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潞盐入豫道路及渡口考释

2019-03-05 13:11
运城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平陆县河东运城

杨 强

(运城学院 文化旅游系,山西 运城 044000)

食盐是古代社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河东盐池生产的潞盐,明清时期一直销售秦晋豫三省。为了防止潞盐在运销过程中绕道逗留、越境盗卖等营私舞弊行为,清代在潞盐的运销管理上采取了诸如规定道路、限制时间、限定价格等诸多措施,以确保潞盐运销的正常秩序。光绪《山西通志》卷七十一记载:“前人熟悉而慎防之,将三省州县,次其路程,核其道里,定以时日,刊为程单,给付脚户、船户。牛行日行约三十里,驴骡日行约五十里,船行亦每日约五十里。”地方官司要严查枉道逗留者,并核验运票,如盗卖愆期,按律治罪。

关于河南潞盐运销,山西省历史地图集根据光绪《增修河东盐法备览》绘制了《清代河东盐池盐业行销图》,但该图不能动态反映清代各时期潞盐入豫道路的变化,且其中还有一些错误的地方,如该图行销里程应为华里而不是公里;图中南召县非清代南召县城云阳镇,灵宝县也非清代故址,而都是按照新县城所在地标注路程、价格;去往洛宁、宜阳、嵩县之盐路并非由渑池开始,而是由三门峡和渑池间的观音堂开始的等等。[1]216为进一步探寻潞盐运销河南的盐路,本文拟先从潞盐入豫的道路及渡口试做探讨,为研究潞盐在河南的运销道路做好铺垫。文中运用的文献主要有清代河东盐法志书及平陆、芮城、安邑等地方志书,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清代潞盐销售河南有32个州县[注]顺治、康熙年间是31个,雍正十二年以后为32个,增加了南召县。雍正十二年(1734)原并入南阳县的南召县重新复置。,分别是洛阳县、偃师县、巩县、孟津县、宜阳县、登封县、永宁县、渑池县、新安县、嵩县、陕州、灵宝县、阌乡县、卢氏县、南阳县、镇平县、唐县、桐柏县、邓州、新野县、淅川县、叶县、泌阳县、裕州、南召县、内乡县、汝州、鲁山县、郏县、宝丰县、伊阳县、襄城县。销售区域包括了今天豫西、豫西南的三门峡、洛阳、平顶山、南阳及郑州部分等地区。运往河南地区的盐道,陆路翻越中条山经过平陆入豫有两条道路即运茅道、运太道,经芮城翻山入豫有运陌道,水路有运潼路转至河南阌乡、淅川等地。

一、运茅道

从先秦至民国,这是潞盐入豫的最主要的通道,全长100华里。盐路自运城始,“二十里至圣惠镇[注]关于圣惠镇,最初是指运城。《河东盐政汇纂》卷二记载:“延祐时,解池盐引加至二十余万。三年(1316),池为雨败,艰于出课。上恤民隐,减免引钞者十之六七。民怀帝德,更村名镇,以纪圣惠。究之即潞村耳。”明清后在盐池周边设立了三个巡检司,其东禁门庙村附近的为圣惠镇巡检司。(今庙村附近),十里至东郭,二十里至张店,三十里至八政,二十里至茅津渡”,过河五里至陕州会兴镇。

这条古道是沟通晋、豫两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战略地位极为突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假虞灭虢、伯乐相马、秦晋崤之战、傅说版筑等故事都曾与这一条古道紧密相连。该盐道中有虞坂、颠軨坂、傅岩、茅津等路段。

虞坂也称盐坂,位于今盐湖区东郭镇磨河村到平陆县张店镇卸牛坪之间。该路段又有“平怨地”“儿女洞”“锁阳关”“青石槽”“伯乐识马处”等处[2]。虞坂路在翻越中条山时,有一段路是在青石岩上开槽出来的,所以旧志上虞坂又称青石槽。“虞坂,在二郞峪东五里,枕本邑东郭镇。在昔虽为南北通路,而石崖险峻,车不方轨,俗名青石槽。”[3]11这段路虽然仅有4公里左右,然盘回于山崖之间,最宽处不过4米,最窄处仅1.5米。当地有“二龙戏珠麻褡裢,青石槽里看好汉”的俗谚,印证了此段路的崎岖难行。锁阳关是该路最险要的地段之一,左靠悬崖,右临深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春秋时晋国经过虞坂道讨伐虢国,昏庸的虞君不听大臣宫之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良言相劝,接受了晋国送来的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后,于公元前658年和公元前655年两次借道给晋国的军队。晋军在消灭了虢国之后,回军途中顺道灭了虞国。伯乐相马的故事也发生在虞坂古道上。《水经注》卷四载:“其(虞)城北对长坂二十许里,谓之虞坂。戴延之曰,自上及下,七山相重。《战国策》曰,昔骐骥驾盐车上于虞坂,迁延负辕而不能进。此盖其困处也。”

虞坂和茅津渡之间,中连軨桥(峤)和傅岩。軨桥即颠軨,左右深谷,中为道路。《水经注》卷四载:“有东、西绝涧,左右幽空穷深,地壑中则筑以成道,指南北之路,谓之軨桥也。”乾隆《平陆县志》卷十一,颠軨坂“在县东北六十里虞坂南,刘昭注:太阳有颠軨坂,《左传》所谓入自颠軨者也,《通典》平陆有颠軨坂,周穆王遍历天下,八骏经此,车为颠簸,今土人名軨峤”。傅岩,即傅说版筑地,今名圣人涧。《水经注》及乾隆《平陆县志》也有关于傅岩的记载。乾隆《平陆县志》卷十一:“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通道所经有涧水坏道,常使胥糜刑人筑护此道,说贤而隐,代胥糜筑之以给食,即今盐运道也。”商王武丁在此找到了圣人傅说,成就了武丁中兴的盛世局面。

虞坂道最南端为茅津古渡。茅津渡在清代是重要的潞盐入豫渡口。茅津为水陆要冲,商旅辐辏,是潞盐入豫之孔道。茅津渡在平陆旧县城东二十里,先为沙涧渡,后更名为沙涧茅津渡。清初沿明旧设巡检一员稽查运豫盐引过河,后于嘉庆四年(1799)裁巡检改设平陆县丞驻扎于此稽查盐运。光绪《平陆县志》卷上载:“茅津渡渡船南北岸各三只盐船,三只归县丞兼辖。”明末清初,茅津渡口分为客运、盐运、货运三种,当时茅津渡是拥有盐店、货栈、饭店、车马店等百余家商贾的重镇。[4]197茅津渡为晋、豫交通之咽喉,控山西南大门,形势险要,故历代多在此驻军把守。清代茅津渡就是平垣营之驻所,乾隆《平陆县志》卷四:“平垣营额设游击一员,驻扎县东茅津镇。”晋文公三年(前634),秦军攻打晋国后,从虞坂茅津古道渡河入豫,在当年崤山战场为死难将士堆土立碑后,回师秦地。乾隆《平陆县志》卷一:“春秋文公三年,秦师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1947年8月解放战争期间,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也曾在茅津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成功。

清代从顺治至雍正时期,发往河南31州县潞盐,经该路运往的为20个州县。《河东盐政汇纂》卷六、《河东盐法志》卷四记载的20个州县为洛阳、巩县、孟津县、登封县、渑池县、嵩县、陕州、南阳县、唐县、泌阳县、镇平县、桐柏县、邓州、内乡县、新野县、裕州、叶县、鲁山县、郏县、襄城县等州县。《河东盐法备览》卷六记载,乾隆年间,经由此路运往河南各州县的目数去1县(内乡县)增8县(南召县、新安县、偃师县、永宁县、宜阳县、伊阳县、汝州、宝丰县),总数达到27个。

清代从这一条道路过河入豫,经会兴镇、磁钟、张茅、硖石驿、观音堂、英豪镇、渑池县、义昌驿、铁门镇、新安县、磁涧、谷水村,到达洛阳等地。

二、运太道

运太道自运城出发,经解州东南行,越中条山到达平陆太阳渡,全长125华里。《河东盐政汇纂》卷六关于宝丰县盐路,“运城四十里至解州,二十里至蚕房,四十里至张村,二十五里至太阳渡,过河至陕州南关,……七十里至宝丰县。”该条入豫盐道疑为有些文献记载的曲太道[5]185,即由曲村经白径岭(石门)翻越中条山后,经槐树、土地庙、下乐街、张村、平陆县城到达太阳渡。宋代梅尧臣《送潘司封知解州》诗中“白径岭上橐驰鸣”反映了该路在宋代牛马驮运食盐的情形。该路为解州通往平陆的重要通道,光绪《解州志》卷二:“曰(白)径岭在州东南十五里胆矾窟东,一名石门,石壁左右参天,路通平陆。”乾隆《平陆县志》卷一:“又西北一铺为黄华铺,接州城解州。”黄华铺今为下乐街。[6]486

太阳渡位于平陆县城南二里,为平陆与陕州间的重要渡口,也曾为晋献公讨伐虢国的渡口。乾隆《平陆县志》卷一:“春秋僖公五年,晋献公假道伐于虞,八月围下阳,即古岩城,在太阳渡北岸。十二月晋灭虢国,其渡河盖由此。”

乾隆以前,运往新安县、偃师县、永宁县、宜阳县、伊阳县、汝州、宝丰县7州县的潞盐从此道经过。进入乾隆年间后,此道不再发运食盐,发往7州县食盐改由运茅道行走。《河东盐法备览》卷六记载,乾隆二年(1737),偃师县由运商许洪太禀请、宜阳县由运商张源禀请、永宁县由郭封四禀请、新安县由运商路复新禀请、汝州由朱光先禀请、宝丰县由刘禄禀请、伊阳县由运商郭钰禀请改道运茅道。

三、运陌道

运陌道自运城出发经解州向南翻越中条山后由陌底渡过河入豫,全长90华里。《河东盐法备览》卷六关于灵宝县盐路记载:“运城四十里至解州,四十里陌底,十里至曲里,过河十里至灵宝县。”陌底即今天的芮城陌南,曲里村因1959年修建三门峡水库被废,移民建立了半路、曲建、南崖等村。[7]70清代解州到陌底的四十里中间有洪昌铺、岭上铺、岭下铺三铺。乾隆《芮城县志》卷一:“曲里渡至陌底铺十里,陌底铺至岭底铺十里,岭底铺至岭上铺十里,岭上铺至解州洪昌铺十里。”洪昌铺与解州总纬相接,光绪《解州志》卷一:“洪昌铺北至解州总铺十里。”该路也称直岔岭盐运道,至今还是芮城往来运城的大道。据有关学者考证,该条盐道在史前庙底沟时期就已存在。[8]

陌底渡也称浢津渡、沙窝渡、曲里渡等,因河床不稳,河道多变,渡口位置在柳湾至曲里间多次位移,故也称柳湾渡。[7]335该渡口历来是晋豫之间往来的要津,曾设置巡检司稽查盐引,是潞盐运销的必经道路之一。乾隆《芮城县志》卷三:“陌底渡巡检司,在县东四十里王村曲里,明万历间赵光裕建。”明代福王分封在河南府洛阳,所用食盐在陌底渡“岁用船二十只”运载。乾隆《芮城县志》卷一:“陌底渡在县东南四十里,土人名王村曲里渡,即古浢津渡也,路通河南灵宝县。……明洪武四年设巡检司,九年徙南七里又置批验所,后裁。天启以后福藩分封河南府,食河东池盐,岁用船二十只为之运载,芮人苦之,今止存船二只以济往来,并通盐运。国朝仍明旧设巡检司一员稽查盐引过河。”清代该渡口曾设兵丁五名。

经由该处食盐,乾隆以前有灵宝、卢氏、淅川三县,乾隆后变为灵宝、卢氏、内乡三县。淅川县调整到到夹马口水运,内乡县由运茅道调整到此道。《河东盐法备览》卷六关于内乡县盐路记载,内乡县“原由东路茅津渡过河,乾隆十二年(1747)据运商卫天泰禀请改由此路,计程七百六十里,每盐一斤定价二分四厘。自运城四十里至解州,四十里至陌底,十里至曲里,过河十里至灵宝县,……六十里至内乡县。”

四、水路

潞盐入豫,水路主要由黄河小北干流之夹马口、黄龙镇等处装船经潼关转运至阌乡、淅川。乾隆以前只有阌乡1县,乾隆十年(1745)后为阌乡、淅川两县。《河东盐政汇纂》卷六关于阌乡县盐路,“运城五十里至太樊村,四十里至樊桥镇,五十里至东张镇,四十里至黄龙镇,十里至河岸装船由黄河顺流五十里至下马头,八十里至潼关,五十里至文底镇,三十里至盘豆镇,三十里至大河南岸卸船起旱,十里至阌乡县”。乾隆后,阌乡县盐路有所变化,装船口岸调整到夹马口。《河东盐法备览》卷六记载,“自运城四十里至赤社,二十五里至客头,四十里至东张,十里至夹马口,五里至黄河口,上船一百三十里至潼关厅,……十里至阌乡县。”

淅川县盐路,旧由陌底渡过河,乾隆十年据运商葛文生禀请改由水运。在夹马口上船,潼关上岸,经陕西东南沿丹江进入淅川县。《河东盐法备览》卷六关于淅川县盐路:“自运城四十里至赤社,二十五里至客头,四十里至东张,十里至夹马口,五里至黄河口,上传一百三十里至潼关。起旱八十里至黑张,八十里至场水,八十里至油房儿,八十里至龙驹寨,八十里至武关,八十里至三角翅。一百里至荆紫关,上船一百二十里至淅川县。”

五、结语

在入豫盐道中,运茅道地位特殊,大部分潞盐是经运茅道运往河南的,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潞盐销往河南大部分县都在虞坂道以东地区,只有豫西灵宝县、卢氏县、阌乡县少数州县在虞坂道以西。这几个县可以通过盐池西线之陌底渡过河或者黄河水运销售。其次,该盐道是山西河南之间的大道之一,经常会整修。如明代正德年间,河东巡盐御史张士隆见其道石崖险峻,车不双轨,为方便潞盐南运,曾大规模整治维修此路,使盐路畅通,商旅大悦。张士隆发动民夫先修青石槽路段,后修张店茅津路段。清乾隆《平陆县志》卷十一,“明御史张士隆修道,可通盐车,有崔铣张御史治路记。其略曰:青石槽,道险而狭,如永巷然,长七里,自槽之南如陕州,中有曰张店、曰茅津者凡六十里。有土坂高二十丈,沟深则半之,两崖对立而中隘。正德八年,御史凿石槽深一丈有奇,阔倍之。石槽平,又治张店茅津宏隘刊峻,路亦平,佣者杀其值,负者余其力,马可驰车,车可并两,行旅大悦。”再次,虽然该路青石槽路段崎岖,但相比翻越中条山其他道路来说,海拔仍相对较低。从中条山地形图上来看,运茅道虞坂段是中条山一个天然的豁口,地势较低。另外,该道相对于水运而言,也较为便利。由运城西行入黄河,绕道潼关、灵宝、三门峡顺流而下的水路,固然运量大,但河险滩急,道路迂回曲折,成本相比也较大,不利潞盐运输。

猜你喜欢
平陆县河东运城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庆丰收 感党恩 农之源 韵河东
纪检监察干部义务植树种出“清风林”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国博开展“河东之光”,展出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平陆县: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运城市平陆县:上下联动脱贫攻坚见实效
平陆县:约谈提醒124名脱贫攻坚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