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综述

2019-03-03 05:54余光武
语言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言学汉语汉字

4月26日—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和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在江苏徐州召开。围绕“新时代中国语言学的创新之路”这一总议题,与会学者就“语言学+”视野下的跨学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学研究、从文字演进看思想史、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语言学等几个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江苏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莫斌博士致开幕辞,江苏师范大学校长周汝光教授致欢迎辞。20位专家在会上发表了20场精彩的演讲。

人工智能作为当今科技前沿领域之一,与语言学有着深厚的渊源,语言学如何助力人工智能发展,值得语言学界深入思考。针对这一当下热点问题,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教授在题为“语言与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报告中强调,我国要在人工智能领域由跟跑转为领跑,达到引领世界的水平,实现颠覆性的突破,探索出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子,就需要摆脱对于现有框架的依赖和现有途径的追随,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上开拓新的空间。而有望实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对人类语言的深入认识,以此使下一代人工智能符合语言和大脑的实际。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在题为“‘人机共生社会’语言领域的三大变革及因应策略”的报告中指出,在智能化时代,人类社会正在被重塑。我国应着眼“人机共生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在“大语言观”视野下,及时制定和实施既具有现实针对性又具有前瞻性的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方略和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国家语言能力;而个人应培养自我适应“人机共生”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观念、素质和能力,实现优雅转型。

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研究者从跨学科视角考察语言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蓝研究员在题为“甘肃两声调方言的生物学解释”的报告里从基因角度探讨了可能影响声调有无多寡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并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实验设计。报告指出,甘肃两声调方言的形成可能有其生物学基础。这主要因为,甘肃现代人群有复杂的种族来源,在甘肃历史上,曾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出现无声调人群与有声调人群大的混血,这种遗传关系导致一些现代甘肃人对声调的敏感度远远不及内地其他地方,从而使得这些地方出现单字调层面的声调数减少这种情况。江苏师范大学江荻教授在题为“相似模型与藏系语言自动分类”的报告里介绍了基于相似模型的自动分类技术在藏语方言研究上的利用。该项研究把词汇的语音成分看作变量,以词汇语音之间的相似距离数据确定语言/方言之间的聚类情况,利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成果验证相关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可行性,从而对基于编辑距离测出的词汇语音距离与方言聚类关系的密切相关性和方言聚类关系与已有分区成果的一致性进行实证研究和经验提炼,以期建立一种汉藏语言/方言分区研究的新模型。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在题为“中国儿童语料的世界意义”的报告里谈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综合运用在建立中国儿童语料的全息多模态数据库中的作用。李教授指出,儿童语言习得离不开一定量的语言输入,要重视中国儿童语言数据库的建设,为世界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中国贡献。江苏师范大学余光武教授在题为“汉语儿童情态语义习得与元认知能力发展关系的实验研究”的报告里,设计了以二至四岁儿童为被试的情态语义习得实验和元认知实验两大实验,考察了汉语儿童对两个常用情态动词“能”与“要”的义项习得情况,以探讨汉语为母语者情态语义的发展与元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认识情态的出现是儿童元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不是从根情态中衍生出来的。北京语言大学卢德平教授在题为“二语学习的符号学侧面”的报告里指出,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处于动态状态;二语学习者在语言符号的使用上,因对于目的语规则的偏误,而与目的语使用者之间常常难以建立语用的一致;二语学习者很长时间难以掌握目的语语义场,处于目的语语义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的边缘。二语学习者因其“中介语”属性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符号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以学习策略为名拆除了语言能指和所指的任意性关系,成为源语言社区和目的语社区都难以赋予其语言资格的搭界符号人。

新时代对语言环境建设如何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浙江师范大学张先亮教授在题为“试论语言服务的生态平衡”的报告里指出,语言服务生态的平衡与其系统的开放性、层次性、多元性和时代性特点密不可分。其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物质、能量和信息三个方面。要想使语言服务生态达到和谐平衡,应从资源、功能和空间三个要素去维护语言服务的生态位,使语言服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更加完善。教育部语言文字研究所魏晖研究员在题为“语言资源及管理”的报告里指出,语言资源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为存在状态的多样性、价值多样性以及发展多样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语言资源观,如正确的价值观、转化观以及辩证观,要从了解语言资源、建设语言资源以及使用、开发语言资源三个环节入手进行语言资源管理。江苏师范大学苏金智教授在题为“论中华民族语言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报告里指出,要用文化和谐论的观点处理好中华民族语言共同体里共同语与其他语言或方言的关系。在广泛学习使用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同时,应该乐于学习和使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语言,保护好国内各民族的语言与方言。上海外国语大学赵蓉晖教授在题为“国际化城市的多语生活与语言治理”的报告里对国际化城市的多语生活与语言治理可能遇到的问题做了深入探讨。赵教授总结了影响城市语言生活的多种因素:人口特征,空间特征,语言背景,城市治理方式,经济特征,社会心理,社会活动特点,技术条件等,进而指出国际化城市拥有自己的语言系统,并就语言治理模式与资源整合途径进行了探讨。

在吸收借鉴国际语言学理论成果时,中国语言学界更应重视发掘本土语言资源,为语言学的发展贡献更多中国的成果。江苏师范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丁邦新教授通过对汉语和侗台语一些研究实例的讨论,提出了自己对汉台语历史比较研究的几个方法的思考,指出同源词跟借词可能有早晚期的不同,声调的分化可能有发生学上的意义,同源词的对当显示奇异的语音对当。就方法论而言,学界有些对于李方桂先生的汉台语同源的观点的批评站不住脚,从而说明汉台语同源说是无法辩驳的。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在题为“汉字的动态发展与文化阐释”的报告里对汉字的动态发展与文化阐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黄教授指出,我们应该以汉字文化阐释为目标,建构汉字文化阐释的认知模型和科学方法,使汉字历史文化信息的辨析和证说趋于接近历史真实,形成独具特色的汉字文化阐释学。中国人民大学王贵元教授在题为“汉语词汇发展的四阶递进与汉字”的报告里指出,汉语词汇发展的核心步伐为“由发展单义词演进为发展多义词,再演进为发展派生词,最后演进为发展双音词”,可称为“四阶递进”。东北师范大学吴长安教授在题为“当代汉字面临的挑战”的报告里指出,当今时代,“提笔忘字”现象愈来愈严重,我们要认识到汉字的特质和优势,认真学好汉字。吴教授指出,汉字符号具有两重性,既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也是汉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也正是这种两重性的特质决定了汉字无法拼音化。南开大学石峰教授在题为“韵律格局:理念和方法”的报告里对韵律格局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石教授指出,不同的语言可能韵律互动的表现会有差异,汉语句子的基本形式多是以音高为主导,这与英语有所不同,所以不能照搬外来的办法。以欧美为中心的观念需要改变,要把眼界扩大。东方语言学研究同样可以为语言学做出贡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魏在江教授在题为“让构式说汉语”的报告里梳理了构式语法的前世与今生,即其产生的背景、基本理念、现状,以及构式语法在中国的接受与发展概况。报告指出,要增强对汉语事实的关注,让构式说汉语,通过对汉语实事求是的研究为世界语言学发展贡献中国力量。浙江大学黄华新教授在题为“隐喻的符号学分析与逻辑表征”的报告里重点介绍了隐喻的符号学分析方法的科学性。黄教授在报告里尝试运用多种逻辑工具对隐喻做形式表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理解的计算实现问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忠廉教授在题为“外文科研方法论初步思考”的报告里则结合自己的研究实践,介绍了外语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黄教授指出,从学科方法论系统性看,当前外文研究切入视角亟待补充,中西研究方法结合尚待加强。此外,仍有诸多领域鲜有涉及或需深入细化。针对以上问题,黄教授组织编写了“外文科研方法丛书”,助力整个学科建设和发展。

闭幕式上,清华大学黄德宽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学术总结,进一步肯定和强调了创新对于中国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柯锦华编审、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杨亦鸣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李蓝研究员为闭幕致辞。本次会议为语言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平台,推动了语言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对话,共同探讨了新时代中国语言学的创新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语言学汉语汉字
学汉语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社会语言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