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耕读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以浙江省海宁市为例

2019-03-03 09:35:32祁红亭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海宁弘扬文化

祁红亭

(中共海宁市委党校,浙江 海宁 3144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强调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海宁市也在2018年出台乡村振兴实施意见,描绘了海宁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路径图。振兴乡村文化离不开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耕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形下,对乡村发展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依然有着极为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

一、弘扬耕读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联系

耕读文化是乡村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耕读文化是振兴乡村文化的内在要求。作为一种价值形态而存在的资源,弘扬耕读文化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历史价值

1.耕读文化的概念探析。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成熟于汉魏,鼎盛于唐宋,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20世纪后逐渐式微(1)黄俊贵:《对振兴耕读文化的思考》,《图书馆》2016年第2期,第1页。。所谓耕读文化,就是在既从事农业劳动又读书或教学的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有关耕读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2)何发甦:《江西耕读文化研究》,《农业考古》2015年第1期,第294页。,不仅包括村落、书院、藏书楼、民居等物质形态载体,也包括民俗、家谱、诗词等非物质形态载体。在我国传统社会以农业为主、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耕读是一种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耕”即农业劳动,以此作为生活之源,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即读书,作为传统士人立命之本,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正如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中写到,“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而后世乃假以谋富贵矣。”(3)王永彬撰,徐永斌评注:《围炉夜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3页。

2.耕读文化的基本内涵。耕读不仅是半耕半读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高尚情怀、一种价值追求与文化修养。耕读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包含做人、行事、信仰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一是躬耕勤俭、自强不息,在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条件下,耕作是人们生存持家之本,只有躬耕勤俭才能做到量入为出、维持长久的生计,人们怀着“耕以致富,读能荣身”的朴素愿望,一边辛勤耕作一边刻苦学习,无论耕作多么繁忙多么辛苦都坚持不懈,把勤耕苦读作为改变个人、家庭命运和报效朝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二是尚德崇仁、为民造福,耕读文化所秉持的重要道德修养,主要是儒家所倡导的孝悌、忠信、“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价值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人们围绕着“胸怀天下,振兴中华”的理想抱负,把个人修养和精忠报国结合在一起,努力实现报效国家、造福百姓,体现着崇德尚仁、精忠报国、为民造福的价值追求。

3.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耕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文明之根、传统社会发展之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甚至对医学等学科发展也产生较大影响;不仅孕育了众多的农学家,产生了大量农书,也促进了民间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古代培育了无数英才;不仅对凝聚家族向心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构建与传承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弘扬耕读文化对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群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它所蕴含的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仁爱孝悌、勤俭持家的社会风尚等等,至今依然历久而弥新,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人们在接受耕读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阅读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丰富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还能从中得到有益启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实现文化知识和品德修养的共同提升。

2.有助于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凝聚人心。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承载着一方农民的生产生活智慧、彰显着地域特色,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也是村民向心力所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有机更新的推进,越来越多村落被拆迁,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文化气息随之消失、一些古村落的文脉随之断裂。而新农村在规划建设上更加注重居住生活的现代化,往往忽视了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方面的设计规划,一些地方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乡村精神体系逐渐解体。耕读文化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内容之一,一直熏陶着生活在其中的村民。因此,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不仅有助于弥补农村有机更新的文化底蕴,也有助于增强村民的凝聚力。

3.有助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淳化民风。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一直倡导重农抑商、崇文兴教、耕读传家,农家子弟往往怀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一边辛勤耕种一边寒窗苦读,这种半耕半读的生活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传播文化知识,提高村民的思想文化,使大量农家子弟走上仕途,也有助于培养勤劳敬业、立德事功的优秀品格,形成好学乐读、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些无形中也维系了传统社会的和谐。而当前重义轻利的乡村道德观念正被侵蚀淡化,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人情社会日益商品化,农村封建迷信、赌博、铺张浪费、好吃懒做等不良风气在许多地区依然严重。大力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有助于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建设风清气正的文明乡村。

4.有助于促进多元一体文化发展,繁荣文化。耕读文化不仅源远流长,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如耕读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研究总结长期以来农业方面的经验,形成了《齐民要术》《农政全书》《补农书》等大量农业科技著作,推动了农业技术的发展;耕读文化与文学、戏曲、绘画、菜系及建筑等相结合,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大量传统诗、词、曲和小说作品就是农耕生活的具体写照;越剧、川剧、闽剧等各类地方戏曲,川菜、粤菜、湘菜等各地菜肴,岭南画派、新安画派等绘画艺术,徽派建筑、闽南建筑等建筑风格等等,无不受到耕读文化的深远影响。因此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不仅有助于继续促进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也有助于推进乡村文化继续繁荣发展。

二、海宁耕读文化传承与弘扬现状

海宁虽然是中国地图上的弹丸之地,却是文化版图上的一大重镇,历来文教事业发达、藏书文化兴盛、历代名人辈出,耕读文化深厚。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海宁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一)海宁耕读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文教事业发达。私塾、书院是我国古代耕读文化的教育实体。海宁历来倡导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据现有资料考证,宋代海宁就已出现书院,明清以后书院、私塾特别兴盛,其中书院就有14座,居嘉兴五县两区之首,比较知名的有盐官安澜书院、长安书院、袁花龙山讲舍等,同时各类乡校、家塾、舍馆、书会遍布,“弦诵之声,往往相闻”。古代海宁读书讲经蔚然成风,元代至明代共有教授、训导等54人,更有褚无量、张九成、查继佐等儒学大家在乡里坊间讲学传经或著书育人;海宁县治书院还曾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聘请黄宗羲任主讲,历时五年。在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思想的熏陶下,海宁涌现出无数历史文化名人。

2.藏书文化兴盛。耕读传家是耕读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海宁人牢固树立的观念。两宋时期海宁就已出现私家藏书活动,经元、明两代发展,清时达到鼎盛,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藏书楼众多、藏书极为丰富、藏书家辈出。据考证历史上海宁先后有藏书楼68座,其中以吴骞的拜经楼、陈鳣的向山阁、蒋光煦的别下斋、蒋光焴的衍芬草堂四处藏书楼最为知名(4)金晓东:《浙江海宁蒋氏家族群体藏书研究刍论》,《兰州学刊》2012年第10期,第108-111页。。此外根据《两浙藏书家史略》《藏书纪事诗》《藏书纪要》等综合统计,海宁藏书家明代有10人,清朝达108人,位居嘉兴五县两区之首。私家藏书活动的兴盛,反映出当时海宁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也是耕读文化影响的生动体现。

3.历代名人辈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长期的耕读文化涵养,使海宁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巨匠、名臣、高士,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在县级市中较为罕见。仅清代《文苑传》就收录海宁名人393人,《中国名人大辞典》收录海宁名人130人,《中国近现代名人大辞典》收录海宁名人48人;清代《海宁州志稿》收录1409人,2010年出版的《海宁历史人物名录》收录历史人物更是达2900余人。不仅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陈氏家族、“一朝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王氏家族、明清两朝44名进士59名举人的查氏家族等名门望族,还有王国维、徐志摩、金庸、蒋百里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纵观海宁历史,真可谓名流辈出、灿若晨星。

4.文化艺术多元。耕读文化对海宁文化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书画、戏曲、民俗等方面。海宁历代出文人背后,就因为一直强调耕读传家、注重家学渊源,最具代表性的是海宁查家,一直注重文学和书画教育传承,文学大家、书画名家辈出。海宁农业主要是水稻和蚕桑,不少民俗、戏曲与本地农耕紧密相关,如民间有祈求蚕神习俗,包括祭祀蚕神、演蚕花戏、扫蚕花地等习俗及蚕花马灯舞等民间文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也因历来演“蚕花戏”而被称作“蚕花班”;车水号子就是海宁一带因水田灌溉而产生的劳动号子。海宁的这些文化艺术,折射了传统耕读社会的浓厚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气息。

(二)海宁耕读文化兴盛的原因分析

1.自然环境的优越。海宁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内陆面积66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为87.94%,水域为10.25%,山丘为1.81%,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降水较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农作物以水稻、蚕桑为主,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同时海宁人历来勤劳朴实、重视耕作,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因而生活相对安逸富足,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为耕读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科举制度的推动。隋朝科举制揭开了官吏选拔的新篇章,宋代开始推行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方式,大大拓宽了百姓科举仕进的道路,也让普通百姓将入仕作为光耀祖宗、振兴家族的重要出路,勤耕苦读、半耕半读成了众多农家子弟追求理想抱负的生活模式。同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得以普及,也大大推动了耕读文化的发展。躬耕苦读、以学致仕成为了海宁农家子弟光耀门楣的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海宁百姓中普遍流行的读书理想。

3.宋室南迁的影响。南宋建都临安即现杭州,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使先进的中原文化也随之带入,大大推动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地处都城周边的海宁,成为实际上的京畿之地,由于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逐渐有大家望族迁入,而且深受其崇文重教思想的影响,耕读之风日益盛行,海宁逐渐成为浙北经济文化重镇,家塾遍布、书院林立、讲学成风、人才辈出,使海宁耕读文化走向了兴盛。

(三)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当前面临的机遇。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环境下,海宁市委、市政府及时出台了《海宁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2018-2022)》,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特别是针对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坚持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挖掘稻作、蚕俗等农耕文化,复兴民俗活动”,为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海宁各地纷纷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开启了耕读文化传承与弘扬工作。目前全市已建成耕读文化实践园、实践点共14个,耕读文化代言人28名;许多村民捐出古籍、农具等,为弘扬耕读文化献计出力。长安镇在耕读文化园以民俗文化展演形式,向村民传播耕读文化;尖山新区(黄湾镇)用宣传片形式记录非遗乡愁,让年轻人了解农耕的变迁;经济开发区(海昌街道)金利社区推出“耕读传道”“耕读传家”“耕读传艺”“耕读传情”四大品牌,每周开展活动。总体而言,围绕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已经起步,并且势头良好。

2.当前面临的挑战。近年以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海宁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正面临不少问题:从客观上看,一是乡村环境已经改变,耕读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现代化使耕作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减少,城镇化发展也使大量农民脱离耕作走向城市,当今社会人们很难继续半耕半读的生活;二是历史遗产遭到破坏,文革时期在“破四旧”影响下大量古书院、古祠堂、藏书楼等传统耕读文化遗迹遭到破坏,近年来城镇化发展也使许多古村落、古民居等承载耕读文化信息的载体快速消失,造成嘉兴现存资源较少,相对分散。从主观上看,一是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海宁尚未对耕读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专门挖掘和研究,宣传不够到位,因而还没有专门研究成果,当前不少群众对于耕读文化缺乏了解,也尚未形成传承与弘扬耕读文化的广泛共识;二是工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还没有建立相关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对于耕读文化依托的文化景点注重开发而不注重保护,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面对海宁所拥有的丰厚的传统耕读文化资源,如何加以保护、挖掘和弘扬,以传承好历史文化,助力海宁乡村文化振兴,已成为当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三、弘扬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久久为功。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创设路径,不断地从中汲取滋养,充分发挥其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作用,推动形成文化兴盛、美丽和谐的文明乡村。

(一)注重顶层设计,凸显耕读文化作用。

一是适时出台实施意见,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各相关单位、部门人员赴厦门海沧区、温州永嘉县等地学习取经,借鉴先进经验做法,并立足海宁具体实际,适时研究出台海宁市弘扬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方案,为弘扬耕读文化提供政策依据,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指明方向。二是举办耕读文化节,结合全民读书月等活动,适时全面启动耕读文化活动,举办耕读文化节活动,组织开展农业农艺体验活动,通过宣传、展演和体验传统耕读文化内容,增强广大群众对耕读文化的认同感。三是抓好工作落实,建议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将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纳入海宁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耕读文化创建活动,激发基层工作动力和创造力,使耕读文化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之“钙”。

(二)立足地方特色,深化资源挖掘研究。

一是开展资源普查,发挥海宁文保所、档案馆、图书馆等相关单位作用,围绕全市物质与非物质两方面的耕读文化资源,组织一次全面调查,摸清海宁传统耕读文化资源,掌握当前耕读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现状。二是组织专题研究,依托海宁社科联等组织,整合各类研究资源,围绕海宁世家、历史名人、家风家训以及古书院、古村落、古祠堂等耕读文化遗产展开系列研究,尽快推出一批耕读文化的研究成果,也为广大群众学习、宣传和践行耕读文化提供文献资料。三是召开研讨会议,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教授、耕读文化爱好者、相关工作人员,共同研究耕读文化对海宁农业经济发展格局的作用,探讨耕读文化对海宁村落选址、街巷布局、公共空间的影响,深入挖掘海宁现有耕读文化资源在旅游休闲、建筑美学、历史文化和民俗宗教研究等方面的价值,着力扩大海宁耕读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群众思想意识。

一是完善乡村文化教育,依托农村文化礼堂主阵地,开设耕读文化学堂,宣传本村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和本村名人先贤事迹,引导广大村民树立勤劳自强、好学上进、孝亲尊师、知书达理的理念;深化农村家风家训建设活动,推动耕读文化的融入与传承。二是完善学校乡土教育,加强农村中小学校的乡土与人文知识教育,适当选读传统伦理及道德经典,借助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等途径,大力开展灯彩、皮影戏、越剧等海宁本土特色民间文艺学习,传播海宁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乡情感。三是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积极整合资源、科学管理、搞活服务,充分发挥市、镇(街道)图书馆、农家书屋以及流通图书馆作用,为村民创造良好的阅读学习场所与载体,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诗意地栖居。

(四)创设传承载体,延续耕读文化新风。

一是建立展示平台,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耕读文化专题场馆,并免费向公众开放,供群众参观学习,接受熏陶教育;鼓励各镇(街道)、村(社区)利用宣传栏宣传墙、村史馆、村报等媒介,以实物、图片等形式展陈本地耕读文化;借助现存古村落等积极培育一批示范点。二是创作专题节目,鼓励以优秀耕读文化为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推出一批深入生活、贴近时代、留住耕读文化记忆的文艺节目,开展巡回演出宣传;拍摄制作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耕读文化宣传片或专题视频,进行广泛播放宣传,使广大群众进一步认知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三是创设实践基地,创设一批耕读文化实践基地,大力推进耕读文化进校园活动立体式全覆盖,让青少年学生体验耕读文化生活,在耕读实践中培养勤劳勇敢、珍爱生活的品质和好学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五)完善保障机制,推动耕读文化传承。

一是完善乡村发展规划,把耕读文化融入统筹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有机更新、实施新村集聚点建设等的规划中,理性处理好山、水、田、林、村的关系,加强农村水田、耕地、道路、水利等有形建设,综合发挥好田园风光、山水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建设美丽宜居村落。二是适度保护性开发,结合各镇(街道)、村(社区)现有耕读文化资源,立足本地特色,修复、恢复一批古村落、古书院、古祠堂等载体,适度推进旅游开发;依托招商平台引进若干耕读文化项目,开发半耕半读田园式休闲度假旅游,使广大群众共享耕读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三是加强资金人才保障,建议以政府拨款或全民众筹等创新模式设立耕读文化专项基金,给予耕读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资金保障;加强对耕读文化专业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引进,尤其要注重整合利用好海宁乡土文化人才,为耕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智力保障。

总之,海宁耕读文化是海宁地方灿烂文化的集中载体,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需要从中不断汲取滋养,还需要对“耕”“读”二字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通过广泛而深入地传承与弘扬,使海宁能进一步留得住田园风光、护得住绿色生态、读得了文化经典、传得了良风美俗。

猜你喜欢
海宁弘扬文化
刘海宁作品(一)
大众文艺(2022年16期)2022-09-07 03:07:5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平凡的人 伟大的事
天下奇观海宁潮
谁远谁近?
海宁声音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