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本性价值旨归

2019-03-05 10:34
关键词:共享逻辑理念

孙 斌

(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理念,本质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不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根本指针,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使发展的价值取向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1](P827)习近平总书记的共享发展理念,蕴含着中外传统发展理念的基本要义,汲取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经验与教训,结合时代发展需要,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成果,解决了发展的目的性认识,使发展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了,是对“资本逻辑”发展理论的超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人本发展理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一、共享发展的人本性理论历史渊源

共享发展理念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追求和期盼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的元素,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公平正义思想的集中反映,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1.对中国传统共享思想中人本性认识的科学借鉴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治理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共享共治的理念。中国古人很早就指出:“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 ”[2]意思是:古代贤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必须做到大公无私,只要大公无私了,天下就太平了,否则就会“患不均”和“患不安”。同时也指出:“为政之道,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必先富民。”[3]也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治理天下的另一个“道”就是要“厚民”和“富民”。这里的“公”和“道”,本质上是要求君与民共享共治,以民为本。在这个治理理念中,包含着三个层次的价值追求:第一层次就是对物质财富的均分。由于古代的生产力落后,物质财富是很难满足人的生活生产之需要,因此要求财富上的共享自然就成为了一大追求目标。“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把财富的“均”作为一切社会治理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实现财富的均分共享,社会就不可能安定有序。第二层次是财富共享均分的权利。中国古人认为,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均分财富的权利,是一个社会安全稳定的基石。如果这个权利不能实现人人都有,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公平,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认为共享比财富的多少更加重要。“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就是说,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发展稳定的社会,而决定这个稳定的前提条件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财富的分配方式上的“均”。第三层次就是社会设立人人共享均分平等权利的制度保障。中国古人认为,要真正实现共享均分,就一定要有制度安排,而这个制度的诉求就是要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问题。如果不能实现生产资料的共有,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共享均分的权利。因此在中国传统共享思想中,有着朴素的共享均分的发展理念,但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性制度安排的缺陷,从根本上来讲,只能是设想而已,表现为一种朴素的共享发展思想,也因为无法实现,成为中国传统治理思想中一个永恒的追求目标,那就是“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对中国传统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借鉴、发展和超越。

2.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共享发展思想的本义

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就发现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4](P67)。 因此每个人在社会中全面自由的发展就成为评判一个社会合理性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一个合理社会的理想目标。然而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时发现,尽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历史上起过十分革命的作用,但是生产的日益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天然地存在不公平性,根本不可能实现“共享”发展,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制度本身的缺陷。第一,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社会发展形态,在这种基本制度形态下,工人阶级是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来获取生活资料的,而工人阶级对于自己的劳动是没有自主、平等的决定权,他们为了生计必须无条件地出卖劳动,而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来占有工人阶级的劳动。这种看似平等的交换,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决定权是否是自由、平等和等价的。马克思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决定了这种交换的非正义性,认为只有真实的自由、平等和所有权占统治地位,劳动力才能在流通领域和商品交换领域里进行公平和正义性的交换,如果缺失了自由、平等和所有权,劳动者就没有可支配自己劳动权的可能性了,那劳动力的买与卖也就不可能是公正性的,“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5](P640)这就是说,没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交换。因为在这种制度下面,劳动力所表现出的流通和交换,表面上看起来是公平、自由和正义的,但由于工人阶级的一无所有,这些表现出来的过程,从其本质上去看,其实是不公正的交换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个人之间表面上的平等和自由就消失了。 ”[5](P640)可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形式,决定了工人阶级不可能分享到劳动所带来的价值。第二,产品分配的不合理性。产品分配的平等性,取决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占有权,就必然会失去分配主导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由于资本家拥有了所有权,所以就可以直接地而且理所当然地去占有工人阶级的无偿劳动,享有产品分配的权利,“而对工人来说则表现为不占有自己的产品。”[6](P199)因此,工人阶级就自然地失去了产品分配的权力,只能由资本家来主导、来决定。工人处于被动的授受地位,资本家可以通过拥有分配权,无限制地占有工人的劳动而获取更多的财富,而工人在出卖自己的劳动过程中,只能获得可怜的生存资料,并没有因付出劳动越多而财富越多。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认为先进的生产力只能增加社会的财富,是不可能改变贫富差距,实现人人共享的社会,因为制度的“资本性”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分配制度是根本原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生产力和由它创立的财富分配制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要调和这些,“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 ”[7](P165)如果不能改变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就不可能实现共享的目的。这个目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建立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可以保证所有劳动者拥有所有权和合理的分配权,他们通过劳动可以支配和占有自己的产品和劳动力价值,过上富足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P633)因为这种制度下的社会生产力的目的已经发生了变化,“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并将实现“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的发展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制度就是要基于共享的发展理念之上,“共享”也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

3.汲取了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并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加深了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发展和升华。毛泽东主席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就深刻地认识到共享发展的必要性,他认为必须明确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要在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同时加快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实现农业的合作化,在农村建立起没有富农和个体经济存在的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9](P437)旨在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认识,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规避资本主义制度的 “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P37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现象开始出现,也引起了社会的不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出现社会问题的根源是没有实现好共同富裕,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最核心的问题加以解决,因此提出了要坚持合理、公正和公平的原则,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多样化调节手段,缩小收入差距,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 富 裕 ”[11](P227)。 江泽民同志还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差别就是是否能够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解决两极分化的根本性原则和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含糊不得。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发展的目的问题,认为所有的发展必须要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所有工作的中心地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确立好人民的主体地位,建立好激发人民主动创造的机制和体制,维护好人民的正当权益,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2](P12)的思想落实到位,并努力实现“人民物质上富足、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安居乐业”的奋斗目标,“推动建设和谐社会”[13](P288)。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内涵

“共享”发展理念,从核心上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把人民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打破了长期以来坚持追求 “资本”逻辑的发展思想,使发展的价值取向由“资本”向“人本”回归,由追求“物质增长”转向全面围绕“人的发展需要”。这一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

1.从逻辑起点上:满足人的需求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变更都是伴随着人的需求变化而来,当社会发展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会为了达到需要的目的而进行社会变革。因此,从一定意义上,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动力。马克思指出,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的需求和同时为了满足某种器官的需要,除此之外,“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4]人在不断满足自身需要的进程中,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的历史,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都源自于人的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理念就是从根本上来认识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问题。传统资本逻辑的出发点和实质是“以物为本”,以物的发展来代替人的需要,是一种“非人化”的逻辑,会陷入到“只见物质增长”,而不见“人的需要”的一种恶性循环当中。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资本逻辑”困境,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发展中存在的逻辑起点问题,才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逻辑,这一逻辑从根本上回答了发展的出发点问题。所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正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来展开发展逻辑,才体现出对资本逻辑的理性超越,使发展逻辑在起点上就有了“人的存在”,扭转了发展的起点上对“物质”的极度追逐。

2.从逻辑核心上:确立人的地位

人在发展过程处于什么样地位,决定着发展的性质问题,任何不以人作为核心地位的发展,是会偏离发展的正确轨道的,会带来一系列的忽视人的存在问题,并会为此付出代价。马克思认为,从所有的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来看,人类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要与自然界进行生产和斗争,不管是“野蛮人”,还是“文明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他必须这样做……”。[15](P8)也就是说,在所有的生产和斗争中,为了人自己的需要是根本目的,而在这些过程里,人也是占主导地位,而不是除人之外的其他要素占主体地位。“资本逻辑”把资本作为了整个过程的主体,因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缺少人”,是一种没有“人的存在”的发展。所以要解决资本逻辑困境的直接办法就是 “弱化资本”的中心地位,走向“人”的本质要求、增强“人”的地位,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根本逻辑。凡是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人”的逻辑,都是“伪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告诫全党:我们所有工作,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发展,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自主创新等等,都不能忽视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否则我们的工作和发展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党也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与支持。[16]所以理清发展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摆正人在发展中的位置是必须坚守根本原则,同时也是发展过程的“准绳”,只有坚守了在发展理念中“以人为本”,才不会使发展的轨迹偏离人的存在,使发展最终回归到满足的人发展的要求上来。不管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漫长过程,人处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都不可动摇。

3.从逻辑目的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认为:人类获得自我解放的基本条件是首先在基本生活和生产资料在质和量上得到充分保证和供应,否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2](P8)因此解决好基本物质需要的问题是人类要获得解放的前提条件。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又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和局限性地仅仅提供给人的物质增长,而“是人的潜能、个性、价值的体现”。[12](P29)生产力的发展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资本逻辑”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把人的发展简单化为物质满足,这就造成了劳动异化、物欲化生活方式盛行,使人成为物质的奴隶。这违背了发展的宗旨。“以人为本”逻辑在批判资本逻辑缺陷的时候,一方面立足于资本逻辑带来的物质发展的基础上,肯定了资本逻辑的发展基础地位,另一方面又扭转了发展的目的性,指出了资本逻辑的发展是单向的、不稳定的、不合规律的、不科学的、不全面的、不可持续的,指出发展不能只关注到“物质方面”,还要涉及到人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这是逻辑认识的全面性问题,也是衡量发展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只有强化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需求,才能解决好生产力发展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正义性和人本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仅需要有更高层次的物质满足,而且要有物质层以外的更多需要,包括政治权利、社会公平、生态环境和安全等方面这种需要是具体的、系统的和完整的,只有把握了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才能实现发展逻辑的目的性归位。[17](P85)

三、“共享”发展逻辑的价值意蕴

共享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逻辑,把人的发展贯穿在发展的全过程,丰富了发展逻辑的核心价值,解决了发展的最根本问题,不仅赋予了发展逻辑思想的人本回归,也使得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使社会主义发展价值更加体现人本性、丰富性和科学性,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和方式的转变。

1.共享发展理念建立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体系

共享发展理念把人全面自由发展作为起点,以人民作为发展的主体,围绕着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确立发展和实现路径,体现在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对人的关怀,使发展不再是冰冷的物质堆积和财富与资本的增长,而是发展中透视出人性的光辉,是充满人性的发展。围绕着这一逻辑体系,社会主义的发展就首先要确立人的发展的中心地位,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其次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不仅要破除“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而且要实现由 “资本物化”逻辑和旧发展观中的GDP崇拜向“人本性”逻辑转移。因此建构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要在重视物质逻辑的基础上,把逻辑思维转向人的全面发展所需,即一切的发展都必须是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以此为中心来布局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以此来统领和评判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彻底落实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从根本上、从核心上、从理论和现实性上全面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精髓,并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既要满足个体人的,也要满足全体人民的追求,并以个体追求来提升全体需要,从而实现人民的愿望。这既是社会主义本身的要求,同样也是对“资本逻辑”超越的一种需要,更是党长期执政的根本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始终牢记了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所有的工作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7](P76)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体系,是社会主义共享发展逻辑体系的核心要素。

2.共享发展理念实现了社会主义 “以人为本”与“资本逻辑”的有机结合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发展模式,是区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传统发展观是以“资本增殖”作为发展目标,共享发展理念的“人本性”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以人为本”逻辑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将“人的发展”视为“最高尺度”,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都不能替换“人是自己的最终目的”。当然,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不可能超越物质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发展所经历的历史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对待“资本逻辑”的发展理论上有着偏差和失误,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遇到挫折。由于对“资本逻辑”认识不准确,出现了对“资本逻辑”的过度崇拜,导致物质增长了,经济发展了,资本增殖了,可人的生存发展却受到了极大的抑制。生态环境恶化,人的道德精神的沦落等等,都为社会主义发展敲响了警钟。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共建共享,强调了物质发展的基础地位,同时又要求“物的逻辑”服务于“人的发展”,把“以人为本”逻辑和“资本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资本逻辑认识偏差问题,为社会主义发展逻辑提供了科学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发展好,夯实发展基础,而且也要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17](P85)

3.共享发展理念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就是要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把人的根本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设计和规划出实践路径和发展道路。

首先,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准确地把握发展思想问题,只有发展思想定位准确了,发展就不会偏离方向。[17](P86)而这个发展思想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从发展的本质上解决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与谁共享发展三个基本问题,打开了“资本逻辑”发展的枷锁,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问题,科学确定了人在自然界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为发展赋予了人本主义的伦理价值,提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道德规范,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依据,保证了社会主义发展正确的发展性质和方向。因此社会主义发展的逻辑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发展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才能真正解决发展目的、价值和意义的根本性问题,使发展不偏离共享发展的逻辑核心。

其次,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规律性问题时就指出,我们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根本保证就是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核心,才能在经济工作中做到科学部署、合理布局、正确决策,实现经济工作围绕增进人民福祉、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根本目标,推进其他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科学发展。[17](P87)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了社会主义实现科学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超越了过去的发展理念,只有而且只能如此,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逻辑,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各种情况,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作为奋斗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遵守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的实践活动规律,才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发展。

再次,实现了主客体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发展进步既有自然世界提供的物质基础,也有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任何否定人作为主体发展的逻辑,都是对发展规律的违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人民在发展中获得的实惠、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满意的程度作为检验发展的唯一标准。[17](P88)这里面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为人民提供实惠和改善的客体要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客体的需要。另一个是人民能否“真正得到”这些客体发展成果,只有这两者相统一了,这样的发展才是主客体的统一。共享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发展逻辑,就是充分肯定了人作为社会主体发展力量的客观存在,同时又鲜明地指出所有围绕人的发展都必须遵从一定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观点。因此,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18]才能实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客观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统一。”[18]总之,共享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发展逻辑,为社会主义发展开启了一种新的发展逻辑思路,体现了人的发展价值,满足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猜你喜欢
共享逻辑理念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