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务农
(河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党的建设是学科建设和学院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1]也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在高校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因此,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交互融合、互促共建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基本策略和重要方法。由于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有各自不同的任务、思路、方法和目标指向,因此对二者的结合要深入分析,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当前,高校中仍然存在着“要么片面地抓党建、要么孤立地抓业务”、使二者不同程度地割裂的现象。[2]那么,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前进?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三个基本前提问题:其一,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是否存在、以及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其二,从党的建设事业的视角出发,学科应当如何发展?党建能为学科发展提供何种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方法原则?其三,从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看,党建如何做才能有效促进学科发展?弄清上述三个问题,就能够实现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互相促进、共创共荣。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学科建设都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呈现出新的特点。根本地看,党建有一些基本原则,党建的目的是促使社会具体事业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但党建也是具体的,它必须与社会具体事业相结合。这就意味着,在党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中,党建既要为学科建设提供原则性指导,还要将党的影响力通过恰当的途径渗透进学科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去。
目前,我们的基层党支部主要是围绕系别、专业,或者行政、实验、专业系列分别设置的。这种基于人事管理制度的党支部设置具有一定的好处,但也不完全适应当今高校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和地方特色学科培育、发展的背景下,学科组织逐渐成为高校的“显性组织”,甚至是最重要的组织之一。通过党的建设,促进学科组织的健康、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学科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服务于地方发展的能力,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首先,学科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依托,把党建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可以促进学科发展凝练团队、把握方向、攻难克艰。其次,当今学科发展加速交叉融合,各种科技知识、文化思想交流碰撞。这既为学科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带来了一定挑战。琳琅满目的各种学说,有利于我们萃取人类思想精华,促进学科发展。但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思想也会给学科发展带来困惑。只有抓好党建工作,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原则,才能在批判地吸收人类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为学科发展统一思想、凝练方向,从而保障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障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展开。
当然,党建工作和学科建设工作两者在工作职责、具体实施方法等方面也都有所不同,要遵循它们各自的规律。但党的理论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实践的理论,党的工作方法不是抽象的方法而是具体的方法。党的工作和学科建设的工作是内在统一的:一方面,学科建设工作应体现党的原则、党的作风和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党的工作也需要具体化为学科具体建设工作,为学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精神动力、正确方法、优良作风。
新兴学科、学科交叉不仅是当今知识生产的重要特点,也是学科发展活力的集中体现。然而囿于旧有的学科发展模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存在着对新兴学科的反应不灵敏、对学科交叉发展也不能提供有效的体制机制环境问题。因此,党支部建设应当在促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过程中起到应有作用。通过党管干部、三重一大等制度的优势,破陈纳新、改进学科和专业发展管理体制机制,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提供优良环境。主要的做法应当是吸收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进入到党支部中来。或者是着重培养党员领导干部成为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即学科团队中的党员领导干部既要有“学科”眼光、知晓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规律,又要有极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素质。
另外,一流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的“遴选”重在建设。学科能否真正成为一流或者特色学科还要看建设的成效。学科建设的成效取决于对成效的理解,以及如何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去达成。[3]当前,我国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主要体现为“政府主导”“行政驱动”,以“行政动员”作为政策执行的工具,以“项目制”作为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3]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并不充分。根据学科发展的自然规律,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自治性、自主性。把党建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可以在党的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科组织的自主性、自治性和创造力。在革命战争年代,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就充分释放了连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建制的创造性和战斗力。所以,尝试以学科组织为单位设立党支部,可以增进学科的凝聚力,使学科组织成为一个相对机动灵活的组织单位,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促进学科内部不同方向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保障学科发展的正确政治导向。
在思想建党的过程中,以系别、专业,或者行政、实验、专业系列分别设置的党支部生活会,很难将学科发展作为民主生活会的核心主题。即便是谈到学科发展问题,也不易形成统一意见。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党支部民主生活会不仅可以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可以聚焦本学科的发展问题,明确每个党员在学科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贡献与不足,有效研讨学科发展的现状、规划学科发展的未来。另外,任何单位和党组织开展民主生活会,都不应是泛泛而谈、避重就轻,而是要把生活会的内容具体化到党员的一言一行之中、具体到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之中,让党员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认识每个人身上存在的不足,去剖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具体的组织生活会中,可以结合本部门的学科建设和团队建设实际展开讨论。分析具体研究项目的进展、存在的问题,研究成果理论价值转化效果、存在的瓶颈与后续应对措施。分析学科团队建设和人才引进的措施和实效、激励办法与评价标准。分析人才引进政策、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制度等等。另外,就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重温学科发展的近、中、远期愿景,讨论学科发展可能的突破路径,以统一思想、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总之,党的理论不是抽象的,而是要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方法,并把学科建设的新特点纳入进去。通过党建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通过良好的体制机制促进学科发展,通过解放思想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从党建的高度关照学科发展,就是要发挥党组织的优势,使党建和学科建设密切结合、形成化学反应,使学科和专业发展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战斗队”“工作组”,充分发挥党在革命和建设年代积累的宝贵经验财富作用,进而充分释放学科发展的潜力、活力。
支部建在学科上是为了遵循“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在高校的组织优势,并为中心工作服务” 这个基本原则。[4]比如为了促进学科发展以及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依据学科发展规划,在单一学科建立党支部,或者在相邻、相近学科之间建立联合党支部。另外,根据组织路线服务于政治路线的原则,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支部建在学科上的首要任务是为了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使学科建设服务于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例如,以支部为单位,认真学习领会2018年全国大会教育精神,认真钻研“新时代高教40条”以及教育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等文件精神,为党员和学科骨干立思想、正方向、供动力。其次,还应当以学科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理顺院系内部复杂的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通过民主讨论、群策群力,讨论学科发展的方案,形成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党支部的探索,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科发展的政治核心,增强学科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并不是“曲高和寡”“孤掌难鸣”,党支部的影响应当通过舆论氛围、作风气派、纪律约束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科成员,应体现到学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去。第一,应当明确党组织的作用是“参与、保证、支持、监督学科中心任务的完成”。[4]因为离开这个学科的中心工作,党支部的工作就无法落到实处,发挥党的政治核心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依托。第二,要确保党支部参与学科发展的重大事务决策,确保学科发展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发展战略。第三,明确党支部工作的职责、程序和原则。既要明确党支部参与学科发展重大决策的方法、途径,也要在党支部的监督和促进下建立学科各项工作的规则、制度。通过良好的制度营造健康的学科发展环境氛围。第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变革时期的引领作用。当今的社会,在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在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整个教育的发展都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党员干部在这个过程中应当认真钻研、勇于探索,不断以“培养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加强党组织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这里,双高人才是指思想素质高和学科专业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即既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学科骨干、学术精英的“双高人才”。长期以来,我党贯彻“学术无禁区、上课有纪律”的包容性文化政策。一些学术精英,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术精英,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思想,为国内外文化思想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若这些学科精英不能经常性地受到党的思想的熏陶,在学科建设中就难免产生一些原则性的分歧,不仅难以统一思想,甚至不能有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直以来,党支部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领导班子的内部团结、党政的协调也一直是党组织建设要解决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这个矛盾,就是要通过培养双肩挑的人才、培养“双高”人才,“既要把学科带头人培养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也要把党员领导干部培养成为学科带头人”。[5]今后在这方面应下大功夫、切实推进、务求实效。
另外,基于学科的党组织应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高校是人才荟萃的地方、也是前沿思想集中的地方。如果党组织不能充分吸纳科学精英,不能让顶尖人才参与到党组织建设和学科建设互相交融发展的过程之中,不能让最聪明的大脑用好的方法按照党的要求去建设学科,党的先进性就无法在学校学科组织的发展中体现出来。为实现这个目标,今后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坚持高标准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主要是从学科建设的需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基层党支部在换届或者期中增补时,既要重视人选的政治素养、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干事风格、年龄结构,还要着重考虑人选的专业方向、知识水平、学术造诣。通过《党章》规定的民主推选程序最终将党性强、作风正、有能力、专业强、敢担当的年轻才俊纳入党组织中。过去的实践经验也充分证明,这样的党组织往往能够营造更浓厚的学科发展氛围,使高精尖人才的党性修养和学科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也能给学科发展注入绵延不断的活力。这样的党组织不仅有利于在学科建设中统一思想,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与学科建设互相影响、良性互动。
党的建设是根本保障,学科建设是关键,但人才培养才是高校所有工作的核心和最终目的。虽然在双一流建设和地方特色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组织逐渐成为高校的显性组织,学科表现和竞争力成为高校声誉和办学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但学科建设仍然只是手段,它服务于国家教育改革的大局、服务于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时代使命,但最终要体现在人才培养上来。这一点,也是学科规划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学科建设各项具体工作的最终指向。打造一个优势特色学科、一流学科,不单单是以SCI、SSCI、ESI等指标来衡量的,也不单单是以长江学者、优青、杰青的数量来度量的,最重要的是以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和身心发展状况来衡量的。当然,高水平科研产出的学科组织以及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但不必然导致高水平的教学。关于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有限的实证研究呈现出迥异的结论。有研究认为科研水平对本科教学水平有正向解释作用,[6]但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存在着严重的失衡问题,[7]另有研究则显示:研究生教学质量与教师科研水平的相关程度要高于本科生教学质量与教师科研水平的相关程度,教学工作量则与教师科研水平呈负相关。[8]对这种矛盾结果原因的解释也并不困难:若为学科建设而建设学科,则高层次人才总是忙于申请科研项目、忙于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忙于到处讲座,因而忙于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不能真正保障质量。但若通过党组织的引领,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和机制保障,让学生(特别是本科生)参与到学术交流、科研项目和经验推广的过程中去,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资源就能真正转化为院系教学竞争力。
但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教学(主要是本科教学)仍沿用旧制,教学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仍不够灵活,限制了本科生参与上述活动的空间。今后,应重视两方面的探索:一是如何在政策允许范围内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探索,打破现有的管理框架,让本科生充分参与到高层次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育实验、实践活动中去,充分发挥院系科研的优势和教学实训基地的实践优势,让本科生也能在研究中成长、在实践中成长。二是建立必要的约束制度,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教学工作量、教学形式都要做出明确要求。并通过民主生活会或者科学评价的方式及时诊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方法。当然,在具体工作方法中也不应一刀切,也要尽可能结合高层次人才的具体实际和科研任务的性质具体分析、灵活处置。例如,兼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方式可能存在不同;应用性研究成果和学理性研究成果也应区别对待。总之,应当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和工作方法优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不断优化学科建设促进教学的具体路径。
从党建的角度关照学科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学科发展的要求,但要真正有效地达成上述要求,还要从学科发展的自身规律来看。从学科发展的规律来反观党建,不仅能为党建提供一些借鉴,也是把党建落到实处、促进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国家在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各个地方也在推进地方的一流学科建设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但一流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表征它们的那些数字指标,也不能简单地和各种各样的学科排名进行勾连。例如,世界四大权威评价机构的大学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以及我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采用的学科排名指标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对学科发展状况的一个“片面”说明。或者说,这些学科排名方法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局限。根据大学排名的“柏林原则”声明,有限的指标只能说明特定目的,因而对学科排名结果不能过度解读,任何对数字的运用都要首先明确其特定的情景和特殊目的。当然,这些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科的竞争力,但表征这些学科的数字“冰山一角”下面,是整个学科的制度和文化生态,包括“学科结构生态、学科发展思想、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条件”等方面。[9]换言之,学科的文化基础包括学科的价值体系、知识生产模式、研究习惯、知识传承模式、学科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等;学科制度包括学科建设的组织人事制度、管理制度、学科组织制度和服务水平等内容。
因此,只有深入到学科生态组织内部,洞悉其结构、理清其生长机理,才能在深层次上理解学科建设对党建的诉求,才能使党建在最有机的层面上和学科建设深度融合。首先,党建可以在学科文化建设的层面上发挥作用,比如塑造学科的价值体系、规范学科的知识生产模式和传承模式、促进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等。在这些方面,党的思想理论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党的工作经验和作风都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科制度建设上,党组织则可发挥更为直接的作用:为学科发展建立更好的人才引进机制、识人用人机制,优化管理制度;统筹协调,为学科发展构建完善的后勤服务系统,等等。
学科建设不是立项目,而是重在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阵运动。因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测至关重要。当前对于学科建设的过程和质量监测主要采用定期评估的方式进行。但定期评估有明显弊端,它缺乏对学科发展的实时性、动态性、连续性反馈。因此,有学者提出对学科建设进行监测评估的观点, “监测评估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类型,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深入搜集有关信息,动态直观呈现教育状态”。[10]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评估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是因为“大数据的偏见”,机器记录的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科发展的现状。[11]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当前技术条件并不成熟,实现学科发展数据的实时分享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即便是技术成熟,实现了对学科的实时数据化观测,数据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无限地接近 “事实”(facts),而不能直接揭示其意义。因而真正的评估还需要专家到实地进行考察。但专家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学科建设进行连续性评估,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对学科建设进行监测评估的在地专家观察员系统。而这个任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有效的党建来解决,也就是发挥党组织对学科发展的监测作用。而且党组织发挥的作用具有其他在地观察员不可比拟的优势。
党组织在学科建设的监测评估中,不仅可以具有在地观察员的“人文眼光”“内部眼界”“日常介入”“深度描述”,超越学科评估的数字化依赖,而且党组织是一个稳定的建制、坚定的核心、拥有真切的使命,组织成员拥有敏锐的眼光、过硬的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因此,在学科上建立党组织,其任务具有显著特殊性,那就是通过党组织的日常活动对学科建设过程质量进行不间断监测、评估、反馈,不间断地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要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党员专业技术骨干对各种技术监测搜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在学科评估时能有效参与评估专家座谈会,发表意见、交流思想,共同诊断学科发展状况。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弄不好会急功近利,弄不好会片面追求数字。我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我们的学科也大都呈现为追赶的态势。但学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学科发展可以是内生性的,也可能是外力驱动的。内生性的一流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是基于学科文化、学科制度自然成长起来的。外力推动的一流学科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则主要通过行政力量和特殊优惠政策的推动来实现,在短期内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吸引高端人才打造的优势学科。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以及当前的国际竞争环境,学科建设只争朝夕,学科建设的内生模式和外力驱动模式应双管齐下。但外力推动的学科发展模式存在明显的风险,主要是学科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跟不上,造成学科发展不可持续,或者内生发展动力不足,造成学科发展成本过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这种学科建设模式弊端的具体表现,例如盲目追求国际化、盲目追求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的数字化指标等等。当然,国际化是提升我们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与国际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但并非所有学科都要国际化、都要同等国际化。盲目的国际化举措和相应考评制度也导致产生了一些低质量的SCI论文、参加了一些低效国际会议。更为严重的是,当把“科研成果”都发表在“外文期刊”时,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科研成果的转化都无法更加有效地对准国内问题、本土问题,我们的学术人员沦为了西方期刊的打工仔。[12]
上述学科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在于不能实事求是、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真正地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敢、不愿面对问题、纠正问题。从该角度看,学科建设没能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也没能真正实践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更没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教育体制改革、教育工作作风建设日益深入的背景下,需要学科中的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使学科建设真正求真、务实,不浮夸,既面向国际、又聚焦本土具体问题。力争不浪费纳税人一分钱,不做一分无用之功,真正地做到 “不唯资历、学历、经历、论文”,而要“重视业绩和贡献”。这就要求在支部设立和民主生活中,保证同一方向的研究人员和不同研究方向成员能从不同角度对学科建设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深层次学术探讨、交流和辩论为学科建设建言献策,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实效。
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虽然有不同的任务、方法和目的,但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在深层次上找到它们的共通之处,并贯彻在学科建设和党建工作中去,就能实现两者之间交互融通:一方面,从党建视角看,把党组织建在学科上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政治保障、行事原则;另一方面,从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性质来看,通过党建可以为问题解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础和实践路径。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当我们“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主义,就会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13]在新时代,我们就是要“真信、真学、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能切实实现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把党的建设和党的教育事业发展推向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