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春梅,原德兰
(1.云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2.甘肃省平凉市人民法院,甘肃 平凉,744000)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某种程度损害。西方国家生态危机的暴发催生出人们的生态自觉,并产生了生态主义理论。我国政府向来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工业化前期的发展在生态建设上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经过不断的总结和反思,不仅积极调整了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也开始了理论自觉,提出了一系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为地方政府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说,不仅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存亡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与人类自身斗争的历史。生态环境就是指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有什么样的环境状况和质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类生存状态,左右着社会的发展水平。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让人们认识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和作家蕾切尔·卡森。用他富有浪漫情怀的语调和大众易懂的通俗文字展示了人类自掘坟墓的悲惨生活。这本书是人类生态意识觉醒的警钟。在这样的警示下,人们的生态意识被唤醒,至此,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在侵蚀着人类,使得每个国家的人都无法再置之度外了。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这个大会上《只有一个地球》成为影响后世的重要研究报告。
西方生态主义理论一直处在不断发展更新之中。20世纪7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即生态社会主义,也被称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或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的由“红”到“绿”,到到80年代的“红绿交融”,再到90年代的“绿色红化”三个阶段。①[美]弗·卡普拉,查·斯普雷纳克,石音译.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51。
生态社会主义主要理论观点可概括如下:
第一,深度发掘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他们认为,生态危机虽然不能完全归结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扩张则是生态问题持续发酵的温床。高兹指出:“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首要关注的并不是如何使劳动变得更加愉快,……它首要关注的是花最少的成本而生产出最大的交换价值。”①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London:Plato,1980:5。在这一“生产逻辑”的推动下,不可避免地引起浪费性生产和奢侈的浪费性消费,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使资源枯竭,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毫无疑问,以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为依托,西方社会对于工业利润及GDP 的狂热追求,造成地球难以承担的碳排放,是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
第二,在生态伦理观念上,既主张社会公正和关爱环境,又坚持辩证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一般生态主义者认为,西方理性主义的现代化逻辑在实践过程中走过了头,孳生出一种狂妄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根据人的需求向自然开战,造成了人类和自然界的对立,因此,一般生态主义坚持生态中心主义观点,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为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让路。生态社会主义者不赞成简单的生态中心主义,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当然,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不是传统的“人定胜天”或“征服自然”,而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佩珀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能够容纳生态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②David Pepper.‘Anthropocentrism,Humanism and Ecosocialism: A Blueprint for the Survival of Ecological Politics’,Environmental Politics,2/3(1993):439。我们认为,佩珀所讲的“人类中心主义”其价值取向已从传统的人类为所欲为,任意支配自然过渡为在追求人类发展中要更加重视绿色发展和对美好自然的保护。启示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第三,在物质文明的发展观方面,认为未来经济将是基于生态法则的对所有人都有一定限制的发展。生态社会主义者经历了从牺牲效率和经济快速增长到提出了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适度”增长。当然,这种适度增长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佩珀指出,生态社会主义“强调人类精神的重要性,强调这种人类精神的满足依赖于与其他自然物的非物质性的交往”。③David Pepper.Ecosocialism: From Deep Ecology to Social Justice.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3:232。那种以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获取暴利的行为是野蛮的,它将导致自然的无情报复。所以要选择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第四,关于全球生态危机解决,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在基层广泛民主的基础上、通过社区性或社群性的非暴力的抗议运动来实现其政治目标。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对于人类今天所遇到的生态问题的解决,只能是通过彻底改变人类的根本价值观以及彻底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模式”。
要想真正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废除资本主义。“消灭体现资本主义特性和形式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下雇主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特别是那种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垄断性趋势持续驱使的生产力的不断扩张得到扼止。”④Mark J.Smith.Ecologism: Towards Ecological Citizenship.Buckingham(UK):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72。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和保障人类有可续未来。生态社会主义同时反对生态殖民主义。他们认为,生态殖民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掠夺、污染输出和生态战争⑤时青昊.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生态社会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1。。这种生态殖民主义是导致欠发达国家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态社会主义的“回归人类中心主义”等主张,使生态主义运动有了更积极明确的方向和更加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价值观。然而,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生态社会主义不等于科学社会主义。同时,生态社会主义提出的“非暴力”的社群性的行动主张,其生态文明的理想也难以通过国家行动得以实现。但是,西方国家在面对严重生态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生态政治观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于正在谋求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当代国家是有重要启迪意义的。西方生态主义的很多主张,在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要变为现实政策或者系统的生态治理战略是不大可能的。不过,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家对生态危机的理性思考和对未来美好生态愿景的展望是有价值的,因为它有助于一切国家思考与发展相对的人类命运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政治思想,同时,对我国生态政治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虽然没有过多地阐述生态文明的思想,但在其诸多的文本中确实蕴含了很多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并且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于生态文明的论述集中体现在社会有机体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两个方面。
“有机体”曾经是生物学范畴中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整体中的若干小的部分都彼此依存,形成了一个更加庞大的整体,也就是一个体系。而社会中有机体的构成通常以人为主,他们是社会构成的核心。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提出“有机体”概念是在1847年的《哲学的贫困》一书中。他把社会有机体表述为“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而这各个环节又构成了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又互相依存的整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社会描述为“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可以说,社会作为有机体包括了不同的构成,也正是这些构成,体现了社会整体性特征。
马克思强调,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然需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自然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人的存在和发展,唯有人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时间,自然界自然也就能够得到和谐、健康、有序的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自身,包括体质、精神、能力、需要等综合素质之间形成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与提高,才能实现人自身的提高和人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这种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并非人与生俱来的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7。人之为社会的人,是由于他进入人的社会后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步社会化的结果。人是自由的,但这个自由必须是在不损害其他个体自由的前提之下,与责任对等存在的。从生态政治的角度看,人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力量存在,在获取自然权利的同时,必须确立自己相应地责任和义务,形成对自然环境价值的充分尊重,并进一步把这种责任意识和尊重理念推及至地区、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中。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中国生态文明理论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石,为我们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在探索我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也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处理发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并结合不同时期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从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科学发展的前奏。在我国工业化初期,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者和探索者,在实施工业化目标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予以关注。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一次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讲话——《论十大关系》,此文充满对我国国家建设及现代化诸多问题的辩证思考。考虑到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毛泽东在1970年代就提出了控制人口均衡增长的基本思想。在环境保护方面,毛泽东先后提出了环境污染治理思想,以及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和水土保持的思想,并制定政策一一落实。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作为重点工作高度重视。他先后指出,环境保护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一些地方不顾生态环境搞经济建设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他还提出要依靠科技做好环境保护,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护环境的利器。④1983年,邓小平在同其他中央领导谈话时,指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882。在邓小平的大力举措推进之下,在1992年,我国颁布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这一报告,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道路”。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提出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强调要“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①江泽民:目前形势和经济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2006:446。江泽民同志在多个场合的相关论述,为我国走向科学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从建设“两型社会”到“五位一体”建设:生态建设理论走向成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党的十六大以后被提到新高度,对生态建设展开多维度的探索。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始于2005年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823。。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对建设生态文明进行了重点强调,还详细描述了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即“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6。胡锦涛在此后还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09。。学界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社会的价值目标简称为“两型社会”,认为这是对生态文明本质的精辟概括。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观,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总布局和战略布局的发展道路。具体而言,一是要拓展人类存在的领域;二是要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三是要加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许多论述。他首先提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他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⑤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23。习近平还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点。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上,他还进一步指出,要以系统工程的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同时,在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习近平还强调,要实现生态建设制度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中提出了关于我国发展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思想在发展理念上的集中体现和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建议》就推动绿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和建设,对于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美丽”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为生态文明的内存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国家公布的特色小镇建设方案,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从雾霾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启动,从发展到生态农业到大力倡导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我国正在努力实践建设生态文明的庄严承诺。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迈向新的时代,科学认识西方生态主义的生态政治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从中获得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智慧,是21世纪的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汲取一切有用的理论资源,以五大发展理论为引领,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打造我国的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