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仍然是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主流,但现实中也仍然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政课堂“两张皮”的现象,诸如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乱象仍然部分存在。同时,还有部分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要求仍然存有一定距离。须知“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2],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才能得到体现。

2.多种社会思潮渗透且相互影响的负面效应仍然存在。“社会思潮正确与否,是否具有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思想或理论成分是否科学和成熟。”[3]当下,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高校意识形态的主流,也是主流社会思潮在高校中的正确反映。但是,由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社会文化的复杂多变及网络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多元、多样、多变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投射和渗透进高校课堂,不同社会思潮之间的相互纠葛及其负面影响仍然在部分高校存在。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以及鼓吹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的思潮在校园里仍然不时泛起。“共振”“共鸣”[4]的和谐学习场景势必难以真正实现。

3.“唱黑中国”的隐患仍然部分存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中国道路自然成为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优秀素材。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一贯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正能量,绝大多数师生也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自觉认同。但与此同时,少数师生受社会中负面事件的信息影响,对党和政府缺乏足够信任和信心,个别教师缺乏职业自律,以学术自由为借口,言必谈西方,正面案例全是西方出处,负面典型往往来自中国实践,课堂教学纪律突破我国的政治、法律和道德底线,滥用课堂话语权,个别教师甚至在课堂教学中公然发出“唱黑中国”“扭曲党史”“美化西方”“历史虚无”的言论。此类人群虽然是少众,但其负面影响却不容小觑,必须重视与关注。

4.思政课堂的低效性难以化解。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5]。当前,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大学课堂上“犯困率”最高的公共课之一,欲逃怕点名、欲睡怕答题,学生往往处于“来了也不听”的神游状态,课堂的思维性较低,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随机调研显示,71%的学生公然认为思政课“有必要,但不感兴趣”,52%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应对期末考试,拿到相应学分”,57%的学生在思政课上的表现是“只听不做笔记”,68%的学生翘思政课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师上课枯燥”,而老师在课堂上的主要问题则是:28%的老师存在“文字枯燥,理论与现实脱节”,51%的老师存在“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25%的老师存在“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等情况,思政课堂的低效性显露无疑。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堂问题的成因分析

客观地说,虽然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领域呈现出来的新动向仍然有着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只见缺点、不看成绩。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分析导致当前高校思政课堂问题繁多的原因。

1.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存有一定差距。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党建思政工作、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当前高校重点抓“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大环境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被淡化和边缘化的严重现象,且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多头化、有名无实”[7]的难点也长期存在,极易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此种情形,势必导致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存在偏差,“上了课不等于上好课”的观念仍然没有确立;且部分高校思政主管部门还存有“锦标主义”思想,往往满足于思政教师一年发表了多少篇核心论文,主持了几项国家级课题,而对思政课堂的教学考核往往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

2.对教师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关键性作用认识不够到位。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8],离开高素质的教师来谈思政课堂的加强与改进无异于缘木求鱼。思政教育为中国共产党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既是教师对党、国家、民族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更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职责和使命所在。但是,当前部分高校仍然存有“思政教育是两课教师的主业”“思政教育是辅导员的职责”等片面见解,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大学思政课“孤岛化”的窘境仍然部分存在,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政教育主人翁的观念仍然没有得到有效且完全的确立。虽然部分高校通过在职称评聘中设立“担任班主任年限”等具体要求来推进全员育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对担任班主任的工作质量不加考核甚至于虚化为无,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难以有效形成。

3.对思政课堂的弱势地位仍然缺乏有效解决措施。思政课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在部分高校的教育生态系统中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思政课的教学工作量较大,“两课”教师人员较为紧缺,且部分高校师生比失调,高校行政人员兼任思政课教学现象累见不鲜,抱有“只为完成工作量、不关心教学质量”的教学人员仍然少部分地存在,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受阻,思政课堂教学的弱势地位势必产生,须知“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关切、彼此呵护、心心相印,才可能有教学和学习发生。”[9]与此同时,作为思政课堂的主管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也难以在时间和场地上对来源复杂的师资队伍加以专门性、系统性的培训和教育,直接导致思政课堂教学队伍不专、不精、不稳等现象出现,其主业地位自然难以提高。

4.对“唱黑中国”的社会思潮和错误言论缺乏有力有效的回应和反击。前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写道:如果大学教育误导了学生,吞下恶果的终将是整个国家。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国际社会已经无法忽略来自中国的声音。然而,中国越是向前发展,越是取得成就,敌对势力就会加紧唱衰中国、唱黑中国。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外敌对势力在“自由”“民主”“人权”等幌子下采取各种办法加紧推销西方价值体系,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所谓普世的价值观念。这些言论不断裹着糖衣炮弹和各种变种,把社会的热点事件拿来炒作包装,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甚至有些国内的人士和组织也积极为其摇旗呐喊,造成了社会各种社会思潮泛滥,在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了相当混乱的局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前高校部分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够,在课堂上既无法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矛盾性和发展性予以阐述和解释,也不能对国际形势和热点问题予以及时科学地回应,特别是对网络舆论热潮的规律性把握不足,部分地丧失了课堂话语主导权,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有限。

三、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堂创新的基本路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这个目标。为了引领大学生正确认清国际国内形势,自觉增强“四个自信”定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提升思政课堂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1.强化顶层设计,加大对高校思政课堂的指导力度。高校思政课堂的每一张讲台和每一份教材绝不能为错误的言论提供机会,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每一教育环节和每一堂课抓起,时刻警惕负面思潮的侵蚀,确保党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始终居于领导地位,进而明确学校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分工和责任。同时,依据“意识形态必须从物质实践来解释”[10]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加大对高校思政课堂的指导力度,组建国家级思政教学指导专家库,大力轮训思政教师,推出一批国家级思政名师,构建集体备课制度,编写一批国家级和地方特色教材,建立高校思政课堂的滚动调查机制,定期研判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形成思政高效课堂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2.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因此对于思政课来说,重视每一位教师的生命个体的基本素质,就显得至关重要。课堂随机调研显示,6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的热点难点”,56%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有学术造诣、有说服力”,48%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有人格魅力”,34%的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从学生的反馈中,可以发现加强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是推进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不仅要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2],而且要不断完善个人基本素质。同时,还要在国家各级政府组织层面上,依托各省教育工委党校、干部网络学习学院、各高校的党委党校等平台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力度,着力对教师进行法律、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底线思维教育,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队伍,从而发挥好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和影响。

3.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育人协同创新的合力。“人民群众往往是从日常生活的感性状况去感知理性,去感受理论的力量,从身边物质状况的改变去感知社会思潮的涌动。”[13]因此,改进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开始,在生活的实践中感悟到理论的力量及其重要性。课堂教学随机调研数据反映,61%的学生表示喜欢“走出课堂,开展实践”的教学模式,33%的学生认为“引用教材和实际案例来说明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非常必要,此外还有30%的学生认为“互动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发言”的教学模式也至关重要。当然,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不是单一存在的育人主体,它还与高校社科研究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等平台密切相关,要根据育人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将理论教育、能力培养和价值引导有机统一起来,形成思政育人的协同创新合力。

4.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和能力。“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4]当前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工作中“教与学”的复杂性,势必要求思政教师必须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水平,从中国蓬勃发展的事实中吸取合理的案例,进而增强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在讲解到世界贫困问题时,就可以从中国的精准扶贫战略中选取恰当的案例,比如在课堂上通过讲好脱贫实践的“革命老区样本”——《井冈山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就可以增强中国贫困治理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进而提升“中国故事”的实践贡献及其影响力。同时,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以突出的问题意识为导引,用扎实的理论和无畏的勇气来驳斥各种错误思潮,从而不断增强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和能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驱散思想雾霾,营造清朗精神环境。

5.把握“互联网+思政”的传导规律,强化建设网络思政育人格局。“互联网+”时代的国际分工及其利益分配格局正在给我们的思政课堂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由财富、科技及权力的网络所发动的全球化及信息化,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正将原有的社会控制及政治再现加以解组。”[15]因此,在当前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宏观大背景下,互联网、微博、微信、QQ等新兴媒体已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资讯和信息的主要渠道。课堂随机调研结果也反映,52%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了解政治理论知识”。所以,鉴于青年大学生的“猎奇”心理,不少境内外反动媒体往往会通过互联网来发布一些垃圾言论、虚假信息、反动甚至反社会的舆论信息,亟待高校师生深刻把握“互联网+思政”的传导规律,在互联网上主动占领阵地。因此,政府的各级组织可以依托“互联网+”的时代特征,主动做好“五个一批”工作:由各省财政资助建设一批红色资政育人网站,建好一批网络“青年之声”平台,建设一批网络育人名师工作室,推出一批“互联网+思政”的成功案例,选拔一批大学生网络舆情监察员,同时针对国内外重大、热点时政问题及时发声,传播好网络育人正能量,将思政课堂“搬上”网络阵地,从而不断强化建设好网络思政育人的新格局。

概而言之,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虽然思政教育的主战场绝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但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却不容忽视。因此,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思政课堂,不仅是思政教育的“时代之问”,也是育人格局的新要求。其目标实现的职责所在,势必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而且还要切实抓好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的改革与创新,在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上下功夫,进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从而增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堂教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