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群
(山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中指出:以立德树人为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并贯穿全程。其中,系统的、科学的音乐基础教育作为德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一方面,音乐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映射,是社会经济和文化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音乐基础教育在促进大众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提升智商和情商,以及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注][德]恩斯特·迈耶尔:《音乐美学若干问题》,姚锦新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49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社会学的理解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音乐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关系,尤其是研究分析音乐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并对接受音乐基础教育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加以正确思维的引导,通过音乐基础教育贯彻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实现社会的最大利益。
长久以来,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蕴涵着丰富的世界文化和历史内涵。西方音乐领域的社会学分析通常以社会与音乐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重点,这种“社会学式”(sociologist)的研究阐述了受到社会影响的诸种音乐现象,以及音乐现象对社会的反作用,被定义为音乐社会学(music sociology)[注][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胡景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音乐社会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重点论述音乐的起源、音乐的社会性等问题。以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社会学家为音乐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在此阶段,音乐被认为是构成社会的一个要素,甚至是社会的“雏形”。韦伯在其遗稿《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中[注][德]马克斯·韦伯:《音乐的理性基础和社会学基础》,李彦频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58页。认为,东西方音乐体系的不同是基于社会发展进程中相异的各种制约条件,该遗稿也被认为是音乐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开端。
早期的音乐社会学研究通常以社会某个集体出现的现象为研究对象,涌现众多关于“市场”、社会“习性”等领域的研究和探讨。当时的研究更加侧重对音乐独特性的批判和质疑。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西奥多·阿多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曾指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一方面是社会和政治形式的产物,另一方面也对社会发展存在重要的潜在影响,音乐与社会存在双向影响的关系[注][德]西奥多·阿多诺:《美学理论》,王柯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5页。。此时对音乐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目的是对艺术进行的批判,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随后,以霍华德·贝克尔为代表的美国音乐社会学者从“文化生产”和“艺术界”的视角对音乐进行了更加客观的研究[注][美]霍华德·S. 贝克尔:《艺术界》,卢文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第49页。,将音乐社会学从理论带到实践中,但是此类观点往往忽略了对音乐价值和意义的思辨。近年来,音乐社会学从研究艺术作品的群体特征或独立性的领域扩展到其“社会性”分析[注][法]娜塔莉·海因里希:《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何蒨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5页。。以提亚·德诺拉为代表的音乐社会学家建立“新艺术社会学”,注重音乐的能动性,将社会审美引入音乐社会学[注]Tia DeNora, After Adorno: Rethinking Music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28.。社会学家通过论证艺术领域的“揭露假象的迷思”,将独特性进行普遍化的还原,通过广义特性的推演,打破看似矛盾的独特性。音乐的独特性与外部意识形态和社会环境相结合,使得其社会学的角色得到了挖掘,这种社会学角色综合了事物的非人称性,是对共同环境因素的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音乐的审美要求和对优秀音乐作品的需求日益攀升。互联网和数字化浪潮使得音乐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手机客户端、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等将娱乐文化直接推送到大众面前,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音乐和偶像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容小觑。因此,在音乐社会学视域下研究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音乐基础教育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关系,全面分析音乐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用科学的音乐社会学方法去认识音乐与社会相关性,发掘现代社会需要的音乐形式,大众娱乐关注的热点,以及这些对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是摆在音乐社会学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议题。
在西方社会主流科学的“文化转向”的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文化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和音乐社会学的相关文献和研究开始被翻译和引入国内,但是早期引入的研究多为传统艺术社会学[注]卢文超:《将审美带回艺术社会学——新艺术社会学理论范式探析》,《社会学研究》,2018年第5期。。音乐代表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对其研究不再是艺术的研究,而是社会学的探讨[注]周宪:《审美论回归之路》,《文艺研究》,2016年第1期。。
中国在音乐社会学领域研究音乐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相关文献积累比较匮乏。胡东冶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中国民族音乐,尤其是民族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的实用性作用和意义[注]胡东冶:《论音乐社会学视角下我国民族音乐传承的价值与意义》,《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12期。。杨远东提出中国音乐社会学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应该包括思想观念认识的科学化、音乐建设实践的科学化,以及音乐发展预测的科学化[注]杨远东:《谈音乐社会学学科职能》,《北方音乐》,2018年第7期。。当今,课堂中的音乐实践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更为密切,音乐教育的相关学科与音乐社会学交叉融合日益增多,这驱使高校在音乐专业学科教育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大[注]易柯宇:《音乐社会学视野下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黄河之声》,2018年第14期。。音乐社会学的发展能够为中国的音乐教育带来重要的变革,推进音乐研究从思辨走向实践。基于音乐社会学的音乐基础教育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需求的实证考察,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在音乐基础教育的实践中,可以运用音乐社会学的认识,进行思维的教育、审美的提升、价值观的塑造,为其发展提供科学路径。
目前,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研究中对音乐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体系的认知及应用都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关于中国的音乐基础教育有关的研究主要分为校内音乐基础教育研究和社会音乐基础教育研究[注]陈旭升:《小学音乐与校外教育的有机融合》,《基础教育论坛》,2015年第27期。。其中,校内音乐教育泛指义务教育体制下的校内音乐课,一般是以专职音乐老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义务教育中的音乐课强调对学生音乐感知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和音乐审美水平为宗旨,同时着重增强学生的对文化的认知能力。老师在课堂上会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别,注重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音乐基础教育的变化发展也是非常快速的。总结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相关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当下的校内基础音乐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内容、授课过程、授课方式和教育理念方面都发生了显著改变。在当下的教学改革中,越来越多的音乐老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而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并观察和甄别每个学生在音乐感知方面的不同,注重因材施教[注]张思影:《奥尔夫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的改革优化浅谈》,《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4期。。音乐基础教育在授课方式上出现了许多新方法。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互联网、电脑、投影仪等。许多老师将课堂内容做成生动的图片和音像作品展示的形式,不但使得整节课条理清晰,而且可以在其中嵌入音频和视频等内容,使得学生在听觉和视觉方面得到全方面的艺术感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这是传统音乐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杨岚指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了解最时兴的音乐内容,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趋势[注]杨岚:《初中音乐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13期。。
在目前中国的音乐基础教育模式中,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也是现代音乐课堂的重要特征。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演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和灌输式学习,而是主动输出和创造艺术,这对于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力将会大大提升。李姣凡认为这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由观众听众变成了演唱者、演奏者和创作者,增加了学习趣味性,提高了参与度[注]李姣凡:《中小学音乐艺术实践活动浅议》,《儿童音乐》,2011年第10期。。
除了上述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外,在中国的音乐基础教育研究中,研究教学效果评价监督机制,也是当代音乐教育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应该充分反应音乐课程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作用,合理的课程效果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同时也能督促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评价机制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好坏不再是唯一的考核标准,还应该结合学生在课上的表现、甚至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止行为。沈熙春以中小学音乐课为例,说明除了考核学生的音乐课考试成绩外,还需要考查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对所学音乐作品的审美力和赏析力,甚至是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的理解,以及课余时间参与校内外相关音乐艺术文化活动的能力等[注]沈熙春:《关于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音乐天地》,2013年第4期。。通过对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教学效果评测,才能得到较为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从根本作用上讲,课程评价机制主要是通过考核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给教师在改进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参考,从而达到师生共赢的目的。
邹璐指出中国的社会音乐教育是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分为“公立”社会音乐基础教育和“私立”社会音乐基础教育两种[注]邹璐:《音乐教育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探究》,《现代交际》,2012年第1期。。所谓“公立”社会音乐基础教育机构主要包括各级文化馆、青少年宫、老年艺术大学等;所谓“私立”社会音乐基础教育机构主要是指由个人或者团体兴办的音乐培训机构。相比较之下,由个人或团体兴办的音乐培训机构影响力更为广泛,其在社会音乐教育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相对于社会音乐基础教育机构而言,学校音乐基础教育在一些方面有一定限制。首先,音乐基础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并不处于核心教育内容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音乐课在总课时量所占比例不会太高,所以无法满足一些在音乐方面有一定天赋和学习需求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其次,学校音乐基础教育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音乐教育。这种集体授课的方式在进行音乐感知、音乐赏析等方面是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但是对于一些想学习更加专业的音乐知识或演唱演奏的学生来说,学校音乐基础教育是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再者,学校音乐教师的配置数量较少,一般情况下一个年级只配置一名音乐老师甚至更少,而且老师基本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主,很难给想学习各种乐器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这时社会音乐基础教育机构就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可以满足在音乐方面有更多需求的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第一,它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充足的专业课程,使学生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专业音乐学习中。第二,它可以提供一对一,一对二或一对多等多种形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任意选择,这对学生的音乐个性化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第三,社会音乐教学教师一般为演唱或乐器演奏专业,比师范专业的老师更具有专业性,学生从而可以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正是因为这些社会需求,才使得社会音乐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从长远看,社会音乐还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综上,纵观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音乐基础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建议方面的探讨;第二,科技带来的变革,赋能音乐基础教育采用更多新颖的教学模式的阐述;第三,强调以人为本,研究如何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第四,探讨社会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和角色。但是以上的研究都忽略了音乐与音乐教育,尤其是音乐基础教育对儿童和青少年群里产生的社会学意义。音乐基础教育既是文化的延续与传承,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与反应,也具有反哺社会发展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音乐在大众社会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需要音乐,大众对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产品的需求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音乐社会学作为社会学领域新兴的重要分支,阐释了音乐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关系。音乐通过教育得到传承和发展,将音乐社会学的理论体系运用到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研究上来,可以充分理解其承载的音乐社会学意义和影响:一方面,音乐教育所教授的内容不是独立存在的,音乐的形式、风格和类型,包括歌词表达的含义等都是特定社会环境、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特定产物。对音乐的基础教育应当反映出音乐所代表的社会属性和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包括社会发展的动态、不同阶层大众所属的思想意识等。另一方面,音乐基础教育对提升对音乐的认知,引导大众审美,提升审美情趣和意境,培养思维习惯,构建科学的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引领社会变革的有效工具之一。
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分析,音乐的本质应当是倡导自由和独立性的艺术产物,音乐基础教育也从以教授唱歌和器乐的技能培养的单一形式,衍生出符合时代需求的、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东西方文化等多元素的音乐基础教育。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出现,尤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思潮的延伸,音乐作品往往成为了反应社会诉求和实时文化相关的产物[注]官群:《解析迷幻文化:一个音乐社会学的视角》,《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西奥多·阿多诺在其音乐社会学观点中指出,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和文化渗透在音乐作品中得到了发挥,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音乐作品的商品化、世俗化和低级趣味化[注]刘玲:《从阿多诺音乐社会学观浅谈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黄河之声》,2019年第3期。。为了追求商品化和利润,满足商品经济时代的需求,很多音乐作品充斥着夸张的语言,甚至有些含有暴力与色情,拜金主义歌词的不良作品也时有发行。这些释放危险和错误导向的作品会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价值观,对于正在学习和思维处于萌发阶段的学生而言,缺乏正确的音乐基础教育引导是非常危险的,不利于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此外,盲目追求利润使得部分音乐创作者失去了对艺术的高品质追求,让音乐作品沦为单一化、标准化、低俗化的商品,失去了音乐美感和思考。如果以商品产品的销量为唯一价值导向,会产生大量低品质“口水歌”,这些作品结构单一,旋律单调,有些时候为了赚取流量和点击率,拍摄低品位的音乐视频,歌词粗俗毫无逻辑。此外,伴随着大量科技应用在音乐制作中,在一些简单又快捷的商业化模式下,音乐产品逐渐被流水线化,以“麻痹”特定消费人群为特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制作出技术化作品。这样的音乐作品会使得审美情趣退化、给儿童和青少年造成生理与心理的负面影响,模糊了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不利于思想文化形态的形成,乃至影响未来人生观的形成。科学的音乐基础教育普及,应当注重实践科学音乐教学方法,提升从业者科学认知能力,引导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欣赏音乐作品的观念,帮助他们分辨品质的优劣,从生理和心理上帮助学生,促进审美的提高,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建立科学的价值体系。
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审美与综合素质提升,树立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从学科层面来看,针对儿童与青少年的音乐基础教育为后续的音乐理解和文化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其中,音乐理论课程,视唱练耳课程等为理论学习结合夯实基础。接受系统和科学的音乐基础教育,有助于儿童与青少年群体提升智商、情商和审美能力,通过赏析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对相关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中西方文化元素等的感知,透过音乐学习人类历史文明和世界各地文化习俗等,培养受众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二,音乐基础教育在注重音乐理论教育的同时,会更加注重和实践的有机融合。音乐基础教育引导儿童和青少年群体深入浅出的理解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音乐文化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引起充分的兴趣,鼓励探索和创造性能力提升。视唱、音乐赏析、节奏和律动等教学形式注重听力和耳朵训练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创造性思维,在实践过程中综合调动视觉、听觉和触觉,充分发挥表现力和记忆力,锻炼逻辑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音乐基础教育综合锻炼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与发现能力、学习和模仿能力、创造能力、审美与鉴赏能力等多元能力,为最终提升社会大众的审美和综合素养奠定基础。
第三,最为重要的意义体现在音乐基础教育是传播正确价值观,帮助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辨识是非和优劣的高效方法,是倡导社会主义科学价值观最直接的途径。因此,确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音乐基础教育定位尤为重要。
西奥多·阿多诺在《音乐社会学引论》一书对音乐作品与音乐传播的媒介进行了大量研究,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学词汇来描述音乐学,赋予音乐更加深层次的理解,并充分阐释了音乐社会学所包括的社会问题。从音乐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社会音乐可以被认为是四个方面的综合:(1)音乐创作生产。这里的生产或生产力,包括了作曲家的作品,演奏家(歌唱家)的演出,乐谱和音像制品等等;(2)音乐表演生产和(3)音乐传播生产,在音乐表演和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生产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指听众对音乐的反应、对音乐的兴趣及相应产生的意识形态;(4)音乐服务生产。音乐产生的意识形态受到经济规律和社会变化的发展的影响,音乐意识形态与社会各自因素和变化存在双向关系。社会音乐生产的四个方面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音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协调统一发展和良性运行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音乐基础教育应该注重如何更好的促进和服务生产,基础音乐教育从业者应当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自尊心,相应的意识形态应进一步推进社会价值观的提升,为社会发展和音乐文化传播培养人才与积累智慧。
从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出发,认清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形式,建立适应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音乐基础教育体系。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经济体制改革,这场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文化变革、观念变革,是从原来的经济传统观念走向符合现阶段新的生产关系的新观念的变革。与之配套的新文化觉醒可以以先行者的姿态为社会变革摇旗呐喊[注]官群:《社会变革视野下的大众文化定位: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科学音乐社会学可以更为深刻的揭示音乐的社会运动微观过程,在音乐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上进行变革,建立科学的社会音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让音乐创作、表演和传播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形态。具体来说,音乐基础教育应当把音乐知识基础的学习分为表演(歌唱、器乐、创作等)和鉴赏两个方面。通过鉴赏提高品味,增加创造性元素来源,好的作品和元素通过课堂,分析高品质音乐背后的文化与逻辑,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兴趣,提升整体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另外,通过鉴赏与表演实践相结合,在音乐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倡导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将歌唱表演、器乐表演、编曲和制作、音乐赏析等结合起来,形成鼓励创新与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新科技产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网络微课、手机客户端app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可能为知识的传播提供更加丰富和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现代信息化产品的应用也是符合现代生产关系需求的产品,扩宽了音乐基础教育的授课形式,让学习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提供给学生学习和交流成长的平台。在此需要强调一点,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开发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输送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使得学习效率提升。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结合科学教育方法论和教育心理学,特别是针对儿童,进行图文并茂的讲解,发掘不同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点,采用符合受众心理年龄需求的教学方式。科学的音乐基础教育应当大力倡导多边互动学习和自主创新型学习。一方面,提倡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学生间以及学生与教材的多边互动,培养合作意识,形成良性竞争意识从而促进集体的进步;集体的配合与协作,集思广益和讨论切磋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合作思维和学习品质。另一方面,针对个性化的学习和创造性思维,音乐基础教育应该注重观察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和实践创新,让有天分的学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比如,增加自主演唱、自主创造、组织分享和表达,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音乐制作的全过程,鼓励在过程中创新,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发挥的机会,并在其中指导学生积极突破学习中的难点,将学习和创新研发的机会更多的留给学生。
从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注重中国音乐基础教育的包容性与多元化发展,促进大众综合素质提升。音乐基础教育最终指向的全社会大众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模式也伴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音乐教育所承载的文化和理念更是受到社会时代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发展符合时代特色的音乐教育和音乐基础教育,本质上是建立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化,成为大众文化发展的源泉。因此,首先应当注重发展音乐基础教育传达多元文化,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世界先进音乐文化的精华,通过音乐搭建认识历史和世界的桥梁,同时积极传播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得到多元化的发展。音乐教育存在于特定的区域文化中,承担着推广当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使命。第二,教学理念和手段也应注重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充分借鉴科学教育方法,融合创新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风格,努力实现各项综合素质提升的培养目标。音乐基础教育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建设,通过演出和交流等实践拓宽教学方法,同时让教育和社会联系更加密切,实现教育与社会的文化需求对接、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的对接。从而推动社会音乐的长足进步,促进音乐基础教育建立期符合社会需求的审美性和科学性。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音乐基础教育不仅是对专业表演人才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开发大众新思维,提升融合创新能力,构建多元文化的同时倡导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观,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正气,使得音乐基础教学成为推进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的途径。音乐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应当是多元共生、包容开拓、创新进取的,音乐教育与当代社会学应当紧密联系,结合音乐社会学的方法论和思维模式,创造更多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音乐文化,比如,构建科学和系统的多元音乐文化,研究社会音乐文化发展的新趋势,拓展适应社会与文化发展要求的新教学模式等等。这些创新性的教育发展,有助于多元化人才的培养,让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从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出发,深刻理解音乐与社会的双向影响,以指导中国音乐基础教育。音乐社会学语境下的双向影响,即音乐作品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产物,同时,作为产量巨大、受众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文化产品之一,音乐也反作用于社会,推进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音乐产业建设和音乐教育都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与社会时代需求密切相关。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为音乐相关的产业、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技术的支撑,开放和包容的环境支撑,以及变革带来的思想创造性火花等一系列的基础。但是,与西方社会理性文化相比,音乐产业和教育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科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还尚未健全,放任音乐教育完全走向市场化是危险的,现阶段的音乐基础教育应当注重对一些劣质音乐作品的甄别,加强对审美的提升和引导,融入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让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科学的音乐社会学指导音乐基础教育,可以让音乐更好的表现和传达生产,服务于生产,了解音乐批判社会的功能和依据,以及音乐反应社会问题的方法,掌握音乐反应的社会问题的根源,理解音乐的社会运动过程,用科学的态度去判断优质和劣质音乐所分别代表的思想意识形态,一方面不能够闭关自守,一方面不能盲目冒进,应当合理适度的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同时增强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全面推动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进步。
最后,从音乐社会学的观点出发,中国音乐基础教育应当以开放、融合的心态,以文化社会学和音乐社会学为研究导向,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关注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前沿,为中国“一带一路”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合作贡献力量。2017年,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在此背景下,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合作”,将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打造“音乐教育联盟以及其他人文合作新平台”。中国音乐基础教育在对音乐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实用价值进行思辨的基础上,丰富中国音乐社会学研究的理论体系,更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积极开拓多元化、开放化和科学化发展的空间,促进传统音乐与文化交流的传播,为发展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音乐教育联盟新平台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