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道宝
全国卷Ⅰ中的文言阅读这一块,其文本的选择,题型的设计,与江苏卷有较大的不同。要想在高考考场上游刃有余,我们有必要研究全国卷与江苏卷的异同,拿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迎考办法来。
一、关注全国卷整体
先看2019年全国卷Ⅰ的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03字)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该题正确一项是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說,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该题不正确项是A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贵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坠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该题不正确项是C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言文文本是《宋书·谢宏微传》(节选),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言文文本是《晋书·鲁芝传》(节选),近三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与江苏卷相比,分值都在20分左右,都共有四道小题,但全国卷整体难度低于江苏卷,具体来说,有以下不同:
1.文本字数约少100字(2019年江苏卷文言文本《临川汤先生传》789字);
2.文本整体难度较江苏卷低;
3.有断句题(与江苏卷文科加试题同,但难度低);
4.有结合语境的古代文化常识题;
5.无文本有关内容的主观概括题。
整体把握近三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全国卷Ⅰ与江苏卷的异同,让我们复习迎考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突破断句重点
断句的确能考查考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功底。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中国的古书(简)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所以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全国卷考文言文断句,仅用“/”断开而已,不考文言文的标点符号,实质上,是考“句读”的。
2019年全国卷的断句题原句是这样的:“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这“3分”断句选择题是比较浅易的。稍稍难在第四处,“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这里最关键的是两个谓语动词“闻”和“为”,“以……闻于……”这种结构,还有“……为……”这种结构,以“姓”+“官职名”代称某人,后几句往往承前句省略主语(此人的姓名),这种古文常识,考生必须熟悉,这样,很容易有以下的正确断句:“……/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时为河南守……”
由上述分析可见,断句本质上是考查考生读懂句意的能力。而要读懂句意,又涉及文言文方方面面的知识,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高三文言断句的复习迎考,虽然要学习斷句的技巧,但着力点应放在诸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兼词、特殊句式及结构等文言知识的梳理掌握方面,培养我们的文言文语感。这一年的断句复习迎考,我们有个“淡化技巧”到“强化技巧”到最终“忘掉技巧”的过程。
首先是“淡化技巧”。全国卷虽不单独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句式,但是,断句、文意理解、翻译都离不开这些知识,全国卷是隐性地综合考查这些知识。所以,我们高三开始复习文言文时,应利用教科书上的文言文来梳理以上知识,努力掌握以上方面的知识。这期间,我们要淡化甚至不提断句。利用高考默写名篇这一考点,多背诵,强化我们的文言语感。
其次是“强化技巧”。待以上工作做好后,我们应通过大量的专项练习,强化文言断句的以下技巧:通读要断句内容及其前后语境,把握大意;先易后难,寻找标志。“标志”有以下几个:
1.名词(或代词)标志。名词或代词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名词,有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代词又分为:
(1)人称代词,常见的有第一人称“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第二人称“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第三称代词“其、他、之、彼、厥、渠”等。
(2)疑问代词,常见的有“谁、孰、焉、何、安、恶、胡、“”等。
(3)指示代词,常见的有“此、是、斯、兹、夫、之、其、彼”等。
2.动词、形容词标志。动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谓语标志。抓住动词(形容词),以此为中心,前后结构关系也就好确定了。
3.虚词标志。虚词是句首、句尾、句中的重要标志。
(1)句首的虚词,常见的有“夫、惟、盖、凡、斯、唯、窃、请”等。
(2)句首时间虚词,常见的有“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
(3)句首关联词,常见的有“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
(4)句尾虚词,常见的有“乎、哉、也、矣、欤、焉”等。
(5)句中虚词,常见的有“以、于、为、而、则”等。
4.对话标志。文言文中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道”等动词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
5.句式标志。记住文言文的一些习惯句式,这些或可以作为停顿标志,或提醒我们要注意句式上下文的衔接,不能随意切割。
(1)疑问句式,“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无乃……乎”等。
(2)省略句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省略代词、介词等。
(3)被动句式,“为……所……”“……为……”“……所……”“受……于……”“见……于……”“……被……”等。
(4)判断句式,“……者……也”“……者……”“……也”“……乃(即、则、诚、皆、素)……”“……为……”“……是……”等,否定式判断“……非……”。
(5)宾语前置句式,“何(安、恶、胡、奚)+动词……”“……否定词+代词+动词……”“何……之有”“惟……是……”“……自(相、见)……”等。
6.整句标志。排比、对偶等,句式的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7.顶真等修辞标志。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8.总分标志。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例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最后是“忘掉”技巧。经过近一年的强化训练,临近高考时,以上这些技巧都该“忘掉”,考生带着断句的自然而然的自觉行动去断句,跟着“感觉”走,正确地断句。我们应追求这种“忘掉”技巧断句的境界。
审题立意
以“灯光”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灯光”是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这则命题作文生活气息浓郁,同时又富有象征意味、充满哲思。考生如果就灯光而写灯光,或泛泛而谈灯光的明亮,立意就容易陷于平庸。
一、审题立意
本则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灯光”,不是“灯”,也不是“光”。“灯光”必须是叙写故事的出发点或承载主题生发议论的主体,不能被随意边缘化。“灯光”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灯光,也可以虚化成与灯光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联系人与灯光的事、情、理、趣、味、境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展示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构思立意可以先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来建立有关“灯光”的核心主题词。
首先,灯光是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存在,它是各种灯所散发的光芒,能够驱散黑暗、带来光明,比如台灯光、路灯光、广告灯光、车灯光等,但是如果全文仅仅是罗列介绍各种灯光或者通篇只写一种灯光,那么行文就显得单薄或立意肤浅。从记叙文的角度而言,如果选择写实体化的“灯光”,最好是从某一灯光作为叙写故事的出发点或行文线索,通过具体的情节讲清楚这种灯光对自己的意义或影响。
其次,灯光可以具有精神层面、抽象的象征意蕴,它可以是具有某种真善美的积极价值属性,为我们带来明亮,启迪智慧,指引前行的人、事、物等。比如亲情的牵挂,友情的温暖,人情的呼唤,等等。从议论文角度而言,生发的议论必须扣住“灯光”的实体属性特征合理联想取譬,化虚为实,从道德、思想、文化、信念、生命等角度去写作。
比如有同学写道:“关于生和死,家里人从不放在嘴上当作大事谈。但我知道,他们心里特别明白生死的规律,特别是对爷爷这样的老人。人活着,灯就亮着。所有人都在害怕死亡,追求生的希望,就像追寻灯光一样。可永恒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我们逆着死亡的河流,拼命划向那生命的光,最终还是倒退回黑暗,徒劳……爷爷已经放弃了划行,他任生命的小船漂流,眼睛却依旧朝着灯光的方向……每个人,最后都将成为不系之舟。”再如“这个社会需要道德的灯光照耀众人,重建国民道德”等。
最后,文章也可以反向立意,斑斓的“灯光”也有令人迷离炫目的效果,由此可以批判都市的诱惑、俗世的喧嚣,可以探讨城市对乡村的侵袭,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侵害等,但在批判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灯光的内涵行文。
二、几个问题
1.写作面面俱到却面面都不到,灯光种类多而杂乱,没有一条主线,没有集中的表达点。
2.材料的核心关键词被边缘化,只由灯光引出行文。比如灯光温暖引出童年的某段回忆,叙写事件中却只字不提灯光了。
3.生拉硬套贴标签,无视灯光的本质特点和象征意味。比如有同学写道:“灯光照亮了心扉,子期便是伯牙之灯,伯牙亦是子期之灯”,“林清玄心中燃着一盏禅意之灯”,却没有交代这么说的理由依据。
总之,要写好这个命题作文,既要能集中写具体情境下的“灯光”,又要能紧紧围绕“灯光”的象征意义进行合理的阐发,联系人与灯光的事、情、理、趣、味、境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展示自己的观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