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未来学校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19-03-04 01:52张禹曹培杰吕丹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淀区学校课程

张禹 曹培杰 吕丹

重塑学校形态,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教育话题,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纷纷启动未来学校计划。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作为实验区加入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截至目前,陆续有24所学校参与该计划,重点开展未来学习空间设计、未来学习方式变革、未来课程体系再造、未来学校组织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海淀区未来学校发展战略

海淀区教育起点高、发展快、创新意识强,在未来学校建设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和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区一直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趋势和自身定位的教育创新。在新形势下,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以未来学校建设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支撑发展和引领创新作用,探索富有前瞻性的教育形态,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未来学校要营造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

当前学校建筑形态和空间主要是为满足标准化的学科设置和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未来学校的环境布局将把千篇一律的教室变成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加强非正式学习区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学习分析等新技术,提供更加智慧的育人环境。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以课程为基础,在空间上逐渐形成了8个中心和3大区域:学习空间(管理中心、学习中心和阅读中心),用于完成国家课程,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及社团活动的需求;创意空间(科技中心、艺术中心),用于完成选修课程,为培养特长、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提供空间;生活空间(体能中心、心理中心和生活中心),培养学生自我生活管理能力。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开放、灵活、支持不同学习方式的新型学习空间,实现了空间与学习变革相融合的新格局。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取消了传统的行政班级教室,建设了匹配课程特色的学科教室,建成了集“讲授区、自学区、研讨区、操作区、仪器区,上网学习区、阅读区、教师工作区”八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学科教室,突破了时空对教学的限制,让“O2O”学习成为可能,呈现出创新型教室的可能形态。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通过重组学校机构,建成“八大中心”:艺术审美教育中心、课程建设研发中心、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等来推进项目建设。

未来学校要采取泛在多元的学习方式

未来学校的学习方式是泛在、多元的,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生可以采用游戏、创造、设计、体验、旅行、表演等方式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这样的学習方式“联合、契合、融合”校外教育资源,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间的良性互动。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海淀区万泉小学构建了绿色生态课程,打通学科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跨越学科边界、课堂边界、资源边界、时空边界,构建了开放、综合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生态。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利用OTO(线上线下)技术开展混合式学习,成立了“OTO教学模式研究”等4个项目组,以项目研究的方式,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构建了整体课程架构,该课程框架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三部分组成,实现了从基础性培养到知识延伸再到能力提升的学习分层式个性化教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围绕“我们培养的不是学习的对象而是掌握学习的人”这一目标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开启符合未来素养培育需要的学习方式变革探索。北京市玉渊潭中学开展了“线上与线下的混合”“基于学习目标的混合”“‘学与‘习的混合”“学习与工作的混合”等4个维度的混合式学习,并开发了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为教师指导学习提供科学的依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以“发展人文科技”为指导理念,开发“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教学云平台”,用大数据服务于教育教学,构建了“航空航天特色”课程。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构建了“灵动课程”体系,开设了学生喜欢的社团选修课程40余项,搭建多样化展示平台。其中,思维能力提升是全国级课题项目,经过老师们两年多的研究实践,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思维工具,更将这些工具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增强了思维能力。中国农业大学附属小学的学生工作室模式以STEAM课程实验基地,通过混龄、跨学段的组成方式,使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后随时都可以到工作室进行机器人搭建编程等项目的训练,完全实现自主学习。

未来学校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

要加强学生与自然、社会、个体生活的联系,以真实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重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构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打破学校是课程建设唯一来源的局面,把社会变成课程建设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如社区的活动、科研院所研究的成果、高新企业的产品制作等。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市八一学校围绕学生的“十项核心素养指标”,确立课程形态,根据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不同而从纵向上进行课程分级,划分为基础、发展和挑战三大课程层级,开设了多类别的跨学科课程、多模块的工程类课程,应对项目学习方式的变革需求。例如,开设无人机原理与制作等技术类STEM课程,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设计思维能力。北京市第五十七中在基础类课程中,融通初高中的教学内容,开展“1+3”4年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拓展类课程每学期开设近百门选修课,覆盖初一到高二年级。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的幸福素养课程,涵盖“人文情怀、科学创新、体育健康、艺术审美、劳动技术”五大领域,每个领域都包含基础和拓展两类课程。同时,还着眼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打破学科间、课内外、校内外的壁垒,自主开发了融合性课程。北京市六一幼儿院的“四季课程”将艺术领域作为载体,运用STEAM教育理念,在教与学的内容与方式上进行了变革,融入科学、语言、数学等相关领域,在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方面进行了多样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收获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意和探索精神。

未来学校要创设弹性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

随着“无处不在的学习”“一人一张课程表”等新的学校组织形态出现,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更多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要加强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管理服务,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学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学生将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学校各项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尤其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儿童,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成为有主体意识、有道德情操、有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探索管理创新,实行分布式管理。每位教师以服务学生发展为宗旨,全员参与日常教学的决策、管理、执行,有效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最大限度把管理推进到教学最前沿,以充分保证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北京市十一学校也开展着学校转型实践,学校实施分布式领导管理模式,为加强取消行政班后的平级事务管理,设立了导师、咨询师、教育顾问、课程管理(选课排课)、诊断与评价、小学段与研究性学习、常规及自习管理、自主管理学院、出国课程管理等9个项目组。这种组织生态的分布式领导,有助于促进学习型组织的形成,以项目、主题、任务为主线,以体验→反思→分享→合作为常态,通过真实体验后碰撞而产生富有创造性和张力的管理模式。

未来学校的实践研究之路

未来学校是一种方向,指向教育的结构性变革,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让教育变得更具个性化。下一步,我们将在科学规劃的基础上,结合海淀教育发展实际,突出重点,强调应用,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深入探索具有海淀印记的未来学校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未来学校实践示范案例。未来海淀将呈现更加“整体”的教育新生态:构建综合与可选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厚植“教育家”成长土壤,培育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区制与集团化并举,充分实现优质教育共享;实施智慧教育工程,促进教育品质提升。

作者单位:1.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2.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海淀区学校课程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