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迎来“大选年”,主要看点在哪里

2019-03-04 02:11殷悦
世界知识 2019年4期
关键词:暴力非洲总统

殷悦

2019年是非洲选举之年,有过半国家将举行选举,其中13国将举行国家首脑选举,11国将举行议会或地方选举。整体来看,今年非洲选举虽多,但多为现任总统的连任选举,发生权力交接的可能性不大。比如,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纳米比亚、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等国的执政党优势较大,现首脑在国内外均受支持,连任可能较高。而非洲民主政治进程的向稳趋势能否持续,则是这个“大选年”的最主要看点。

2018年12月27日,刚果(金)示威民众在街头焚烧路障,抗议总统选举推迟。

值得关注的三个重点国家

在众多选举中,有三个国家的选举最容易出现问题,也最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刚果(金)大选延宕日久,各派斗争激烈,牵动地区安全局势;尼日利亚、南非为非洲前两大经济体,其政治形势关乎整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刚果(金)

刚果(金)大选一波三折,本应于2016年卸任的卡比拉总统恋栈不退,三次推迟选举,引发激烈政争和大规模抗议。在国内外压力下,刚果(金)总统、议会和地方选举投票终于在2018年12月30日举行(受埃博拉疫情和部族间冲突影响,东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的投票推迟到2019年3月进行)。1月10日,独立选举委员会公布初步结果,反对党民主与社会进步联盟候选人齐塞克迪胜选(得票率为38%),反对派觉醒联盟候选人法尤卢得票率为34%,卡比拉支持的执政党候选人沙达利得票率为23%。

然而,选举结果遭到败选反对派和国际多方的质疑,认为选举结果被牢牢掌控国家权力的卡比拉篡改了。在选前的民调中,法尤卢的支持率一直遥遥领先。在全国范围内观察大选的刚果(金)天主教会也公布了自己的计票结果,认为法尤卢的得票率接近60%。因此有分析认为,卡比拉与齐塞克迪暗中达成了协议,卡比拉支持齐塞克迪上台,以换取后者对自己既得权益的承认与保护。南非风险咨询公司EXX Africa分析称,“卡比拉若冒着风险宣布沙达利获胜,可能会引发暴力抗议和国际社会的谴责。因此,他选择了分化反对派的策略,与更容易合作的齐塞克迪达成权力共享协议”。

目前,法尤卢已经向宪法法院上诉,要求重新计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也要求重新计票。若法院判定齐塞克迪获胜,法尤卢恐怕难以服输,其支持者也不会善罢甘休。非洲大多数国家选举进程趋向稳定,但被称为“非洲火药桶”的刚果(金)恐怕是最可能成为特例的国家。

尼日利亚

尼日利亚将于2019年举行总统、议会、地方选举,现总统布哈里将面对前副总统阿布巴卡尔的挑战,两者竞争激烈。国际智库“欧亚集团”评论称,尼日利亚大选是“坏”与“更坏”的对决,两位候选人皆非该国重重问题的答案。现总统布哈里年事已高,健康存疑;挑战者阿布巴卡尔同样年老,且声誉不佳,有权力寻租的污点。布哈里若胜选,南方尼日尔河三角洲恐生乱;阿布巴卡尔若胜选,其补贴油价的承诺和对党羽的利益分肥或将把尼拖入财政危机。

尼歷史上选举暴力频发,本次风险尤甚以往。布哈里与议会就选举预算案争执不下,选举机构和安全部队将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反对派对选举机构的不信任增大了爆发示威抗议的风险。尼日利亚全国范围内的安全压力加大:北部,政府军与极端组织“博科圣地”战斗激烈,殃及平民;中部,穆斯林牧民和基督徒农民暴力冲突之激烈前所未见,已造成约1500人死亡;南部,政府未能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地区履行清理石油污染、改善民生的承诺,与当地居民矛盾激化。随着大选临近,政客们开始为政治私利挑拨部族矛盾,或将在这个非洲最大经济体酿成新的政治危机。但是,尼日利亚民众普遍希望稳定。

南非

南非将在2019年举行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的第六次大选。总统选举将在议会选举后举行,由议会选举产生。届时选民将投票给自己所支持的政党,获胜政党推出的总统候选人即为下一任总统。最新民调显示,执政党非国大的支持率为61%,主要反对党民主联盟和经济自由斗士党的支持率分别为14%和9%。如无意外,现任总统拉马福萨料将连任。

拉马福萨虽胜选悬念不大,但将面临诸多挑战。南非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唯一具有良好工业基础的国家,但近年来面临发展停滞、失业严重和金融市场动荡等多重困境。前总统祖马政府深陷腐败旋涡,民众对非国大执政的信心直线下滑。目前,土地改革是南非政经政策的核心议题。拉马福萨在去年推出“激进土改”方案,表示将无偿征收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分给无地的黑人贫民,引起了国际投资者恐慌。有评论认为,无偿征收土地将引起连锁反应,使被征收人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投资人撤资和经济下滑,南非会成为第二个津巴布韦。但也有分析指出,拉马福萨为“激进土改”方案背书主要是出于在选举前争取党内激进派以及黑人贫民支持的需要,是“口号大于实际”之举,并不会真正推行。南非选举本身悬念或许不大,但拉马福萨在当选后的政策走向牵动着这个南部非洲最大经济体的稳定与发展。南非“因选生乱”的风险不在于对选举结果的争议、选后的示威抗议,而在于选后的政策能否获得内外支持,是否会引发经济风险。

已不再是混乱与冲突的代名词

非洲选举的关键词曾是无序、舞弊、暴力与冲突,但随着非洲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稳定已经成为非洲国家各方在选举中的主要关切。

“逢选必乱”渐成历史。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的民主化进程进入了“快车道”,民主、法治、规范在非洲国家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获得了高度认同和普遍承认。2018年,多数举行选举的非洲国家较平稳实现了权力过渡。姆南加古瓦当选津巴布韦总统,埃及总统塞西、马里总统凯塔成功连任,已在位36年的喀麦隆总统比亚赢得第七个任期。塞拉利昂出现政党间权力交接,反对党候选人比奥击败执政党候选人。博茨瓦纳总统卡马任期届满卸任,副总统马西西接任。从选举过程看,除喀麦隆发生暴力示威、津巴布韦出现小规模冲突外,其他国家均政局稳定。非洲民主选举的理念渐入人心,选举过程日趋理性、规范,“逢选必乱”现象持续改善。

2019 年非洲国家选举情况

“非宪制更迭”不得人心。军事政变、抢班夺权的现象在非洲已不多见。即使有个例发生,也多以失败告终。非洲联盟及非洲各次区域组织对于非宪制政权更迭如军事政变、强占权位的反对态度极为坚决,并采取了从公开谴责、限制活动直至强力制裁、暂停成员国资格等强硬措施。2007年,非盟通过了《非洲民主、选举和善治宪章》,强调民主政治对人权的重要性,对政府更迭方式以及非盟的介入作了相应规定。马达加斯加的拉乔利纳在2009年发动街头革命,在军队的支持下上台,随即遭到非盟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联合抵制。受国际孤立和制裁的拉乔利纳最终在2013年重新交权给民选总统。冈比亚前总统贾梅在2017年败选后拥兵自持,拒绝下台。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派联军兵临冈比亚首都城下,迫使其退位让权。

煽动暴力渐成不划算的买卖。非洲国家大选中的败选方常常拒绝接受选举结果,通过煽动民众情绪、暴力示威等手段要挟当局让步,也常常能达到目的。2007年底,肯尼亚反对党领袖奥廷加拒绝接受败选结果,煽动支持者在全国多地发起暴乱。冲突持续两个多月,造成1100人死亡,60万人流离失所。在国际调解下,朝野双方艰难和解,奥廷加出任新设的总理一职。这起事件是非洲选举暴力的典型,也是非洲对此类事件进行全面反思的开始。选民、政客以及国际各方开始认识到选举暴力的严重后果,加强了对该类事件有意识的预防。目前,煽动部族情绪、呼吁暴力抗议已经不能为政客带来实惠,反而会败坏自身名声,为国际社会和民众所不齿。因此,确保选举过程的稳定逐渐成为非洲政客所追求的“政治正确”。同样在肯尼亚,同样是奥廷加,他在2015年再次败选后呼吁本部族选民冷静应对,最终与政府握手言和。在2018年11月举行的马达加斯加总统选举中,败选的拉瓦卢马纳纳虽对结果有异议,但呼吁支持者和平表达意愿,最终接受了败选事实。

以程序正义取代暴力抗议,以程序正义追求结果正义。非洲绝大多数国家政治制度承袭于西方,行政、司法各自独立。多数国家的宪法规定,大选及计票由独立的选举委员会负责。若出现争议,参选方可向最高司法机构(多为最高法院,部分国家专设最高宪法法院)上诉,最高司法机构有权审议选举结果,有权命令选举委员会重新计票甚至重新组织选举。司法系统的审议成为在大选后澄清争议、稳定局勢的重要手段。加蓬(2016年)、肯尼亚(2017年)和马达加斯加(2018年)均出现败选方上诉法院的情况。大多数败选方在上诉失败后选择接受结果。国际各方也多在法院审议选举结果后才向胜选方祝贺。这说明非洲的司法机构已经可以客观、有效地处理争议,正在切实发挥选举政治中“安全阀”的作用,开始得到国际国内的普遍承认。

选举是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选举使民众支持与政府服务的社会契约得以建立,使易受伤害和处于边缘地位的群体有机会表达关切或利益。然而,只有在选举公平、自由、定期、可信,并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这种理想局面才会出现。西式民主制度在非洲频频出现水土不服,选举中的舞弊与暴力即是其重要表现。著有《非洲的民主与选举》一书的瑞典政治学者林德伯格认为,非洲国家独立后,马上就面临着促进国家发展和实现国家整合的双重任务,专制倾向会自然产生,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众参政意识的提高,民主进程终会逐渐取得进步。如其所言,非洲的选举政治正在磕磕绊绊之中发展。选举“扎堆”的2019年是非洲政治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年,也为我们观察非洲政治发展进程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暴力非洲总统
斯总统确认明日辞职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恶搞”总统成追捧
总统害羞了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