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黄泽慧 东莞市水务工程建设运营中心
东莞市于2017年2月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8月印发了本市试行版的海绵城市图集和导则。2018年印发《东莞海绵城市试点区建设工作方案》,选取黄沙河流域、松山湖(生态园)、滨海湾新区、常平镇新城中心区、谢岗镇、沙田镇西太隆河流域、大朗镇中心区、清溪镇清溪水流域共8个片区作为试点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尝试。同时,印发了市级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松山湖(生态园)、清溪镇、大朗镇等部分园区、镇也在开展辖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印发《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规划》,选取位于城市中心区位置的黄沙河流域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为推进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建设,东城街道办已于2017年年底率先启动黄沙河流域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首个试点项目--黄沙河东城段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1%,预计于2019年9月前完成整体工程建设。
目前海绵城市理念在东莞市还处于起草方案、规划、试点、推广阶段,较多出现于规划、项目建议书中,未制定强制执行的规定、制度,已落地的较少。
海绵城市理念能检验、完善排水设施,优化排水系统。海绵城市理念的措施依着自然地势地貌而建,与生态自然结合,有蓄水、延迟排水时间的作用,有助于完善排水设施,加强排水管道的系统性建设。在城市建设时,有助于探寻排水系统的缺陷,完善排水设施,提高其专业性,以提高城市排水的能力。建议低影响开发的措施要与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同时设计,使能更好适应排水系统需求,还能减少设施的维护成本。
由于海绵城市措施能够在暴雨天气来临时,更贴近于自然,通过渗水、蓄水,改善传统排水系统的快排模式,减少地面径流量,避免积水。有助于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减少洪涝灾害。
目前东莞市水资源比较紧缺,如果水资源能循环利用,提高使用效率,能有效减少清洁水的损耗。采用海绵城市理念建设的雨水排放系统,延长了雨水在环境中的滞留时间。雨水进入系统后,一部分慢慢下渗,一部分随管道排走,其余一部分蓄积在下沉式绿地、调蓄塘、湿地、植草沟等生物滞留设施,起到收集雨水、储水蓄水的功能;而通过设置过滤层,如种植土层或者铺砾石层、砂层等,使通过的雨水得到清洁和过滤,甚至通过湿地或再加其他原位处理等单元,更有净化雨水功能,对初期雨水等的污染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减少了水污染;初步净化后的水还能在旱期或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如作为绿化浇灌用水、市政用冲洗、消防用水、洗车用水等,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水资源使用效率。
原先的自然排水系统,降雨之后,雨水大部分能迅速下渗,小部分停留在地面上的通过沟渠、小河流等自然通道排到低处,最后汇入自然水域,能补给河流、湿地和地下水。城市的发展破坏了自然排水系统,将地面该为不透水的水泥地面,径流加大,又把雨水汇流的通道和路径、低洼处都给占了,封闭了自然管道,所以极易形成内涝。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措施尊重自然、顺从自然、贴近自然,模拟自然水文功能和过程,修复环境自然的状态,维持自然排水的模式。从整个区域去规划,对整个系统进行保护。
市政排水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对整个区域都有利的排水系统。由于目前不可能对整个排水系统进行推翻重建,只能整体综合规划,根据低影响开发理念积极运用透水路面、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等对现有的排水基础设施进行自然改造,局部具体问题由具体的内涝整治工程修复改造,对雨洪进行更高效的管理。首先,要以原排水系统为基础,综合区域具体情况进行统筹规划,保证整个区域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其次,要根据各具体部位的实际情况,重点针对出现问题的部位进行处理。认真梳理试点区内涝等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制定方案。再次,以试点区带动其他具备条件的已建成区,结合城市道路、公园绿地、建筑小区建设和旧城改造、易涝点整治等项目,统筹推进海绵城市理念运用。重视工程化措施与非工程化措施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推进海绵城市理念更多地运用于排水系统中。
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可以先在条件好的地区进行,进而在全市铺开。首先,坚持试点带动、重点突破的工作方式,要选取对排水防涝基础设施建设、雨水调蓄、低影响开发等需求较大,建设基础条件好、实施效果明显的区域作为试点区先行建设。目前东莞市选取八个试点区,并在东城街道建立黄沙河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区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尝试。其他试点区可参照黄沙河流域试点区,率先启动条件成熟的项目。其次,建设单位要吸取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以先进的理念指导排水系统的设计,促进海绵城市理念的推广,促进排水设计的规范化。最后,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众多方面,是综合性、创新性较强的系统工程,有时会牵涉市水务、规划、住建、财政、发改、环保、园林、城管等部门及园区管委会、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应在市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全面协作,共同推进。
3.3.1 推广和建设各种大海绵体,增强海绵功能
海绵体既包括水系,也包括绿地、可渗透路面、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等。其中生物滞留设施都是在地势较低的区域,蓄渗、净化雨水,包括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能利用雨水浇灌绿植,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提高雨水的回收率,并确保排水和吸收雨水的效率等;洼地可作为渗透塘,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
如果有条件,可以根据城市地势,在最低洼、易涝的地方建设留白,还原生态,打造湖泊、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绿廊,在周边完善雨水管网,将收集的雨水汇入这条下凹的绿廊收集。
3.3.2 市政道路排水设施与海绵城市措施相结合
(1) 应用新型铺装材料
现阶段道路多采用混凝土、沥青等为建筑材料,材料密度高,阻止了雨水的下渗,造成地下水减少和雨水快排的现象。如果采用透水性材料,能减少路面径流,补充地下水、浇灌绿化带植物。但由于行车道路对路基等材料的稳定性和强度等要求高,透水沥青和透水水泥混凝土造价过高,目前不易推广。在目前东莞未采取强制措施实现海绵城市指标的情况下,透水铺装是最容易落实的一项措施,目前正大力推广在新建的人行道、停车场和广场采用透水铺装。
(2) 雨水的收集、下渗、净化和排放
可以尝试在主干道两边设置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或渗透塘等,下雨时道路上的雨水通过侧向的雨水口,或经斜坡进入挡水沟,直接往低处排入海绵设施。当路缘不能可靠地收集雨水时,可通过钻孔、间隔路缘,使路面的雨水尽快流入生态滞留区,降低地面径流量。
雨水通过过滤层净化水质后可浇灌绿植、存储。一部分慢慢下渗,补给地下水。此外,如果短历时雨量大到一定程度,雨水会满溢出蓄水层,可通过溢流口由排水管道接走,流入排水管网,降低市政排水管网的压力。另外,经过海绵措施之后,溢出的雨水首要考虑就近排放,根据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地形,利用自然坡度,用管道经最短距离将雨水排入最近的水体。
3.3.3 推广海绵型小区,高楼楼面设置绿色屋顶
将楼房的水泥屋顶种植绿色植物带,一部分的雨水可以在楼顶蓄积下来,降低径流压力。多余的雨水将通过管道接到地面,通过重力流排到低洼的地方如雨水花园或下凹式绿地,并加以蓄积利用,如有溢流再排入市政雨水管网。
3.3.4 恢复自然排水系统,植草沟等可替代雨水管道
建筑小区内的道路或者广场、停车场,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植草沟和雨水管结合的方式,用植草沟做为自然排水渠道,恢复天然排水系统,替代部分雨水管。
海绵城市理念在排水系统规划设计上的应用,能促进修复生态,更加贴近自然排水系统,收集雨水,控制径流,缓解内涝,还有利于雨水的净化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目前东莞市海绵城市理念在排水系统上的规划设计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