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愈再拜:天地之滨,大江之濆,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选自《古文观止译注》,吴楚材、吴调侯编选,李梦生、史良昭等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译文】
某月某日,韩愈再拜奉告:在大海的水边,大江的岸侧,传说有一个怪物;它不是一般生鳞长甲之类水族所能相比相拟的。如果得到了水,它就会兴风作雨,上下于天空也不感到困难。如果得不到水,就只能局限在短小狭窄的几尺几寸范围里了。尽管没有高山大岗、荒远路途、特别险阻成为它的障碍,然而它处在困窘枯竭的境地是无法自己找到水的,因而被水獭之类低等水生动物讥笑的事,大概十有八九会发生的。如果有力量的人同情它的困厄处境并把它转移到水中去,只不过是一抬手、一动脚的辛劳罢了。可是这个怪物,倚恃自己与众不同,却说:“我宁可烂死在沙泥之中,也心甘情愿。像那些低下头颅、耷拉耳朵、摇着尾巴去向人家乞求怜悯的做法,并不符合我的志趣啊。”因此有力量的人遇到它,虽然看到的次数不少,却好像没有看见一样。它是死是活,自然是无法预料了。
如今又有一个有力量的人出现在它面前了,它姑且试着仰起头来鸣叫一声,怎么知道有力量的人也许不哀怜它的困窘,而忘掉一抬手、一动脚的辛劳来把它转移到清澄的波浪中去呢?有力量的人同情它,是命运安排的;不同情它,也是命运安排的。它明明知道这是命运安排却仍然姑且鸣叫一声,这也是命运安排的啊。我现在的情况实在和它有相同之处。因此,不顾自己疏忽愚笨的过错,在这里说了这些话。希望您大概也会同情谅察我吧!
韩愈中进士后,于贞元九年参加了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在考试之前,他写了这封给韦舍人的信,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扩大自身影响。这封书信全篇托物喻志,譬喻到底,耐人尋味。只要同学们能静心读完全文,就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别样的阅读体验。
1.韩愈这封写给韦舍人的信,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2.试比较《出师表》与《应科目时与人书》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