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贫困县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问题研究

2019-03-03 23:56:17程启原刘佩瑶邵雷鹏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9年5期
关键词:乡风内生贫困户

程启原,刘佩瑶,邵雷鹏

目前,全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关键阶段,而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重点。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关键。广西共有20个深度贫困县、30个深度贫困乡镇和1490个深度贫困村[1],几乎都是分布在广西石漠化片区范围,约占广西贫困县乡村总数的一半。目前,广西15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深度贫困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重要主战场之一,其不但贫困发生率很高,而且脱贫难度非常大。但是,幸福美好生活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最终要靠贫困群众自己双手创造。习近平同志指出,群众脱贫要靠内生动力,如果没有内生动力,仅靠外部力量帮扶,帮扶再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八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就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只有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变政府要我脱贫为我主动要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目标才能争取与全国如期同步实现。

一、石漠化片区深度贫困县:上帝和魔鬼同时眷顾的地方

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都安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乐业县、大化瑶族自治县、那坡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凤山县、东兰县、德保县、天等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昭平县、靖西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凌云县、马山县、忻城县、田林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深度贫困县。这20个深度贫困县除了昭平县以外都是石漠化片区县,集革命老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大石山区、库区于一体,是目前广西脱贫攻坚战“最难啃的骨头”,特别是大化瑶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和那坡县等4个极度贫困县、100个极度贫困村和10000户左右极度贫困户,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地理环境非常复杂、贫困程度非常之深、交通条件非常落后,被认为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另一方面,深度贫困地区不但具有天下独秀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生态良好,景色壮美,远离喧嚣,环境静默,而且是我国重要富硒连片地区,食材有机绿色、天然环保。大化瑶族自治县更是被誉为人间美食天堂,是世界著名长寿美食生态康养基地。联合国官员在考察广西石漠化片区深度贫困县时,情不自禁发出“这是上帝和魔鬼同时眷顾的地方”。

二、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体现

(一)懒惰性

扶贫干部感到最为难的,不是那些想脱贫而无门路的贫困群众,而是那些有劳动能力却懒惰不想干活的贫困群众。对于想脱贫而无门路的贫困群众,只要给予他们一些必要的帮扶,比如资金、信息、技术等,他们自己就能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可以说是给一点阳光就能营造一片灿烂。而对于那些缺乏脱贫内生动力、好吃懒做的贫困群众,扶贫干部有时真是感到束手无策。有劳动能力却懒惰不愿干活的贫困群众,给予他们帮扶物资比如鸡苗、鹅苗、猪仔和桑苗、果苗等,他们既不愿意养也不愿意种,有的还拿去换钱买酒喝。他们自认为自己聪明,眼高手低,小钱不愿挣,大钱又没能力挣,没有钱又爱摆面子,干点活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去当门卫又嫌工资少,去当保洁又嫌没尊严,去搞建筑又嫌太劳累,外出打工又嫌离家远。他们宁愿整天游手好闲过着贫困生活,也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改善生活。

(二)依赖性

一些贫困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过分依赖政府与帮扶干部,遇到一些小困难、小问题,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事无巨细都一味依赖帮扶干部,希望帮扶干部替他们全部解决,帮扶干部成了他们的免费“保姆”,而他们则成了帮扶干部眼中的成年“巨婴”,离开帮扶干部他们就什么都干不成。他们认为有政府全面帮扶,那怕自己什么都不做,政府也会对他们管吃、管住、管穿。他们虽然嘴上常说“我要脱贫”,但实际上在等着政府送资金、送物资,他们沉醉在“救济陷阱”中,享受在“帮扶依赖”里。“我的房子有点破了,帮扶干部要帮我修修啊,我自己什么都不会修”“我的果树要施肥了,帮扶干部过来帮我干干活”“你们给我们那么多鸡苗我养不了,你们每天过来和我一起喂鸡仔哦”“你们明天过来和我一起摘桑叶喂蚕啊”等,这些都是贫困群众缺乏脱贫内生动力过分依赖帮扶干部的形象体现。

(三)讨要性

政府对贫困群众的帮扶政策非常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上贫困户不但能得到实惠而且感到“光荣”,争当贫困户的现象在一些贫困农村比较突出。一些贫困群众当上贫困户后,不是想着如何利用政府帮扶资金和物资勤劳致富,而是整天想着政府上门送钱送物,看见帮扶干部就讨要救济,遇到节日就在家坐等帮扶干部上门慰问,他们形成了向政府讨要救济的思维。一些贫困户认为,政府送的资金物资不要白不要,要了白得要,并且越多越好。他们把扶贫资金看作家庭净收益,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了也不愿摘帽。“帮我弄个低保名额啊”“我没有米吃了明天送些米和油来”“过几天就到节日了我在家等你来慰问哦”等,这是一些贫困户看见帮扶干部后常挂在嘴边的话。一些贫困群众一见到帮扶干部就问要这要那,提一些不符合帮扶政策的过分要求,让帮扶干部感到很为难,当面拒绝又怕影响和贫困群众的关系。

三、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一)贫困群众思想比较保守

广西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大多数生活在偏远山区,因信息闭塞,教育落后,他们的文化程度低者居多,所以接受社会信息比较迟钝,一些人不愿接受新事物,不愿学习新技能,缺乏脱贫致富能力。同时,受传统小农思想影响严重,对物质生活追求不多,基本温饱一旦得到满足,便没有热情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满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意接受先进文化理念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一些贫困群众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宁愿整天打牌搓麻将虚度时光,也不愿动手干点农活,“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总是指望政府给钱给物救济。总体而言,贫困群众的经济贫困只是外在表现,他们的思想观念保守落后才是缺乏脱贫内生动力的根本原因。

(二)扶贫干部大包大揽帮扶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如期完成上级安排的脱贫任务,帮扶干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些帮扶干部习惯于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对贫困群众提供全链条全方位服务,从扶贫项目的前期选择到具体实施,都是帮扶干部在忙前忙后,而贫困群众反而成了旁观者。这种大包大揽式帮扶,看似可以较快取得成效,但是由于帮扶干部的越位,贫困群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抑制了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形成“干部干、群众看”的“保姆式”扶贫现象,既催生了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惰性思想,又由于没有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这种扶贫效果也很难实现可持续性。

(三)恶劣环境削弱脱贫信心

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深度贫困地区更是“九分石山一分土”。贫困户基本是生活在偏僻山村,地理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交通条件异常落后,有的需爬几个小时山路才能走到村部或集镇,平时种植生产的土特产艰难运输出去卖,造成贫困户农产品销售成本很高,严重制约着他们通过种养脱贫。另外,很多贫困村缺水非常严重,有的贫困村甚至没有一分水田,只能在石头山的石窝里种玉米,农业生产收成很不稳定,农业经济收益非常差。贫困户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祖祖辈辈贫困从而逐渐丧失了脱贫信心和动力,认定了贫困的现实和命运,淡化甚至失去了脱贫的信心和志向。

(四)小农生产模式脱贫乏力

广西农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0多年来,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是随着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种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已经落后于现有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2],不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且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非常薄弱,常常是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跌时,小农户便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由于经营小块农业土地没有什么规模效益,又因为缺乏农业技术而无法发展高效农业,导致经济收入水平很低,使贫困群众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增收空间越来越小,严重影响了贫困群众脱贫的动力。

(五)扶贫产业发展失败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发展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产业扶贫是实现群众脱贫的重要举措,也是其他扶贫措施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所以扶贫产业一定要选好选准。为了帮助贫困群众早日实现脱贫,扶贫干部积极帮扶贫困群众发展柑橘、香蕉、土鸡、竹鼠、葡萄、辣椒、桑蚕等产业,但是由于各方面种种原因,有些产业发展最后并没有取得成功,贫困群众没有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严重挫伤了这些贫困群众的脱贫积极性,这对激发他们脱贫内生动力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他们失去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的信心。

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一)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能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以解一生之需。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实现可持续脱贫,对贫困群众除了帮扶物资的“输血”式扶贫以外,更要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造血”式扶贫。对贫困群众一味送钱送物,不但解决不了他们的贫困问题,还会催生他们的“等、靠、要”思想。因此应针对每个贫困群众的不同情况,对他们精准施以各种帮扶措施,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意识和致富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脱贫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自身实现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脱贫致富。贫困群众致富本领高了,脱贫内生动力自然就强了。

(二)改善贫困农村基础设施

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的有效途径。广西很多农村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非常落后,通往外界的交通条件很差,严重影响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如深度贫困地区东兰县一个贫困户,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把猪养肥,但由于屯里通往集镇的山路很差,需要请身强力壮的群众帮忙才能把肥猪抬到集镇去卖,其费用就占卖猪全部所得三分之一以上,使养猪利润大打折扣,对他脱贫内生动力影响很大。后来县里整合扶贫资金修建村屯硬化道路,大大改善了通往外面的交通条件,运输费用大幅减少,深深激发了该贫困户的脱贫内生动力,他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其他产业,当年就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并成为村里的脱贫致富先锋带头人。

(三)现身教育激励贫困群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邀请脱贫户以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来现身教育激励贫困群众,这是一个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非常有效的方式方法。凌云县通过建立脱贫户、帮扶联系人、贫困户精准帮扶“三方”见面会,现身教育激励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效果。2016年脱贫户杨三花在一次“三方”见面会上介绍了他的脱贫经验,讲述如何从贫困户成为脱贫标兵。面对面的经验传授,让在场的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给在场的贫困户打了一剂脱贫强心针。会上贫困户纷纷就自己的困难和疑虑向帮扶人以及脱贫前辈“取经”。“三方”见面会不但普及了扶贫政策,并就脱贫经验进行了分享,同时还解答了贫困群众的各种疑惑,给贫困群众指明了脱贫方向,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四)健全完善扶贫政策

健全完善相关扶贫政策,不能让辛勤劳动的过得不如好吃懒做的,要积极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不能掉入“蹲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福利陷阱。同时要向贫困群众传递明确信号:政策支持勤劳致富,兜底保障只保基本生活。扶贫政策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更有力地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议制定出台贫困户“歇帮与奖励”机制,倒逼贫困户提高脱贫积极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着力破除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以“奖励”的方式,对积极通过发展产业,不仅自身脱贫还能带动周边贫困群众增收的贫困户给予产业扶贫资金奖励,同时授予脱贫攻坚“奋进奖”,在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上积极宣传报道。

(五)发挥农村党建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也是党组织在基层的“神经末梢”,还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毛细血管”。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一个好的村党支部班子,就能带出一支队伍,干好一番事业,惠及一方百姓。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注重把思想品质好、文化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农村脱贫带头人吸收到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3]。

(六)注重培育良好文明乡风

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除了政策、资金、人力等投入以外,还必须注重培育良好的文明乡风,形成以乡风影响人、以乡风带动人、以乡风激励人的良好氛围。乡风民俗是一个地区的生活文化,乡风文明与否影响着村民如何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4]。有些贫困户致贫或是因好吃懒做,或是因赌博成性,或是因种种陋习。因此,培育营造积极向上的好乡风,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实现脱贫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光荣脱贫精神,着力宣传那些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脱贫户,让文明乡风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贫困群众更加积极主动、更多地依靠自己双手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另一方面,要转变精准扶贫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救济式”扶贫,对贫困户也不能大包大揽一味迁就,不能助长不劳而获、坐等脱贫的不良风气。

(七)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要创新产业扶贫发展模式,让贫困群众看到脱贫希望。一是要选准扶贫产业。要选择那些产业链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完备的产业作为扶贫产业,这样贫困户不但可以通过层层产业链减弱市场风险,避免迅速波及市场变动遭受损失,还可以利用各个产业链条带来巨大旺盛的市场需求,减轻市场很快饱和带来的供过于求风险。二是要选择“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对于广大贫困群众来说,最困难、最头痛的就是农产品“卖难”问题,前几年出现“爱心香蕉”就是一个惨痛教训。“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不但能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扶贫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龙头企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有利于保护贫困群众利益稳定增长。近年来广西总结的“贷牛还牛”“贷羊还羊”和“种桑养蚕”等都是成功典范。

猜你喜欢
乡风内生贫困户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1:58
乡风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16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世界农药(2019年4期)2019-12-30 06:25:10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58
『贫困户』过年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54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3 00:50:06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红土地(2018年11期)2018-12-19 05:11:02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