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老年鼻饲患者胃潴留的临床观察

2019-03-05 10:49:03静,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in Practice 2019年12期

赵 静, 唐 玲

(1. 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院办, 北京, 100076;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护理部, 北京, 10078)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人口比例的逐年增高。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17.3%。老年人因年龄原因导致吞咽相关的动力异常[1],且由于卒中、头部外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疾病原因而出现吞咽困难的人数越来越多,管饲饮食成为延长这些老年患者生命、维持营养供给的唯一长期途径。老年患者鼻饲后的胃潴留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易发生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这些将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甚至增加患者病死率[2]。本研究观察了自制中药方剂“健脾通胃方”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老年鼻饲患者胃潴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11月收治的60例鼻饲胃潴留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入组标准:①年龄>65岁;②留置鼻饲管且出现胃潴留;③辨证为脾胃气虚的患者;④至少有1种检查提示排除肠梗阻、吻合口狭窄等机械性因素的存在,如胃镜、消化道造影、上腹部CT等;⑤无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⑥排除可能导致胃潴留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控制不佳、硬皮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⑦未服用吗啡、阿托品等影响胃平滑肌功能的药物;⑧局部皮肤存在斑疹、丘疹、红斑、疱疹、剥脱性皮炎或溃疡性皮炎者;⑨排除使用多潘立酮时Q-T间期延长的患者。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65~82岁,平均(72.00±4.00)岁;病程2~20个月,平均(9.30±2.10)个月。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5~80岁,平均(74.00±3.00)岁;病程2~19个月,平均(9.50±2.20)个月。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营养支持联合促胃动力药物治疗。给予多潘立酮(规格10 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 mg/次,3次/d,连续服用21 d或至胃潴留<100 mL时停药,可碾碎从鼻饲管给药。根据患者情况计算每日摄入热量,分次予肠内营养灌注,若残留量<150 mL,可继续鼻饲;残留量>200 mL,则2 h后鼻饲;若残留量>400 mL,则暂停鼻饲。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医特色护理“健脾通胃方”穴位贴敷联合足三里艾灸治疗。

1.2.1 “健脾通胃方”敷贴制作: 准备“健脾通胃方”配方颗粒剂(黄芪20 g,党参20 g,炒白术20 g,木香15 g,丁香10 g,枳壳10 g,厚朴10 g,降香15 g)、敷料1张、擀药器1个、治疗碗1个、温水适量、卷尺1个、手套1双、口罩1个、微波炉1个。带好口罩、手套,取外用颗粒剂1剂,用少量温水调成半固体状,加用黄酒2 mL、蜂蜜4 mL、香油2 mL、醋2 mL调成糊状,置于敷料上,用擀药器将中药制成直径5 cm、厚0.3 cm的圆形膏药,贴于无纺敷料上备用。使用时将膏药置于微波炉中高热火加热5 s,滴生姜汁2滴。

1.2.2 艾灸材料: 选取同仁堂牌无烟灸条,艾灸条长20 cm、直径1.5 cm。

1.2.3 “健脾通胃方”贴敷联合艾灸: 将“健脾通胃方”敷贴于内关穴后,在敷贴上方施灸5 min,艾条燃烧端与皮肤距离以敷贴表面温热即可。随后在足三里穴上方施灸5 min,艾条燃烧端与皮肤距离控制在使皮肤表面温热即可。每次贴敷时长为4 h,1次/d。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每日鼻饲量1 000 mL及以上;有效:每日鼻饲量500~1 000 mL;无效:每日鼻饲量<500 mL。治疗21d后评价2组疗效,观察2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显效15(50.00%)例、有效10(33.33%)例、无效5(16.67%)例;对照组显效7(23.33%)例、有效10(33.33%)例、无效13(43.33%)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胃肠道反应

对照组恶心呕吐8(26.67%)例、腹胀9(30.00%)例;观察组恶心呕吐1(3.33%)例、腹胀2(6.67%)例。观察组恶心呕吐、腹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期肠内营养是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有学者报道,危重症患者胃肠道不耐受的发生率高达45%[3-4],Pahwa等[5]认为如用促动力药物来增加胃排空率,可能有如腹部绞痛等并发症,而减慢速度降低营养供给量则会导致营养不足。研究[6]显示,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虚症,以气虚居多,实证多因虚致实。老年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证候以脾胃气虚为主,与各类手术术后所致气滞血瘀、脾胃虚寒存在差异,病机以脾胃气虚、中焦气机郁滞为主,脾胃气虚为本,气滞、食积为标,证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7-8]。根据“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及“腑宜通即是补,胃气下行亦有效验”的理论,一方面予以补益脾气,一方面降胃,使中枢气机得以运化[9]。

本研究采用益气健脾、和胃化滞的治疗方法,使用穴位贴敷直达病所,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与阴维脉相通,中药贴敷于内关穴有助于缓解恶心、呕吐及腹痛等症状。穴位贴敷可以通过穴位局部的物理刺激和药物吸收发挥药物和内关穴的双重作用,起到疏经活络、扶正祛邪及调整脏腑的作用[10-11]。联合艾灸加强益气健脾、行气化滞的功效,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合穴,艾灸足三里穴具有温经通络、调理肠胃的作用[12-13]。艾灸足三里穴可使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强,通过经络的传导反射作用,增强胃肠蠕动,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达到健脾和中、调理气机、消积导滞作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14]。本研究结果显示,“健脾通胃方”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老年鼻饲患者胃潴留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且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健脾通胃方”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是治疗老年鼻饲患者胃潴留的有效的中医外治疗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