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鑫
6 0岁的张阿姨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大龄未嫁,与母亲一起生活,小女儿已出嫁两年,现在外孙已经满周岁了。最近,小女儿与婆婆发生争吵,抱着孩子回了娘家,一直哭诉其婆婆如何不好,张阿姨于是跟着小女儿一起骂其婆婆。大女儿此时看不过去了,认为母亲不知道前因后果,如此一味顺着妹妹说话,只会激化矛盾,不能解决问题,但母亲根本听不进去。那么,张阿姨的做法到底对不对?劝架应该怎么劝呢?
南部战区空军医院心理门诊主任丁嵬指出,劝架并非人人都能够劝,有时劝架不当,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引火烧身。建议劝架有两个雷區一定要避免:
劝架不能一味顺从。当面对吵架一方时,虽然顺从可以提高对方的信任度、认可度,从而提高自己话语的作用,但是一味的顺从,只会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从而无法理性反思,陷入僵局。如案例中张阿姨一味肯定小女儿,不论事实上婆婆有无错误,小女儿都会更加肯定婆婆有错,增加和好难度。
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评论双方。面对吵架双方或一方时,劝架者最忌讳站在道德制高点评论,如“你这里不对”“那个你不对”“你应该这么做”等,这会让吵架者反感,从而增加排斥心理,降低对劝架者的信任。丁嵬表示,劝架者没有权利评价任何人,尤其是在不了解事情来龙去脉以及内幕时,更应避免评论。
人们多多少少都会遇见有人吵架,有不少人在这种情况时束手无措。那么,如何劝架才能制止矛盾呢?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1.身份要合适:当遇到吵架时,劝架者的身份要合适,所谓合适,一是与吵架双方亲密程度要相同,二是要在双方心目中有一定地位。以婆媳吵架为例,丈夫是婆婆的儿子,媳妇的丈夫,是合适的劝架者,其他人劝架也只能针对单方,无法双方劝说。
2.时机要合适:劝架应在矛盾激化前介入,如果争吵已经白热化,双方情感爆发,此时劝架的意义则不大,此时要模糊焦点,隔离吵架者,带其冷静下来再进行劝说。
3.了解事情来龙去脉:劝架其实更应是劝导,劝架者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跟当事人分析吵架最根本的原因,随后再进行劝导,对情绪爆发的过程进行梳理,有利于吵架后的情感修补,尤其适用于家庭纠纷。
丁嵬表示,家庭纠纷,尤其是婆媳纠纷最终都能够归结于生活习惯不同或认知不同,如老人习惯早睡早起,年轻人习惯晚睡晚起;老人认为买菜做饭省钱健康,年轻人认为点外卖方便……很多争吵最终都是因为一些细毛蒜皮的小事,找到事情的根本症结,争吵自然化解。
从案例看,张阿姨较为感性,而大女儿较为理性,建议大女儿不要一味指责母亲,而应充当引导者的身份,了解妹妹与婆婆争吵的原因,为其分析争吵发生的根本原因,再进行劝导。如事情难以调和,最好能够联系小女儿的丈夫介入,帮助寻求解决办法。
(摘自《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