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9-03-04 19:23:11李千里李柳柳司媛媛
节能与环保 2019年8期

文_李千里 李柳柳 司媛媛

1.廊坊市生态环境局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高效的收集处理技术、稳定的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来源是制约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的普遍问题。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解决项目建设运维资金来源,针对不同地域探索高效的收集处理技术路径并研发配套设备,有效提高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进而改善农村乃至流域水环境质量是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

农村生活污水较之城市生活污水具有不同特点,其主要来源为餐厨废水、卫生清洁废水和厕所冲水等,污染组分较为固定,但水量水质不稳定。一方面,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人口基数大,绝大部分农村污水直排附近水体,是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无法承担后续高成本的技术管理和维护支出,建设管网系统费效比低,难以规模化、集约化处置,导致农村污水直排现象仍普遍存在。

本文对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相关工作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1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农村生活污水通常指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洗涤用水和厕所冲水等,其产生环境决定了污染组分主要包括化学需氧量、氮磷、悬浮物及病菌等,基本不含重金属或有毒有害物质,可生化性良好。我国农村尚未广泛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农村居民按过往生活习惯将生活污水直排外环境,导致地表水乃至浅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对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等造成影响。

据统计,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年产生量达63.1亿~105.2亿吨,且呈逐年增加趋势。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63万km,共有污水处理厂2209座,污水处理率达94.54%;县城排水管道18.98万km,污水处理厂1572座,污水处理率达90.21%。而住建部2016年曾发布消息称,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仅22%。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亟待推进。

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生活环境和经济实力较为落后,因此在选择技术路径时需充分考虑其抗冲击负荷能力、工艺复杂程度及能耗等问题。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湿地、生物处理法(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以及生态滤池处理法等。这些处理方式各有利弊,应酌情选取一种或多技术联用以达良好效果。另从农村污水治理模式考虑,因地形、气候及生活方式等原因,实现集中处理难度较大,因此大多数农村生活污水均采用分散式处理系统。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农村生活污水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其可为推广建设和后续工作提供保障。美国在上个世纪已完成城乡一体化,因此在乡村和城市的生活污水处理领域采用同一套法律体系,主要包括《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海岸带法修正》和《水质量法》等。日本采取城乡分治的策略,《下水道法》主要适用于城市,《净化槽法》主要适用于乡村。

2 村生活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阶段,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建设和后期运维资金缺口巨大。以华北某市为例,若采用当前较为成熟且投入中等的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人工湿地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的方式,每户安装无动力设备至少需投入5000元,农村户籍人口约330万,按每户5人计算,共约66万户,所需资金约为33亿元。以上测算基于项目建设投入,不包含后期运行维护等持续投入,部分欠发达地区政府难以承受短期内大面积推广的资金需求。

二是现有技术难以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当前,实现农村污水处理模式有三种,分别为: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厂和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三种方式各有利弊,如接入城镇管网和集中式小型污水处理厂的方式不适用于气候干燥,地势平坦,污水产生量小和冬季冰冻的地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出水水质较差。虽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实施多年并取得一定成果,尤其是东部省份部分区域,因经济发达、温度适宜、农民生活水平较高,农村污水整治率已超过50%。但由于未能有效解决农村污水源散、面广、量大的特点,且技术、运行、维护水平有限,地区降雨量大且未能解决雨污分流等诸多因素,收集和处理效果受客观条件影响很大。

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护机制。对于集中处理的污水,由于管网建设、运维投入等费用较高,运营压力较大。由于未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可能导致设施建成后不能正常运行,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设施占地等审批复杂耗时。项目各项审批时间过,政府部门权力有限或协调不力,导致一些项目在土地审批、可研报告、立项等工程前期就搁置不前,影响工程进度。

五是农村常住人口逐渐萎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地区“空心村”问题逐渐显现,且随着对“散乱污”企业治理的力度逐年加大,农村务工机会持续减少,留守居民数量少,污水产生量减少。

3 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对策及建议

面对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迫切需求和生态环境质量必须持续向好的现实压力,在当前新形势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如何破局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理顺工作机制。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量大面广、情况复杂,在当前国家层面明确工作方向的基础上,省、市、县政府迅速摸清底数,制定计划,筹措资金,统筹推进。乡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周密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和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村民转变思想,积极参与、配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消除工作阻力。

二是积极筹措资金,保障财力支撑。责任主体应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序推进,统筹安排上级支持资金和本级财政资金,整合农业、扶贫、水利等各类涉农资金,合理运用集体积累、社会捐助、农民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为项目建设运行提供保障。

三是出台技术标准,比选技术路线。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的应用科学可行的治理技术。要在全面分析不同先进技术、典型模式、实际效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可行的排放标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术导则。

四是简化审批流程,完善支持政策。合理保障用地需求,提高审批效率,为民生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严格遵守招投标程序,对未达标准数额的小型项目不得强制履行招投标程序。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用电价格给予最大优惠,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主动性。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倡导和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制定居民文明公约,明确污水管控要求。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其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思路、方式、要求和效果,发动居民主动参与,改善居民卫生文明习惯,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乡村。

4 结语

当前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农村特定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其治理难度。缺乏国家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政府难以保证持续充足的资金投入,相关部门没有出台完善的标准体系,处理模式和技术选择缺乏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等是制约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主要原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国家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推广,无疑会极大推动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