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

2019-03-04 13:02:50李云昭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工作

李云昭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特点是主流、非主流同时并存,先进、落后相互交织。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因此,我们必须增强政治敏锐性,清醒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和斗争依然尖锐激烈,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宣传管理方式面临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的挑战,以及我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临各种敌对势力遏制和渗透的挑战都日益凸显。要看到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老化、僵化、西化等问题。高校处于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高校师生是思维活跃开放的团体。高校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就显得特别重要。

一、云南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情况

高校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云南省共有高校79所,其中属中央部委高校1所,普通高校76所,成人高校2所,在学人数90多万,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情况复杂多样,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抓住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放松。

(一)不断加强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1.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党组成立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机构,根据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制定了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有关规范性文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高校党委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领导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全省高校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政工团学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2.加强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了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班子成员联系指导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制度、联系知识分子制度、意识形态工作督查制度,以及每月至少上报一条舆情信息、每季度进行一次分析研判、每半年报告一次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每年至少研究两次意识形态工作、每年年底通报情况等制度,层层传导压力,步步压实责任。

3.加强高校阵地管理。根据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要求,加强教材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和阵地管理,加强课堂、讲坛等建设和管理,加强学报(刊物)、校园网、微博、微信平台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改进完善与境外学术交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加强与NGO合作,细化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措施,细化网络舆情引导和应对措施,细化教育系统热点难点问题引导措施,坚决抵御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渗透,加大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工作。

4.加强调研排查工作。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专门成立省教育系统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摸排调研工作组,并与各高校党委开展了重大不稳定问题调研,做到从根源上对症下药,从源头上堵塞漏洞,使各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保持了良好平稳态势。

(二)不断加强对全省高校师生的思想引领

1.突出高校政治引领。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高校党建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狠抓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教育引导全省高校干部师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抓牢高校的思想导向和办学方向。

2.把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引向深入。始终把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工作目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2018年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8—2022年)》。

3.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创新。专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工作,组成专家组赴全省高校听课指导,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改革创新力度。

(三)不断加强舆论引导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1.完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专门成立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热点难点问题舆论引导工作预案等文件,建立健全教育突发事件和公共事件新闻宣传应急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和舆情风险评估制度。

2.积极主动应对网络舆情。建立教育系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积极关注、及时回应互联网上与云南省教育相关的言论和疑虑,切实提升应对网络新媒体的能力。

(四)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党组和各高校党委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率先在全国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二、云南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的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弱化

1.党的领导作用发挥不充分。现实中有的高校党委班子成员“四个意识”不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不到位,阵地管理缺乏有效的防范机制;党建工作不扎实,党组织建设虚化、弱化、边缘化,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管党治党宽松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主体责任不落实,重点领域和岗位廉洁风险突出。

2.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有的高校党委政治敏锐性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缺乏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健全不落实。

3.孤立看待意识形态工作。有的高校党委认为抓意识形态工作会影响学术自由,把意识形态工作与学术自由两者对立起来,导致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时有发生。

4.学校意识形态工作弱化。有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只是摆摆样子,完全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意识形态工作机构、人员安排、经费投入、政策机制、考核评价等都较为薄弱。

(二)有的高校党委工作举措不实

1.“上情”下达不畅。有的高校党委对中央和省委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文件以保密为由不传达或不及时传达,影响了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

2.习惯“纸上谈兵”。有的高校党委抓意识形态工作习惯于玩嘴皮子,空喊口号,形成“会议高调、行动低调、执行失调”的信息递减盲区,缺乏贯彻落实上级要求和相关精神的具体措施办法。

3.视作“权宜之计”。有的高校党委把意识形态工作看成是临时性任务,缺乏常态化的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体制顺畅、机制健全、政策打通、运转有序、高效协调的工作局面。

(三)有的高校党委硬性落实不力

1.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学习宣传不够。有的高校党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结合自身实际不紧密。

2.意识形态工作监督检查和考核不到位。有的高校党委没有制定督查工作方案和开展专题督查工作;没有认真落实党委会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等制度;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作为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重要内容纳入个人对照检查、党风廉政监督检查、干部考察考核和评价范围。

3.阵地管理不严格。有的高校对课堂、讲座、论坛、网络等阵地管理存在漏洞,负面舆情和网络舆情问题偶有发生。教师参与善心社传销、学生参与传销组织时有发生。

(四)有的高校存在校园安全隐患

有的高校仍然存在宗教渗透和校园非法传教事件,防范校园传教、邪教渗透、网络意识形态渗透、有害信息侵蚀、网络舆情事件、网络电信诈骗、“校园贷”、排查“重点人”等问题任务艰巨。

三、进一步加强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策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事关马克思主义的巩固发展,事关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一)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强化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夯实意识形态思想根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把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云南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着力解决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干部监督管理不严、组织纪律松弛、“四风”问题突出、不担当不作为等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

2.狠抓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落实。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全面履行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积极主动地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建设重要内容认真谋划、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建立健全和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3.涵养校园正气,根除歪风邪气。要教育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增强识别能力。面对歪风邪气,干部教师要勇于批评,敢于斗争,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权

增强阵地意识,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守住主阵地,是牢牢掌握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的关键。

1.细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高校党委班子要对意识形态工作担负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责任人,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是分管部门或业务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领导责任人。

2.明确意识形态工作协调机构。高校党委宣传部既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承担机构,也是协调管理部门。要构建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的联动机制。

3.严格意识形态领域考核工作。高校领导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并把分管部门或业务领域意识形态情况纳入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管理。

4.实施督查问责。建立动态考核机制,加大问责力度,抓住“关键少数”。确保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对党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确保高校阵地坚如磐石、牢牢地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5.管好课堂主渠道主阵地。要切实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严明课堂纪律,引导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坚守教师的政治底线、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和学术底线。建立并严格落实讲座、论坛等报告审批制度,切实加强管理。抓好高校课堂主阵地管理,把控教学内容,保证教学主渠道的正确政治导向,切实解决好主流意识形态在有的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6.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依靠成熟的校园安全稳定巡查机制和技防手段,加强对校门、校园公共场所和校园周边环境的巡查监控,坚决杜绝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失控现象发生。

7.加强对传统媒体的管理。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传统媒体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进一步加大管理和监督的力度。

8.进一步发挥主力军作用。要提高干部队伍意识形态工作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教师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提高学生党员队伍的责任意识。

9.完善全程育人机制。要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把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全盘考虑不留死角,做到意识形态工作全天候全领域覆盖。

(三)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1.不断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使我们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展现出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使广大师生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和学习。

2.在多元中求主导,在多变中把方向。要科学把握和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元中求主导,在多变中把方向,更好地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

3.积极推进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和形式创新。要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问题症结,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要发挥“双百双进”平台作用,把云南高校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之地、意识形态工作的模范之地。

4.切实加强网络话语建设。要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创新力度,更加注重策略方法,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网络宣传教育实效性。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方方面面,不断增强师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师生的“四个自信”。

5.不断强化校园环境建设。要认真研究主流价值观的实现形态和现实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优良传统等浓缩固化,用雕塑、校训、文化墙、宣传栏、校史展等形式表现出来,在校园、教室、食堂、运动场、宿舍楼宇等场所张挂,使学生在充满主流价值观的环境中受到教育与熏陶,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浸透、滋养和指导,进而不断提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英语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1:10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5:50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小康(2020年31期)2020-11-10 04:41:34
工作不好找
不工作,爽飞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
儿童绘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工作至死何所用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