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季康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既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对中国各个城市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出了要求。
早在2001年,江泽民同志就对建设学习型社会有所展望,他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第一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的最高文件,成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又明确指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建设学习型社会仍然被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写入其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增加了“加快”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因为这是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需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依靠学习走向未来”的号召,并坚持以身作则,他曾坦言“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是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作为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内涵最丰富、功能最多样的载体,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是学习型社会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成果结晶。从这些意义上来看,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必然就要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其中也蕴含着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内在要求。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大框架内,持续推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十九大召开后,中国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承担着新的历史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增添了有中国文化特色、可持续的、使人民幸福等新的内涵,对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 年10 月,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这是世界各国聚焦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次智慧交流的大会。中国政府作为大会的主办方,在会上提交了《中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报告》,这个报告总结归纳了近几年中国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及学习型城市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中国特色与具体做法。这些做法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的关注与重视,也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几年时间过去,今天放眼世界各个城市,我们看到了世界各个城市巨大的多元化发展,也看到了快速扩张的城市市民学习需求。各个国家在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模式,有着各自千姿百态的本土民族与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不能与本土文化的土壤相割裂,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更离不开中国特色文化因素的熏陶。在中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从历史的底蕴入手,还是从现实的环境出发,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学习型城市,是新时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要求,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是在不断进步的,以往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较多的聚焦于城市与市民的价值的提升,大多从城市经济发展、市民终身教育等价值维度着眼。201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举办的第二届学习型城市国际大会上,发布了《可持续学习型城市墨西哥城声明》。这一声明传达了建设可持续学习型城市的概念:即通过全球、全民和全面的终身学习来获得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达成学习型城市在其建设过程中的本身可持续性。从这个理念上来看,除了经济上的目标,城市的社会进步与环境提升也被视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价值考量。可持续性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超越了以往的建设模式,不仅只注重于短期的效果,更注重于建设的可持续性,弥补了单纯以经济发展作为终身学习目标的局限性,增添了中国建设学习型城市在社会领域、环境领域的新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这些表述中可以感受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要求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同样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建设学习型城市不仅着眼于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应为人民幸福的目标而服务。我们的城市只有满足了市民不断学习的愿望,提供了市民终身学习的条件,才是一个使市民幸福的城市。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成果应该也必然属于每一位城市市民。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使每一个市民都能分享到学习型城市所提供的学习资源的福利,普遍获得提升,得到自我理想的实现,享受到更加幸福的生活。
践行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可持续,使人民幸福的学习型城市,需要更新相关的顶层设计,组织多元供给体系,调动充足的财政资金与社会投入,借鉴吸收本土优秀文化,建立完善的综合体系。
城市的管理者是政府,市政府的各级相关部门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天然组织者和服务者。“学习型城市是人为‘创建’的一项工程,带有政府主导色彩,强调行政力量的推动作用。”[1]不管有什么理由和什么困难,我国各个城市政府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中所负有的组织领导责任都不容推卸。并且,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内涵对应着多个政府部门的职能,并非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更需要政府在组织领导工作上的统筹协调。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首先应该从组织领导体系着手。应明确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中相关政府机构的职能定位,建立健全推动学习型城市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要消除以往在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中所存在的缺乏主干、“多龙治水”等现象。通过组织领导体系的统筹与研究,针对各个城市的具体实际,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科学研究,制订出符合各个城市的独特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其实现力量与路径。通过这个组织领导体系,实现一个城市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中的行政资源与力量的统一调动与协作。具体而言,一是每个城市可以成立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一体化组织领导机构(办公室),以市主要领导分管该机构,从而更好的、更有效地实施指导、协调建设学习型城市的相关工作。二是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工作过程中,要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能定位,细分责任。在工作中,既不互相扯皮、推卸责任,也能加强政府相关各部门之间有效的协调合作。要在组织领导体系的统一安排下,将原本分散在新闻、教育、宣传、文化、财政等部门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职能进行有机整合,统筹安排,组织队伍,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统筹的体制机制,产生合力。
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需要集中多方面的资源与力量,建立健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多元供给体系。“学习型城市建设将继续联合城市中各方面的力量,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文化建设、资源利用、合作组织管理等途径,推动学习型城市自主且持续地发展。”[2]一是要强化城市公共图书馆、文博场馆的基础骨干性地位。每个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各类文博场馆都拥有丰富的阅读资源,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主战场。除了对公共图书馆、文博场所进行持续建设、扩大辐射范围,还要努力提升这类场所的文化阅读内涵。要在城市的每个社区都配置“城市书房”、图书馆社区分馆等类似的分支机构,使市民便捷的获取文化阅读资源,获得便利的学习空间。二是要大力发展城市的公共数字学习平台资源建设。为迎合数字学习时代的浪潮,各个城市政府要在数字化城市建设系统的基础上,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面向全体市民的公共数字学习资源平台。这个公共数字学习资源平台要在多媒体、多平台融合上下功夫,应与市民卡等系统兼容,并与公共图书馆、各种文博场馆资源共享,在公共资金允许的情况下,购买配置相关的信息数据库,提升公共数字学习平台的服务内涵。三是要联系与培育一些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民间非营利组织(NGO)。通过这些组织的力量,增强城市公共学习服务能力的提升,增强城市学习组织活动的活力。四是要借助城市所驻的高校、科研院所的学习资源,积极利用这些高校、科研院所的图书馆、实验室等资源,探索建立城市学习资源开放的共享机制。
作为一项城市公共事业的目标,离不开政府财政资源的投入。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政府对此应承担主要的责任。如借鉴英国政府所设立的“城市专项复兴基金”,由政府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包含学习型城市建设在内的工程,这是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但这些资金的投入如果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虽然在短期内可能经费无忧,但长远来看,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建设模式缺乏可持续性,也不符合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财政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从学习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建设框架下思考政府补助与私营组织合作相结合的资金投入机制,要努力扩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适度放开,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学习型城市建设领域,使用民间资金提供服务,确保充足的资金投入学习型城市化建设中。在保证资金的充分投入下,还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型城市资金保障机制及质量评估机制,对资金的使用开展过程化评估,保证学习型城市建设资金投入的有序、高效。既保证市民能够免费获得大众的普惠性的学习资源的,也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探索学习型城市建设投入的回报机制。比如在学习资源的共享、产出等领域建立适度的收费或提成制度。鼓励学习领域的知识产权收费制度,还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高端化、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定制学习增值资源服务等。
中国幅员辽阔,城市众多。这些城市既共享着东方中华文化的神韵,又因不同的地域区位、自然条件、民族风情、经济基础等因素而形成了人文特色鲜明的各种城市文化。各个城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不能强求千篇一律,要根据各地城市的文化风格,依据各地资源特色,尊重各个城市的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建设具有地方特色体系的学习型城市。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要积极吸收城市地方文化精神、人文历史中有助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因素,将这些资源中积极进步的内容挖掘出来,用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如可以利用城市中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城市红色文化学习数据库及学习平台;利用城市中的经济发展实践成果来建立“双创”学习平台;利用城市非遗文化资源建立城市非遗文化数据库等。这些地方特色资源是各个城市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特色,也是各个城市学习型城市内涵建设的亮点。如何利用好这些城市地方特色资源是一个大课题。还要探索适合市情实际的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具体做法、模式,突出地方特色,从而更好地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提供服务。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的积极探索都是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的一次实践,大力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不仅是各级政府履行管理职能、实现社会治理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和谐发展的诉求。”[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加快建设我国学习型城市的要求。学习积累城市能量,焕发国家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加快建设学习型城市承载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是我们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