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平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津南 300350)
溯源资产阶级价值观,目的在于证伪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普世”性,揭露其披着“救世”谎言的外衣,行兜售资产阶级抽象和虚伪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之实,警醒国人注意防范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渗透及对我国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侵蚀。抵制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渗透,必须首先了解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背景及其思想实质,在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阶级性和伪善性中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中揭露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传播与渗透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资产阶级价值观作出理论回击。
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形成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思想的异化。早期资产阶级精英在反抗封建专制和传统神权过程中,为了团结同样受封建专制和教会权威束缚的资产阶级以及包含无产阶级在内的其他一切阶级,争取资产阶级自身社会地位而高呼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口号。此时资产阶级口中的自由、民主和人权,主观上是资产阶级为谋得自己的社会地位、摆脱封建专制束缚、团结无产阶级并肩作战而采取的革命策略,客观上却让这些“符号”化的价值理念在西方社会广泛传播,动摇了西方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直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在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努力下,首先在思想上打破彼岸世界宗教神威,让人们回归世俗,资产阶级的自由和人权终得实现,并使湮没在封建和神权之下的民主精神解放出来,产生了近代民主的历史形态,民主再次成为西方国家政治建构的可靠选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工业革命加剧资本积累、加速扩大再生产。为此目标,自由、民主、人权便再次成为资产阶级欺骗无产阶级的策略。此时,资产阶级宣传的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口号,无非是要给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制造一种制度假象,使无产阶级坚信自己是拥有自由和人权的,自由到可以拥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的权利;资本主义社会是自由的,自由到资产阶级拥有雇佣劳动力和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合法化的权利。由此可见,利用“自由、民主和人权”的口号迷惑广大被剥削阶级,已经成为资产阶级惯用的手段。 把人的权利来源交给“天赋”,认为人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是普遍的、永恒的,只能说明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可克服的抽象性和局限性。
资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政权后,将自身的阶级利益宣扬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将“自由、民主和人权”包装成具有“普世”色彩的理论,通过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网络传播等方式渗透到世界各地,对主权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统治安全构成极大挑战和威胁。
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垄断资本家便将“自由、民主、人权”的价值观披上“普世”华服向全球推广,以达到实现西方文化霸权和价值观霸权的目的。厘清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理论主张,是对其进行理论回击的前提。
当代资产阶级自由观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为了维护大垄断资本的私有财产和个人权利而构建起来的价值观,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新自由主义的姿态出现,其实质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一方面,当代资产阶级的自由观与资本主义传统自由理念具有共性表现。首先,资产阶级的自由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模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其次,资产阶级的自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因而是维护少数有产者的自由,但却营造出人人皆自由的假想,极具虚伪性。最后,资产阶级的自由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主张精神自由或者意志自由,追求个人永恒的绝对的自由。
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传统自由理念相比,当代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又有其特殊性,表现在经济领域,主张彻底的私有制,抨击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主张完全市场化,鼓吹“市场万能论”,否定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表现在政治领域,极力主张民主宪政,输出欧美的多党制和两党制、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抨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和政党制度;表现在社会领域,主张建立并完善公民社会,个人权利至上,国家不能干预,抨击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管理职能;表现在思想和价值观领域,主张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观和个人绝对的永恒的自由,鼓吹个人自由至上,诋毁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具体的、现实的自由观。
民主作为封建专制的对立物,其在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资产阶级获得统治权,统治地位巩固后,尤其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便暴露无遗。资产阶级民主实质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全球兜售的宪政民主。资本主义宪政民主有四个主张:第一,主张多党制。以美欧为例,实行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然而,在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工人阶级的政党很难与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党相抗衡,很难获得执政党的资格,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属性决定了资本主义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极具虚伪性,因为无论是哪个政党上台,无疑都会为资产阶级争取最大利益。第二,主张全民普选制度。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与金钱和资产密切相关。资本主义尤其是美国政治献金合法化,这就将民主选举变成了有钱人的游戏,制造一切权利归于全民的假象。实际上,无产阶级受自身的资本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制约,不可能真正享有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权利,法律所规定的民主权利成了资本家玩弄的文字游戏。第三,主张三权分立与权力制衡,在防止独裁、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利益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权利的制衡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即导致效率低下。第四,资产阶级的民主特别强调程序合法性,相对于结果是否真正体现民意、是否体现人民的统治而言,资产阶级民主更加注重过程。这种程序化民主在公民按照法定程序投下手中一票后,也就预示他的政治权利的结束。事实证明资产阶级的民主极具伪善性,是资产阶级利用资本主义的制度体系玩弄的文字游戏,作为多数的无产阶级不可能真正享有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民主权利。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统治,实现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保护和巩固资本家个人的财富私有和政治统治,说明西方发达国家鼓吹的宪政民主只是维护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民主,只有少数剥削者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民主和自由权利,广大人民群众却无法因为自己尽到的公民义务而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专政,只一味宣扬所谓“普世”民主,以这种形式完美的民主制度来掩盖资本主义制度少数统治多数、少数剥削多数的实质。
当代西方的人权观实际上是作为封建王权和宗教神威的对立物出现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将人的权利来源交给“天赋”,认为人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是普遍的、永恒的,说明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可克服的抽象性和局限性。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无论是对国内的民众还是对国外的民族国家,他们都将人权作为舆论宣传和维护自身形象的工具。在国内,资产阶级一方面高喊人权的口号,为资本家树立人权卫道士的正面形象,鼓吹资本主义社会“人生而平等”、人生而享有与生俱来的权利。然而另一方面,却又残酷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大肆镇压无产阶级的反抗,无视黑人及其他少数族裔的权利。在对外的民族国家问题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通过非人道的手段将大量财富攫取回国,为资本家瓜分享用,却将饥饿、贫穷、战乱、苦难留给他国人民,践踏别国人民的尊严和权利,为他国遗留下深重的危机。显然,资产阶级在人权问题上构筑了两套双重标准:一是本国内部的资产阶级、白色人种和其他一切阶级阶层及有色人种在人权问题上采用不同的标准;二是资本主义国家同其他一切民族国家在人权问题上也采取不同的标准,这是资产阶级在其推销的“普世”人权思想上的自我矛盾。二十世纪的两场世界大战正是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内在矛盾的确切体现。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惯用的手段就是实行人权外交,借美国人权白皮书对别国人权问题指手画脚,打压异质国家。可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面在人权问题上奉行双重标准,一面又将“人权”思想冠以“普世”之名向全球推销,说明资产阶级人权观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策略,体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强权和霸权思维。
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回应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主张,深刻剖析并批判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实质,进一步揭露西方价值观渗透的真实意图及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政治安全造成的危害,是马克思理论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在扬弃前人自由思想的基础上,创建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主要集中于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还有晚期的《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等著作中,马克思在批判和克服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思想的理论缺陷时,恢复了自由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并丰富了自由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1.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观抽象的人性论基础,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础是人类具体的生产实践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劳动关系。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导致劳动异化,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资本主义社会人对物的依赖性取代人对人的依赖性,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必然导致商品拜物教盛行,资产阶级自由观正是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性的社会关系中及资本主义抽象的人性论基础上的。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建立的基础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理论基础截然相反,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建立在人对人的依赖性的现实社会关系基础上,因而,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源于人们具体的生产实践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劳动关系。马克思认为在劳动实践中人们通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对必然王国规律性的认识,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性的认识就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1.,意为人类不断获得对必然的规律性的认知从而摆脱必然性束缚并获得人类自由的过程。
2.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抽象性、无限性和超阶级的虚伪性,阐明人的自由具有具体性、历史性、有限性和阶级性的特点。人类劳动实践及实践主体人的具体性、现实性和历史性决定了人的自由具有具体性、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人是自由的主体,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自由是现实的人的自由,因此不能脱离人的具体性和现实性空谈自由,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具有具体性、现实性的特点。自由是历史的,人的自由总是受到所处的时代和阶级关系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阶级社会中, 自由都具有阶级性,超越阶级的自由是没有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革,人的自由程度将不断加深,说明自由的实现不是靠想象、靠意志完成,而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相关,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与资产阶级刻意隐瞒自由的阶级属性不同,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从来都不掩饰自己的阶级性,为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无产阶级只有通过解放人类,最终才能解放自己。与资产阶级追求个人绝对的永恒的自由不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指导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实践和无产阶级革命,不断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并消灭阶级,“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7.。
综上可见,资产阶级所谓的自由从一开始便深深刻着阶级差别的印记,无论它以多么华丽的辞藻去粉饰,都改变不了资产阶级的自由观念是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地位服务的事实。在阶级消亡之前,人的阶级属性决定了没有超越阶级的自由,更没有普世自由。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自由观的虚假性,揭示了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无论新自由主义以多么花样翻新的理论包装自己,它依然不能摆脱资产阶级自由观的局限性,不能给整个人类带来解放,只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被扬弃。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扬弃和超越。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民主抽象的人性论基础、超越阶级立场的政治虚伪性和天赋权利的政治合法性假象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在不断总结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基本规律中,克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局限性,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都有体现。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关于民主的思想被表述为“人民当权”,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理论遵循。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分析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总结出民主是人类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对消灭封建制度,推动人类社会进入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形态的作用。但是,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模糊阶级差别、鼓吹超越阶级的虚伪民主观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着阶级的烙印。民主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的,民主具有阶级性,不存在超阶级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始终发挥着维护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的作用,因此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无产阶级的民主发挥着维护广大无产阶级利益的作用,无产阶级的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民主观、维护广大无产阶级政治权利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价值观。马克思认为民主从来就不是什么抽象的空洞的理念,“国家制度不仅自在地,不仅就其本质来说,而且就其存在、就其现实性来说,也在不断地被引回到自己的现实的基础、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民,并被设定为人民自己的作品”①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40、364.,说明民主作为上层建筑的内容必须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建立在现实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服务。民主是现实的,不存在超越阶级的抽象民主。历史唯物主义特别强调民主的历史性。即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消亡,民主才能真正实现,可见,民主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一个伴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完善的过程。民主也没有统一的实现形式和标准,不同文明、不同制度、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民主实现形式。比如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就本国的发展特点自行选择民主的实现方式。
资产阶级宣扬的跨越地域、文化、阶级、信仰的抽象的统一模式的“普世”民主观有意回避民主的阶级性、历史性和现实性,从学理上讲是站不住脚的,更加显示当代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和“天赋人权”观念过程中,不断总结关于人的权利的认识,并且正面、直接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观。与资产阶级宣言的“天赋人权”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②,他强调人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也包括人的思想和认识的进步程度,这些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都会影响甚至决定人的权利的实现。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但是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滞后,也难以推进人的权利的顺利实现。只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得到充分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和人的思想认识水平整体提高,才能不断促进人权发展。人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说明人的权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而绝不是“天赋”的和永恒的。与资产阶级宣扬超越阶级差别的人权观不同,马克思认为人的权利是有阶级差别的,人的权利“无非是利己的人的权利、同其他人并同共同体分离开来的人的权利”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G]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这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所决定的。建立在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基础上的国家上层建筑,是维护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权观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中,无产阶级不可能与资产阶级获得同样的人权,无产阶级的人权历来都是通过自己的斗争实现的。资产阶级将本阶级的人权观包装成“普世”的价值观,足可见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伪善性。
“自由、民主和人权”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生活在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现实的人通过自身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不断推动历史发展而获得的,绝不是什么“天赋”所得。“自由、民主和人权”价值观在资产阶级摆脱王权和教权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巨大凝聚作用。但是,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便将自身的阶级利益宣扬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利益,将“自由、民主和人权”包装成具有“普世”色彩的价值观念,鼓吹资产阶级价值观超阶级性和无限性,足可见资产阶级打着超越阶级立场的政治虚伪性和天赋权利的政治合法性幌子强行推动其价值观传播的霸权思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回应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理论主张,剖析其思想实质,指出其理论错误,揭露其借全球化和网络化全球传播的目的和霸权行径,是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和开放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