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对话,和时间对话——“冷”先生弗里德里希的浪漫主义风景画

2019-03-04 12:50编辑张敏
艺术品鉴 2019年1期
关键词:风景画布面画作

编辑=张敏

黑格尔曾经形容浪漫主义绘画是“眼泪下的微笑”。德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卡斯帕尔·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这辈子咬定的“青山”就是“含泪而笑”的“精神风景画”。

与同时期其他欧洲画家写实精细的风景画风不同,弗里德里希只画心中所见。大海、帆船、山林、云雾、荒野、残雪、墓地……那些笼罩在晦暗色调中的冷寂风景,是刻在他心底的记忆,他诉诸笔下的,是语言表达不出的抑郁之美。

弗里德里希一辈子几经沉浮,“孤独寂寞冷”几乎可以概括他身上的一切。他画里那深沉的悲剧性,把英国艺术史学家朱利安·弗里曼(Julian Freeman)“冻”得直哆嗦,以至于不客气地评价说:“你在看这些画时需要穿上大衣:那场景简直让你冷到骨缝里。”

对页

《雾海漫游者》

94.8×74.8 cm

1818年

布面油画

收藏:德国汉堡艺术馆

“冷”先生的“冷”家庭

弗里德里希出生于波罗海边的格赖夫斯瓦尔德(Greifswald),德国最北端的一个古老的小镇。在北方人眼里,算得上是漂亮的地方。

弗里德里希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死亡,而且接二连三。1781年,在他7岁时,母亲苏菲·多萝西娅·本奇(Sophie Dorothea Bechly)便撒手人寰;一年后,不到两岁的妹妹伊丽莎白(Elisabeth)死于天花;1791年,11岁的妹妹玛丽亚(Maria)又死于斑疹伤寒。

童年最大的打击来自他13岁的那年。他眼睁睁看着弟弟克里斯托弗(Johann Christoffer)掉进一个冰洞里,活活淹死了。弟弟的死让他背负了责难,导致了他在很长时间里的自责,也为之后反复发作的抑郁症埋下了引线。

一个本该很少烦恼的小小少年,却过早经历了一系列生活悲剧。那些压力在弗里德里希的心中烙下了厚重阴影,他悲观、敏感,陷入生与死、短暂与永恒这些纠结中无法自拔,这种痛苦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即对死亡题材有着不可遏制的表现欲。

弗里德里希想通过受难的基督、永恒的天国寻求灵魂上的安宁,他用画笔追求着十字架、修道院与僧侣,也提出他的反问——真的存在永恒吗?人物在他画作中的地位总是屈居次要,往往是一大片景色中,点缀着如微星般的人影,仿佛无常的生命下一秒就要被大自然所吞噬,在永恒的自然中,人是那样的渺小与孤独。

1790年,16岁的弗里德里希正式拜在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美术教授约翰·戈特弗里德·奎施托普(Johann Gottfried Quistorp)门下,成为他的私人学生。奎施托普带着他去户外画画和旅行,向他介绍17世纪的艺术家亚当·埃尔斯海默(Adam Elsheimer)的绘画,这些作品多是被风景所主导的宗教主题。弗里德里希还得到了教授的朋友路德维希·戈特哈德·科泽加滕(Ludwig Gotthard Kosegarten)的教诲,这位牧师兼诗人把自然当作现实的“基督圣经”信仰的观点,强烈震撼了年轻的弗里德里希。

本页

《歌德纪念碑》

72×54cm

1832年 布面油画

收藏:德国汉堡艺术馆

(左图)

格哈德·冯·奎尔根

《卡斯帕·大卫·弗里

德里希肖像》

53.3×41.5 cm

约1810-1820年

布面油画

收藏:德国汉堡艺术馆

(右图)

他的风景,是自己心中的风景

弗里德里希在1799年、1803至1805年、1813年、1816年,还有1824至1826年之间经历了抑郁发作,总长度几乎占据了他的一生的三分之二。

1799年是弗里德里希完成哥本哈根艺术学院学业,且刚刚定居“浪漫主义的郊区”德雷斯顿的第二年。或许是不太适应,他抑郁了。

从1801年开始,他经常去波罗的海、波希米亚、克罗康诺和哈茨山脉旅行写生。当初奎施托普的教导发挥了作用。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以写生和对景点的研究为蓝本,他几乎是只用铅笔完成了他的研究,上面甚至具体到提供了地形信息。

不过后来,弗里德里希绘制风景画时并不照搬自然景色,而是根据需要,按照主题重新组合,他的创作也不固守传统的透视法则,其风景、人物的大小比例、远近关系依据他的具体需要而定。被西方批评家称为“烹调大师”的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全部是在画室中完成的。

1805年,31岁时,弗里德里希带了两幅用乌贼墨研制的斯皮亚颜料所作的素描《黎明行进》(Procession at Dawn)和《海边的渔夫》(Fisher-Folk by the Sea)参加了由作家、诗人和剧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举办的(Johann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在魏玛创设的绘画比赛,虽然他的作品主题并不符合竞赛规定,但最后他居然获得了年度大奖。这不仅确立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声誉,也开启了他和这位文学大家长达多年的亦师亦友的关系。然而歌德后来却对他的作品彻底否定,甚至扬言:“人们应该把弗里德里希的画放到桌子的边角上砸烂,这些东西必须加以制止。”

当时,魏玛的竞争趋于平庸,作品质量低劣,因此当歌德看到弗里德里希的两幅作品时,特别激动,“我们必须在这幅画中对这位艺术家的智慧作出评价。这幅画画得很好,队伍很巧妙,也很合适。他对画作的处理整合了大量的沉着、勤奋和整洁,巧妙的水彩……也值得称赞。”歌德认为他之所以欣赏这些获奖作品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技能以及仔细的观察,而非他们的宗教主题和中世纪化的主题。

此时,弗里德里希个人内在的宗教意识逐渐显著起来。他认定研究“自然”这一上帝的创造物,是一件虔诚的事。他画中的每一颗树木、每一片流云中间似乎都住着一位神灵、都流露着灵性,这种神秘的倾向,是对广大不可知的敬畏与疑虑。

本页

《海边僧侣》

110×171.5 cm

1

808-1809年

布面油画

收藏:德国旧国家画廊

新颖的祭坛画

1807年,34岁的弗里德里希完成了他的第一件重要的绘画作品《山上的十字架》(The Cross in the Mountains),今天被称为《台岑祭坛画》(The Tetschen Altar),这是他接受图恩-霍恩斯坦伯爵(Grafvon Thun-Hohenstein)的委托,为位于波西米亚台岑的家庭教堂创作的祭坛装饰板。正是伯爵的建议,才开启了他投身油画的契机。为了勘察台岑宫里的私人教堂,在1807-1808年间,弗里德里希曾两度到公爵的领地自由行。

在1818年圣诞节期间,弗里德里希以一种别出心裁的神秘方式在他的画室展出了这幅作品。画作被放在铺有黑布的案子上,在摇曳的烛光下向观者透露令人诧异和惊恐不安的气息。格哈德·冯·奎尔根的妻子曾以她感性的文笔记下了值得纪念的时刻:“走进房间的所有人都震惊了,那些平时高声大嗓的人此时声音轻得像在教堂里一样。”

虽然弗里德里希解释说,组成画面各个部分的都有确切含义,但是作为祭坛画,它实在是太新颖了,让人一时之间有点难以接受。它打破了传统的受难祭坛的表现手法,在基督教艺术中第一次出现由祭坛展示的风景画。艺术评论家巴西里乌斯·冯·朗图尔(Basilius von Ramdohr,1757-1822)在他的画室见到了这幅画作,当即言辞尖锐地谴责画家有意助长风景画潜入教堂、攀上祭坛,指责他脱离了风景画的“审美”,堕入了不严肃的“神秘主义”。

本页

《两个人在月下沉思》

34.9×43.8cm

约1825-1830年

布面油画

收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上)

《凝视着月亮的男女》

34×44 cm

1830-1835年

布面油画

收藏:德国旧国家画廊(下)

1809年,弗里德里希在对这幅画的评论中,将黄昏的光与圣父的光进行了比较,太阳的下沉表明,上帝直接向人类显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他唯一一次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世界的本质就是如此

1810年9月,歌德造访德累斯顿的弗里德里希工作室。看到了《海边僧侣》和《奥克伍德修道院》。之后,画家把这两幅画送到柏林美术学院展出,这两幅作品都黑乎乎,幽邃神秘,与恐怖电影场景的剧照可以相“媲美”,在这样的死寂气氛里,一种令人绝望的孤独感攸然间涌上心头,颤了两颤。画面浓郁的阴沉忧郁气息震动了观众,而弗里德里希却觉得,广阔的天空、风暴、薄雾、森林、废墟和十字架都是上帝存在的见证,本质如此。普鲁士王在自家儿子的怂恿下,买下了这两幅画作。获得王室青睐的弗里德里希当年就入选柏林美术院院士,走上了人生巅峰。

1813年,弗里德里希“一览众山小”的那股子爽劲儿还没坚持两年,就又忧郁了。这一年,东征的拿破仑军队占领了包括波美拉尼亚在内的德国多处城镇,作为一名反法的德国民族主义者,弗里德里希画了许多画,刻意地通过风景传达政治符号,用他的家乡的主题来歌颂日耳曼文化、风俗和神话——在他之前,艺术史上还没人这么干过。

1816年,画家再次抑郁,战争结束后的新政治令他失望,再加上画作主题重复,创作陷入了瓶颈。不过这次抑郁的时间比较短,年底,德雷斯顿艺术院把他选为学院院士,他的艺术得到了官方承认,画作销路随之打开。而且,每月还可以领150泰勒(thalers)的工资!在42岁这一年,他的生活终于稳定下来了。

“冷先生”的人间烟火

弗里德里希一直觉得,娶一个太太过日子简直是荒诞之举,他可不乐意为了结婚而大幅改变隐士般的生活,要买新桌椅,还得添橱柜和床……这些劳烦事儿让他发憷。但是,他还是想结婚了。

1818年1月21日,44岁的弗里德里希和25岁的卡洛琳·博默(Caroline Bommer)成了亲,她是个德累斯顿姑娘。据说他们的关系看起来还不错。老婆开始出现在他的画作里——虽然老是孤身一人,可是好歹让画面有了点儿温度,这位“冷”先生食了人间烟火,他们有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在较长的时间里,弗里德里希没有犯抑郁症。在他的画面中,人物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老婆、朋友开始经常被作为主题。这个阶段的作品,包括在他的蜜月之后画的,号称是他最甜美的作品《吕根岛的白垩峭壁》,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感觉,而他的调色板则更明亮,也不那么简朴。

不过,他的朋友、生理学家和画家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Carl Gustav Carus)发现,婚姻其实并没有对弗里德里希的生活或个性产生什么根本改变,他在生活上仍然严谨,作画还是苛求,但是总算不那么封闭了。

同年,志得意满的弗里德里希画了最能代表他“德意志民族精神”的《雾海漫游者》(Wandererabove the Sea of Fog ,1818)。这幅画采用了“背面”的形式,观众被画家置于画中人背后的位置,和他一起体验大自然的崇高潜力,他把壮观的风景与神秘的宗教意象相结合,画作十分符合好友卡鲁斯对“崇高”的解释:“……一片冥思的安静,使你有陷入无限的感觉,感到澄明静谧占满全身,忘记了自己。自己渺小至极,而神是一切。”

本页

《窗边的女人》(局部)1822年 布面油画

这段时间,弗里德里希结识了两位来自俄国的重量级赞助人和赞助介绍人:尼古拉·帕夫洛维奇大公(Nikolay I Pavlovich,后来的尼古拉一世)和诗人瓦西里·朱可夫斯基(Vasily Zhukovsky)。

帕夫洛维奇1820年访问了弗里德里希的工作室,并将他的几幅画带回了圣彼得堡,这一交易标志着持续多年的赞助的开始。1821年,朱可夫斯基和弗里德里希相识,他俩性情相投,几十年来,朱可夫斯基不仅自己购买弗里德里希的画,也向皇室推销了他的作品。

1824年,德累斯顿美术学院风景画教席出缺,50岁的弗里德里希希望把自己1816年获得的非教职荣誉席位升格为完整的教授职位,挣个铁饭碗端着,但却未能如愿。根据德国信息图书馆的说法,“他的画和他的观点都太过个人化,不宜被学生效仿。”此外,弗里德里希明显的德国主题和服装的选择与当时的亲法态度经常发生冲突,政治因素也可能对他职业生涯起到了阻碍作用。

“孤独中最孤独的人”

弗里德里希又抑郁了。1823-1824年他挺多产,但是也着实太累,在对教职谋而未得的失意和精力耗尽的双重打击下,他终于在1825年病倒。一年后,返回故乡养病。病后体虚,画不了太耗精气神的油画,只好弄点儿素描打发时间和心情,顺便赚些零花钱。

每次抑郁,他的作品里就会出现秃鹫、猫头鹰、墓地、废墟之类又阴又冷的符号。但是从1826年开始,这些符号的“暂住证”升格成为有“户口”的“常住民”,而他使用的色调变得更黑了。

1827年,他身体见好,虽然能够正常作画,但对政治的热情已经冷却,与一般友人的关系也日渐疏远,变成自我纠结,在心里使劲儿的蹂躏自己。后来,他对名声也不怎么看重了,他写道:“如果你有众多人的支持,可能是一种荣耀,但是寥寥数人拉开护窗板来看你,更弥足珍贵。”

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弗里德里希的声望“稳步”下降。随着早期浪漫主义的理想与当时的绘画潮流格格不入,他被认为是一个与时代脱节的孤僻而忧郁的人物,往日的客户都散去了。他过着相对贫困的隐居生活,越来越依赖朋友的施舍,他们形容他是“孤独中最孤独的人”。他变得与世隔绝,常常不分白昼长时间地独行于树林和田野,天没亮就出发。

1835年6月,弗里德里希第一次中风,他四肢乏力,画画能力大大降低。虽然视力仍然好,但是身子骨不给力。他无法用油彩作画,只局限于水彩、乌贼墨和重新组合旧的作品,从这一时期起,他的作品中出现了死亡的象征。

在他中风后不久,俄国皇室买下了一些他早期的作品,所得的收益使他可以前往特普利采(Teplitz,今天的捷克共和国)进行康复。略有起色后,他创作了最后的一幅“黑色画”,《月光海岸》,被他的传记作家威廉·沃恩(William Vaughan)描述为“他所有海岸线中最黑暗的,丰富的色调弥补了他之前技巧的缺乏”。

1840年3月,朱可夫斯基到德累斯顿探望画家,此时他可能刚经历了另一次脑中风。诗人在日记里写下:“到弗里德里希的家,惨不忍睹的一片狼藉,他像个孩子似的哭泣。”诗人再为俄国大公亚历山大选购了画家的几幅素描,希望可以救急,但是这笔款项却在画家去世后才收到。而弗里德里希离世前最大的忧虑则是家人自此无依无靠。

1840年5月7日,66岁的弗里德里希在德雷斯顿去世。卡鲁斯在他的悼词中说:“他以坚强的性格,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始终如一地在作品里表现了充满忧郁、永远富有精神活力的浪漫诗意。”

对页

《月出的海边》

55×71cm 1822年

布面油画

收藏:德国旧国家画廊

(上)

《漫步黄昏》

33.7×43.2cm

约1830-1835年

布面油画

收藏:洛杉矶保罗·盖

蒂艺术博物馆(下)

猜你喜欢
风景画布面画作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一代宗师华崇锋华派风景画作品选
英国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
立体风景画
詹克兢布面油画
书画影苑
学生画作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