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玉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让教育创新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而转变教育方式、变革教育模式,是破解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自2007年开始,就开启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之举,先后开展了翱翔计划、雏鹰计划、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等实践探索。到2018年,北京市用了12年的时间实践逐渐形成了人才创新培养的“北京模式”。
记 者: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北京市可谓首开先河,12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到现在来说也是非常超前的。可否介绍一下,当年提出来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
罗 洁: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已经转移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各类人才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有一个背景是,2007年秋季起,北京市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高中课改为核心设计了各类项目实验,力图以项目驱动构建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实验。
在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文化、科技资源的基础上,2008年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正式启动“翱翔计划”。初衷是依托翱翔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翱翔计划建立了以生源校、基地校、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为管理形式,以“三导师制”为培养方式,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载体,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为主要修习方式,以参与的表现和业绩水平为评估手段的灵活有效的优秀高中生培养机制,打破中学与大学的壁垒,让学生在科学家、学者身边成长,经历并体验科研的过程。
记 者:除了翱翔计划外,当时还出台了一揽子的计划吧?
罗 洁:2010年翱翔计划的姊妹计划“雏鹰计划”也正式启动。同年,北京市批准两所中学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研究鉴别和选拔部分超常儿童的方式,探索科学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为超常儿童提供合适的教育,打造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绿色成才通道”,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与培养模式。
实际上,在高中课改的背景下,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同步的项目,还包括10个重点项目,依托自主课程实验,探索高中学校以校为本课程实施模式;设立高中特色实验班,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依托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建立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提升高中课程的国际化水平;组织和整合资源,确保开好通用技术课程;通过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借助信息化手段,推动选修课开设和教学方式变革;设立开放式重点实验室,探索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改革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我们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培养和创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工作体系,整合资源,从而建立一个以学校为基础,市级统筹规划的系统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
记 者:“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这些突破常规的培养方式,让翱翔计划、雏鹰计划从诞生之初就备受社会的关注。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是怎么样的?
罗 洁:我认为,创新人才不是面面俱到的发展,而是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培养不出“爱因斯坦”,但千万不要扼杀“爱因斯坦”,不能扼杀和埋没孩子的天性。首都教育界一直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方面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教育的发展需要尊重规律。一是外部规律,即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二是教育内部的规律。要尊重教育自身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尊重规律,不但要讲究“遵循”,而且也心存敬畏。
以翱翔计划为例,高中阶段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翱翔计划主要为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获得科研过程的体验以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打通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之间的距离,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这种学制间的打通,会不会增加负担呢?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负担时常会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因学习时间过长导致的生理负担过重;另一个是因各种压力导致的心理负担过重。实际上,这两种负担的产生与“第三种负担”有关,即由学习主体与学习客体相匹配的学习方式的适宜度所引起的负担。
如同人体消化不良,原因有多种可能性。可能由于吃得过量,可能由于情绪障碍,还可能是进食方式不当造成。这种学习负担,既有别于客观的认知量负荷,也不同于主观的心理负担。换个简单的说法就是同样听老师讲课,在有的学生看来太过简单、吃不饱,可在另一部分学生看来,则过难、不好理解,久而久之会成为压力甚至负担。这就需要在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学习方式的變革和优化。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最伟大的遗产,也是在互联网时代会不断焕发新生的教育真谛。教育应让不同的学生变得更加不同,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绿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命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个人的个性化发展是社会创造性的根本源泉。
当前社会对于高中、对学生的期望,很大程度上集中于高考。我们要探索的是不走“考评补练”还有没有别的途径培养创新人才?不走高考的路子,是不是也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翱翔计划、雏鹰计划实际上就是想在一定的教育体制下,看看能不能探索出一种教育制度,打造另外一个平台。也是为了克服一切都为了“高考”这个功利性的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教育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不断“创造”因材施教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