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祥雯
(河南警察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培养文化认同,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目标。传统武术是民族体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相关知识。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不应局限在体育课堂,因此高校也应依托兴趣培养,引导传统武术进入学生的课余生活。
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可被概括为四个部分。其一,是防止侵袭。“武”可被解释为“制止侵袭,停止战斗”。依据这一解释,武术可被视为制止侵袭,停止战斗的技术。通过习练武术,学生可掌握防身技能,人身安全将得到保障。其二,是强身健体。武术是全身性运动,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各肌肉群都将得到锻炼,肌肉力量可不断提升,灵活性也将逐渐加强。其三,是磨练意志。武术练习会遭遇诸多挑战,克服心理障碍,才可突破身体极限。因此,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将得到磨练,其心理素质将不断增强。其四,是提升修养。武术中不仅包含技击技巧,也蕴含文化元素。通过长期练习,学生将掌握到武术文化中的“礼”与“义”,其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将得到加深。
我国高校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教育体系内,文化课考试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在这一环境下,高校更加关注学生的文化学习,武术等体育运动项目难以得到足够重视。其次,高等教育起源于西方,在建设初期我国高校通常会参照西方教育模式设计课程。在体育教学的设计中,多数高校保留了田径、足球、篮球等专项课程,传统武术的开展范围极为狭窄。同时受到上世纪“奥运争光战略”的影响,非奥运项目的传统武术,也未获得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再有,在少子化政策实施后,我国学生的成长环境已发生巨大改变,家长对于子女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为了避免运动损伤,部分高校会刻意减少对抗性强、运动量大的体育活动,武术练习的推广自然会受到影响。
“双师型”教师是指兼具教学能力与专项技能的教育人才。在先进的教育理念中,“双师型”教师已被视为完成专项教学的关键因素。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精通武术技能与先进教学理念的专业人才,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两个方面。首先,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通常是体院学院的毕业生。在体育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极少接触传统武术,知识储备严重不足。这一问题,将对武术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为了推广传统武术,部分高校会在专业运动队或民间组织中邀请武术教练,以提升武术教学的专业性。但这部分教师并未掌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教学效率将因此下降。综合分析,具备武术知识的体育教师,是渗透武术技能的关键因素,缺乏相关人才,将对传统武术的推广带来负面影响。
武术教学离不开专业场地,但我国多数高校并未给武术教学建设专业场地,伤病防护与专业器材也严重缺乏。这一问题,将成为推广传统武术的主要障碍。在成为亚运会比赛项目后,武术的场地设计更加规范。其中标准场地长为14米,宽为8米,场地外围需设计2米的安全区。同时为了防护运动损伤,武术场地内需铺设专业地毯。这样的设计要求,需要消耗较高成本,多数高校并未建立标准场地。而在练习场地不达标的情况下,武术教学的推广自然会受到影响。再有,武术教学的运动强度较大,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极易造成运动损伤,为了避免伤病带来的负面影响,高校应配备治疗室以及急救设施。而缺乏此类设施的高校,也无法有效推广武术练习。
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工作不应局限在课堂内,而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对接,并将兴趣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但我国多数高校极少介入学生的课后学习,对于兴趣培养的重视严重不足。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大学生已进入成年阶段并且学习能力普遍较强,因此教师无需介入学生的课后学习。这一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影响更加广泛,教师通常会将教学设计局限在课堂内。对于兴趣培养,体育教师也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个人兴趣通常源于群体认同。例如,在武术世家成长的儿童,自幼接触武术文化,亲友之间的交谈内容通常与武术相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的个人兴趣必然会受到影响。为了加入群体性话题,并得到群体认可,学生通常会学习相关知识,并逐渐产生学习兴趣。而体育教师难以构建类似的学习环境,兴趣培养无从谈起。
我国高校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普遍不足,教学渗透难以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武术教师可将传统文化作为武术精神的载体,并在文化宣传的过程中渗透武术教学。例如,体育教师可设立个人微博,并将传统武术作为微博主题。微博的使用范围极广,且具有强大的视频传功能。借助这些优势,体育教师可将影视作品中的武打片段剪辑成短视频,并将其上传至个人微博。学生可随时观看教师上传的武术视频,并针对其中的武术动作与武术文化开展互动交流。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个人兴趣将得到激励,热爱传统武术的学生将得以集中。之后,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解各类体育项目与武术教学的关联性。例如,在练习跳跃项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影视作品中的“轻功”谈起,逐步引出通过加强武术练习,可提升跳跃能力的内容。同时,教师可将武术练习与西方体育运动的关联性作为切入点,逐步渗入传统武术知识。通过这样方式,传统武术将与体育教学相结合,武术精神将在文化载体中得到体现。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传统武术领域的“双师型”教学人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应以“双师”教学体系为切入点,逐步培养优秀人才。“双师”教学体系是指,由理论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以提升教学质量。其中专业教师应负责专业指导,而理论教师可提供教学建议并设计教学规划。通过这样的方式,“双师型”人才不足的问题将得到弥补,教学效率可得到提升。同时在相互影响下,高校的体育教师将掌握到传统武术的专业知识,其专业技能可逐步提高,并成长为“双师型”人才。
之后,高校应为具备潜质的教师提供深造机会。例如,高校可组织青年体育教师,利用假期时间进入专业武术运动队开展学习。或者,具备条件的高校,可邀请曾经获取优异成绩的武术运动员,参加本校举办的教学培训活动。借助这一契机,校外的优秀人才将进入高校教学体系,人才储备可得到丰富。总之,教师是渗透传统武术知识的重要渠道,推广传统武术的过程中,高校应将教师培养作为重点工作,以改善传统教学方式。
武术教学设施应由专业场地、伤病防护机制以及专业器材这三个部分构成。其中伤病防护机制的构建较为复杂,因此需要获得专业人士指导。在具体的建设工作中,高校应邀请专业运动队的医师,对高校内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从而使其掌握到处理紧急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体育教师也应得到运动医学方面的培训,并掌握依据学生禀赋防范运动伤病的教学能力。以此为基础,高校应同时设立针对运动损伤的快速反应机制与长效预防机制,从而使学生的安全与健康得到保障。
相较于伤病防护机制,专业场地的建设并不复杂,高校只需给予足够重视并划拨预算,即可在短时间内完成场地建设。在具体规划中,场地建设应分为比赛场地建设、练习场地建设这两个部分。其中比赛场地可通过改装室内运动场馆完成。而练习场地可根据校园条件,建设拥有舞蹈境的室内练习场地或拥有防护地毯的室外练习场地。同时,高校也应根据传统武术的常规项目,购置练习器械,从而使武术教学得到充分支持。
先进的教学理念认为,鼓励机制与文化环境,是开展教学渗透的主要渠道。基于这一认知,体育教师应建立更具针对性的文化场景,并渗透鼓励机制。例如,体育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传统武术社团。透过社团活动,高校内部的武术文化将得到推广,学生将在体育教学中主动请教武术知识。学生社团是由学生组建并负责运营的校园团体,以传统武术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可定期举办武术比赛或武术表演。借助武术比赛,学生将更为有效地参与到武术活动中,武术文化将得到推广。
武术表演活动,可为练习武术的学生提供表演舞台,透过观众的激励,学生练习武术的热情将得到提升。在活动举办过程中,社团应与高校共同联络社会表演活动,并组织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接社会舞台,表演要求将得到提升。参与表演的学生将利用体育教学,向教师请教 相关知识。综合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不应局限在体育课堂,而是要通过兴趣培养,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练习。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将教学课堂对接学生社团。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渗透路径,可总结为四个方面。首先,是透过文化宣传,将武术精神渗透给学生。其次,是透过师资培养,优化传统武术的渗透渠道。再有,是通过硬件建设,完善武术练习设施。最后,是借助学生社团,将武术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