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咏,李 凯
(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 南昌330030)
江西铜矿在时间上具有多期成矿作用特点,而不同时期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铜矿。总体经历了前华力西期的预(富)集期,华力西期一印支期的初集期。到燕山期的主富集期以及后燕山期的改造补集期的演化进程[1]。铜矿的矿床类型也经历了由沉积-火山喷流叠改系列的细碧角斑岩型-沉积改造亚系列的砂岩型-海底火山喷流岩浆热液叠改亚系列的火山碎屑岩型-浅成超浅成斑岩型亚系列、扬子型亚系列-陆相次火山岩型亚系列-次生矿床系列的演化序列。
江西铜矿空间分布具有方向性、集中性和等距性。全省大中型以上铜矿和绝大部分铜储量集中于2至3个铜矿带中,其中铜厂、银山地区铜矿就占全省铜储量的70%以上,显示了高度集中性[2]。由于受次级隆拗构造单元和深断裂等距性特点的控制,江西铜矿成矿带,大体以40km~60m间距分布,而成矿带中矿带的等间距性则更明显。以九一瑞成矿带为例,自北而南可分为彼此相距约4km~7km的5条近于平行的NEE向矿带,带内矿床大体以4km~6km间隔出现。
江西大型、超大型铜矿的赋矿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上石炭统黄龙组或藕塘底组和上侏罗统鹅湖岭组。
城门山、武山铜矿是北东东向构造与北西向隐伏断裂复合控制;德兴斑岩铜矿受北北东向断裂、北东向倾伏褶皱与北西向张性断裂的复合控制。中生代火山口构造是陆相次火山岩亚系列铜矿的主导控矿构造类型。
江西大型、超大型铜矿绝大部分均与燕山期同熔型岩浆形成的浅成一超浅成中酸性斑岩、次火山岩有关,或者是斑岩、次火山岩直接成矿,或者是改造、再造乃至叠加前期矿化、再富集成矿。矿床与斑岩有密切的时空联系,成岩在前,成矿在后,是同一成岩一成矿作用演化产物;多次成岩,伴有多次成矿;铜矿体产于斑岩体接触带及内外两侧。
江西大型、超大型铜矿的“多源”、“多期”和“多因”的成矿特点及其特有的构造控矿条件,使得矿床呈现矿化强度大、范围广、延伸长,具有比较明显的面型蚀变、矿化分带性,矿化、蚀变宽度可达数百米,延深大于1000m。
以江西省铜矿矿床成矿系列的主成矿作用类型和以主成矿地质时代为轴线,将全省铜矿各地质发展演化阶段、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中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形成的矿床组合自然体标绘于同一时空域内,并勾绘出其间的一些成因上的交叉与联系,构建江西省铜矿区域成矿谱系(图1)。
结合现有资料,对江西全省铜矿时空分布规律、成矿地质构造环境等成矿规律进行归纳和总结,得到以下结论:
(1)江西铜矿在时间上具有多期成矿作用特点,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
图1 江西省铜矿区域成矿谱系
(2)江西铜矿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区集中、成带展布的特点,呈北东东向、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带状分布,所有超大型、大中型铜矿床均集中于武功山一天柱山隆起以北地区,仅青龙山一红山等2个矿带位于赣南,呈现出“北强南弱”的成矿分布格局。
(3)江西大型、超大型铜矿在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具有多源、多期、多因的“三多”、层控性、专属性、分带性(或递变性)、共生性、叠生性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