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体系及其实践创新

2019-03-04 02:50尹金承庄晋财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城乡战略

尹金承,庄晋财,成 华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一、引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发展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发展严重落后的现状不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阻碍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面临新时代的新矛盾,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城乡关系与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等的立体式、复合型、全方位的发展问题,亟需系统性的理论或思想的引领。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基本遵循,梳理和总结这一思想体系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的形成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发展的沉淀,也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在长期农村工作实践中对乡村振兴认识的不断深化。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插队,7年知青岁月,积累了丰富的“三农”经验,后来在地方工作期间,始终关注乡村问题,深化了对农村发展道路的思考,经过党中央集体的汇聚提炼,形成了对乡村振兴的基本认识:一是必须重视乡村经济建设。1990年,为帮助闽东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在福建任职的习近平提出了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并就大农业的内涵、制约因素以及发展大农业所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整个国家的宏观格局内形成了独到的“闽东思考”,把乡村经济建设与扶贫攻坚紧密联系起来。二是必须重视乡村生态环境。实践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中国农村的发展必须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在推进乡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并于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强调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1],成为指导农村发展的重要理论。三是必须促进乡村社会和谐。乡村发展必须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因此需要重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只有重视基层“社会细胞”,才能确保农村稳定,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党和政府意识到农村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因此在政策上给出了一系列向农村发展倾斜的制度安排,使乡村振兴思想日趋完善:一是注重乡村发展的长远谋划。人们意识到,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快中国乡村的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3]。但是,农村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从长计议,形成长远谋划,具体来说就是:从现在到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2050年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要从全面脱贫,实现小康到向现代化迈进。二是明确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从原来的农村支援城市,农业支持工业,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是一个基本的方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4];三是构建乡村振兴的实现保障。多年来,中国农村的发展得益于改革,显然,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实现仍然需要深化改革来保障。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4],只有这样,乡村振兴才有制度保障。

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换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包含了乡村发展的基本内容,还将制定长远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建立保障体系,使乡村振兴的思想体系日趋成熟。2018年1月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同年 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从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不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且真正用在指导中国农村从小康到现代化的实践当中。

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的系统性

思想体系是指系统的基本观点和理论[5],因此,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应具有系统完整性,即要有基本的概念,又要有完整的理论观点。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凝聚了党和政府集体的智慧,并经过中国实践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逐渐形成系统完整的,能够指导中国乡村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乡村”内涵的新认知

改革开放以来,受传统农业弱质性和国家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更多是被视为农产品的来源地或廉价劳动力的蓄水池,这使得我国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一方面城市变得愈加现代化和繁荣,而另一方面乡村则出现了人口空心化、生态污损化、生产无序化等诸多问题。人们对于乡村的普遍印象是农业是停滞的,农民是愚昧的,农村是贫穷落后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乡村”认知,赋予了“乡村”新内涵。

第一,乡村不仅是传统农业的生产基地,也应是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劳作方式为主,粮食产量严重不足。为此,国家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并通过补贴来推动农业生产,以实现粮食产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为支持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推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借助粮食统购统销等系列政策实现农村经济的累积,以支持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农业是弱质性的农业,从最初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并且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中,改变了这样的传统认知,认为农业不应是弱质性的而可以发展成具有绿色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业,乡村产业不仅仅是第一产业而应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融合发展的多产业,即乡村不仅是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同时还为多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为此,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并以农业作为基本依托,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二,乡村不是落后贫穷的农民聚居地,而应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窝。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一方面从农村地区汲取了大量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资源,另一方面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投入又严重不足,从而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这样的发展方式下,城乡差距逐渐拉大,与城市的发达与富裕相比,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落后,农民务农收入低下,因此乡村被人们视作贫穷落后的农民聚居地。但是,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农村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认为乡村并不应该天然贫穷落后,农民也是一份有吸引力的职业。为此,提出乡村振兴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第三,乡村与城市不应是分离对立关系,而应是互动融合,一体发展关系。改革开放前,国家为推进工业化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城市与乡村被分割为两个部门,在这一分割体制下城乡关系扭曲、发展失衡,呈现出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城镇居民与农民权利和发展机会不平等问题[6]。此外,理论研究中城乡很多时候也被割裂开来,如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两部门分类法及其相关观点。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中,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发展不应是分离与对立的,而应是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关系。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要致力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统一要素市场,推进城乡互动,要素融合,一体化发展。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二)乡村振兴战略关于乡村系统发展的思想

1.强调乡村发展的全面性

从乡村振兴战略20个字的内涵来看,其思想内容涵盖到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强调乡村振兴的全面性,是一个具有整体观的思想。一是重视乡村经济建设,产业兴旺是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将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置于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认为发展是解决乡村问题的关键,要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并强调农业是农村地区的产业支撑,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战略明确了“保障粮食安全”“依赖科技进步”“完善农业经营制度”以及“构建农业保护体系”等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关键出路、制度保障以及体系支撑。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有效供给,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7]。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进行乡村产业结构的改进与优化是解决现有矛盾的必然举措[3],由此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重视乡村生态建设,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问题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农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问题成为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群众根本福祉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农业农村污染问题严重,环境状况的不平衡成为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另一突出表现,农业农村污染问题不容忽视。为此,在重视乡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还高度关注乡村环境问题,强调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宜居”作为衡量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标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就是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生态化[8]。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牢牢把握住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大力推动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生态化,提出“树立生态红线”“以系统工程思路治理环境”以及“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法治”等重要举措,以实现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三是重视乡村社会建设,乡风文明是保障。乡村和谐社会是农村地区居民共同期盼的目标,在这一社会中人们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中国的国情、社情与民情错综复杂、纷纭多样,要在这样的大国实现良好的治理,必须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治理之路[9]。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要“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3]。乡村振兴战略将“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生活富裕”等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强调要将改善民生和社会治理作为两大根本任务来抓,实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以促进乡村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2.强调乡村发展的内部协同性

经济、社会与生态是三个不同性质的系统,但各自的生存与发展又受其他系统结构、功能的影响,彼此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10]。因此,复合系统内部既存在着协同关系又存在着竞争关系,且子系统间协同作用的大小决定了复合系统整体性功能的强弱,进而决定了系统是否呈现出协调的状态[11]。乡村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所包括的经济、社会与生态子系统间的协同,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特别强调对乡村内部复杂关系的正确认识与科学处理,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12]。一是注重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经济发展伴随着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物质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和谐意味着人们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有助于充分调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注重经济与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认为“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没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改革发展都无从谈起”。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强调改革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以实现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当前,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实现乡村生活富裕和治理有效的双重目标。二是注重乡村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经济建设依赖于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与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需要资金、技术等支持,经济发展能够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条件支撑[11]。生态经济学将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理论作为其核心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需要兼顾经济与生态[13]。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关注经济与生态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强调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三是注重乡村社会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14],为此,人类的行为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15]。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贯彻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6]“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科学论断,强化人与自然间的紧密联系。

3.强调乡村发展的外部协调性

系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续、运行、发展的,环境不仅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系统;同时,系统作为环境的构成,也会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环境,引起环境发生变化,即系统与环境间存在着“互塑共生”的原理[17]。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乡村的存续和发展同样也是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的,充分认识和正确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是实现乡村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关注乡村的开放性和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要求实现城市和乡村发展间的互通共荣,强调“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富强、农民安居乐业”对“国家现代化的完整性、全面性、牢固性”的重要意义,从而科学地把握了乡村作为一个系统的内在规定性和外在规定性。城市和乡村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有机构成,两者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现阶段,我国城乡之间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要素市场流动不畅,城乡权利存在不平等,发展不平衡成为城乡间的主要矛盾[18]。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会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消失,未来的城乡关系应在新的基础上实现协调和平衡发展,最终走向融合[19]。乡村振兴战略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在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丰富实践基础上,致力于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促进城市与乡村间的协调发展,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四、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的实践性

(一)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具有实践品格

首先是对乡村内涵的全面深刻认知。关于乡村的概念,已有定义从其所具有的某一功能进行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城市以外主要从事农业的区域[20],即农业的生产空间;二是“城镇”的对称,城镇以外地区农民的居民点[21],即农民的生活空间;三是村庄,今泛指农村,即与城市相对的地方[22]。可见,乡村是一个具有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多功能的有机整体。如前所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村”,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片面的存在,而是一个由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条件共同组合而成的复合生态系统,这是对乡村内涵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次是运用系统思维解决乡村问题。乡村振兴,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状况、社会体制以及自然环境等的复杂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运用系统观点,强调实现乡村振兴的全面性、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间的协同性以及乡村与城市间发展的协调性,抓住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力求对乡村振兴问题的整体把握和灵活处理。再次是理论创新来源于丰富的实践基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根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长期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积累的丰富的“三农”实践的提炼与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既是对我们党的老一辈领导集体在探索“三农”问题上的成功经验的继承,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三农”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

(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立足于基本国情

首先是从我国基本国情来看,乡村与城市将长期并存。实践证明,城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强大动力,但由于国情的特殊性,我国不能简单复制他国经验。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大部分国土面积是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达到了70%,还会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23]。因此,城市和乡村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其次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和乡村的作用都不可或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集聚人口、产业、资金和技术,形成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起到带动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乡村的功能则是更多地为城市提供生态屏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农产品,保存国家和民族自己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习俗人文和历史文化,具有文明传承的功能[23]。国家的发展需要城乡这两种功能同时存在,因此乡村不能被替代、被消灭,乡村振兴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准确把握城乡间命运共同体的关系,致力于维持这两种功能的同时存在,以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正常健康发展。再次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亟需乡村振兴思想的指导。中共十九大对我国基本国情做出新的重大判断,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必须要完成的重大任务。新时代面临新矛盾,新矛盾的解决需要新思想的指导。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它根植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长期深入推进“三农”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因此能够对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问题起到指导作用。

(三)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具备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可以为运用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指导农业农村发展实践提供支撑。40多年来,中央始终保持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并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不断增加“三农”投入,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较高水平,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民生不断改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上取得的这些成果奠定的良好发展基础,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能。自2000年以来,中共中央共颁布了16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把“三农”问题放在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使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

五、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的实践创新

(一)从城市一元驱动到城乡二元驱动

城市本位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一切着眼于城市发展,将各种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到城市,而相对忽视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的公共管理理念和发展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24]。城市本位既有其积极的作用,又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初期阶段,这一发展模式可以为工业化进程提供丰厚的物质支撑,但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坚持城市本位的发展模式会造成城乡分离与对立的加剧、农村严重衰败等问题,从而诱发诸多社会矛盾。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为支持城市的发展,农村要素不断向城市流动,致使农村的发展严重滞后,多种问题凸显,农业农村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六大依据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随后我国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5]。然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质是用城市去统筹农村,即通过依赖政府的主导作用,致力于解决“城市有、农村没有”以及城乡间差距太大的问题,城乡间的关系仍是不平等的、二元的,因此仍然属于城市本位的发展模式。关于城乡关系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城镇化发展和城乡关系演进的动力[26]。新时期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转化,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6]。值得关注的是,城乡融合发展是在依靠政府推动作用的同时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来促进城市要素向农村的流动,打破了政府单一主体以及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的是城乡的互通共荣,凸显了乡村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肯定了“乡村”的重要地位,重塑了城乡关系,在乡村发展问题上实现了从城市本位到“城市-乡村”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城市”单轮驱动向“城市-农村”双轮驱动的转变。

(二)从发展农业到农业农村系统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实现了从侧重“农业”到“农业农村”系统发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转变。中国现代化的建设之前强调的主要是农业的现代化,且农业现代化更多的是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而服务的。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体系对城乡关系进行了重新定位,乡村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基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思想体系从系统的视角来看待乡村的发展问题,其要实现的不仅是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也是农村的现代化。二是从农业同步发展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在原来的“四个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与其他“三化”是同步发展的关系,其主要任务是补足“四化”同步发展中的农业短板。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不仅要优先发展农业,同时还要优先发展农村,把农业农村发展及其现代化的实现,当作其他三个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三是从农业产业化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过去对农村产业的发展主要侧重的是农业,即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这一发展思路下农业呈现出弱质性。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为依托提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创业活动,在农业中注入互联网、文化、创意等新内涵,使传统农业借力向二三产业拓展,致力于使农业呈现出报酬递增的性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改变中国农业弱质性的新的有效方式,将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三)从关注农民增收到人的全面发展

农民是“三农”问题的核心。21世纪初,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27]。因此,中央明确指出:“在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收入问题被认为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里,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成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然而,农民问题不仅包括经济增收问题,还包括人的发展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既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又关注精神需求。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和政府一方面通过实施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又通过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三农”工作队伍等方式满足农民自身发展的需求,让农民不再是低素质的职业,“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实现从关注农民增收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型。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城乡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城乡涌动创业潮
战略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