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本华
高考作文在语文成绩中占“半壁江山”,正所谓“得作文者得语文”。要想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科学备考。那么,高考作文备考有哪些陷阱或误区?应该如何避免陷入这些陷阱或误区?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备考和阅卷经验,归纳总结出“六忌六宜”,以期为广大师生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一、忌“纸上谈兵”,宜“下水写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源头活水”,才能绽放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在各地在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时,普遍把重点放在写作理论知识上。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选材构思一一阐释,顺序倒叙、正面侧面、对比衬托细细品咂,书信日记、题记访谈、镜头特写娓娓道来。不仅花费了师生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收效甚微。笔者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的作文复习课,他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收集和列举了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知识,并且引用文章句段作示例,详细阐析道理,印制成十多页的资料。课后,学生反映跟做阅读理解题差不多,对写作帮助不大。
高考作文备考,适当讲点写作知识固然必要,但重在“下水写作”。写作就像游泳一样,非下水不能学会。老师即使把写作理论讲得再透,学生即使把作文知识记得再熟,如果不亲自动笔写作,仍然难以提高写作能力。因此,高考作文复习备考,应该避免纸上谈兵的空洞说教,做到讲练结合。只有多读多写多改,结合学生的作品讲评,才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外,要避免“纸上谈兵”,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写,老师也要带头“下水”。这样既能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这点我深有感触,我长期笔耕不辍,坚持与学生一道写“下水文”,不仅使我在作文教学上得心应手,成为学生心目中钦佩的语文老师,而且也使学生也喜欢上了作文,兴趣大增,佳作迭出,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习作。
二、忌“死记范文”,宜“学习借鉴”
在高考作文复习备考中,一些考生为了“速成”,走捷径,抱着侥幸的心理,死记硬背一些“范文”或“经典”故事,以期高考时碰运气。笔者在高考作文阅卷中,经常发现不少考生套作《读者》《意林》《格言》《青年文摘》等杂志上的文章,有时一篇文章竟有数十人“套作”,“撞车”现象非常严重。还有些考生平时死记一些“经典”故事,考试时添头加尾,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加上几句话题词,以示扣题,敷衍成文,结果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后果。更有甚者,一些考生在考前突击苦背数篇“范文”,考试时生搬硬套,结果被认定为抄袭。抄袭套作,败坏了文风,影响了考试公平,所以向来为阅卷老师深恶痛绝,遇到这样的作文都会“无情封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多积累,是写好文章的一条有效途径。考生平时除了多读读名家大师的文章外,还可以多看看一些同龄人写的优秀作文,因为这些文章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生活体验、认知水平、审美情趣都相差不大,易于理解和接受。平时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把自己读到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那些材料不知不觉地就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了。写作时,可以学习借鉴别人的选材、立意、构思、布局,做到踏雪无痕,融会贯通。切记:学习借鉴的要义是“博采众长,推陈翻新”,它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一种再加工再创造,要想真正写出自己的文章,还需要创新,绝不能原封不动地抄袭或依葫芦画瓢式的生搬硬套。
三、忌“一曝十寒”,宜“持之以恒”
高考备考是一种特殊性的高利害的应试复习,各地普遍采取的是“专题复习法”。复习到作文专题时,“集中轰炸”几周,过后就“销声匿迹”了,转移到其他内容的复习。事实证明,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做法,对于作文备考而言,效果并不理想。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明白,作文备考要舍得花时间,要打“持久战”,制订系统计划,循序渐进,逐项推进,要贯穿整个高考复习的始终。作文复习的“短板”在哪里?怎样弥补这些“短板”又不影响其他专题的复习进度?这是语文老师在作文复习计划中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不能“腿上绑铃铛——走到哪想(响)到哪”,无的放矢,一曝十寒。
一些学生对于写作文,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缺乏恒心和毅力,兴趣来了就写写,兴趣没了或时间紧了,就抛到九霄云外。还有一些学生因作文基础差、底子薄,经过几次努力,发现作文起色不大,就灰心丧气,打退堂鼓了。其实,写作文跟做任何事情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写作训练一曝十寒,半途而废,“量”不够,作文能力如何提高?勤于阅读,勤于写作,不断积累,不断沉淀,才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巴金说过:“写吧,经常写,你才会写。”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至理名言。
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我教语文,从开学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写日记。无论长短,不管优劣,坚持就好,哪怕高考复习再紧张,每天都坚持写,从未间断。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我班高考语文平均分都在110分以上,其中不乏满分作文,
四、忌“闭门造车”,宜“关注生活”
当下中学生的生活面狭窄是不争的事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倾向在紧张的高考复习备考时尤为突出。反映在作文上,就是闭门造车,脱离生活。这种现象,我们在高考作文阅卷中屡见不鲜。一些考生由于平时缺少生活积累和阅读沉淀,在作文里向壁虚构,胡编乱造,天马行空,奇谈怪论,破绽百出;一些考生的作文缺乏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故纸堆里寻旧货”,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语言浮华,内容空洞,无病呻吟,不堪卒读;还有一些考生的作文与生活“绝缘”,与时代“脱节”,始终在“小我”的圈子里打转,顾影自怜,矫揉造作,立意肤浅,情感荒芜,观点幼稚,读来味同嚼蜡。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文就是写生活。要使作文充满生机活力,必须选择新鲜的材料。新鲜的材料就是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思想、新风尚。因此,要想写出上乘的作文,就必须关注生活、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记录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鲜活的素材,描写独特的感受。学生在高考作文备考时,可以从各种媒体中选材,多读书看报,多关心时事,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可以观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要重视当前出现的风云人物,可将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和颁奖辞作为写作素材用于作文中,這样的文章就会溢出时代的气息来。总之,关注生活小事,讲述热点时事,挖掘身边善事,写出独特往事,这样的作文才“接地气”“聚人气”,才有“新鲜感”和“时代感”,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五、忌“好高骛远”,宜“夯实基础”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按“内容、结构、语言、表达”四个指标分类衡量,综合评分,发展等级按“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评分点评分,不求全面,只需一点突出即可。根据笔者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阅卷经验,只要考生基础等级扎实过关,即便发展等级一般,作文也可稳得三等(按六等划分),即42~48分。因此,广大师生在高考作文复习备考时,应把重点放在作文基础等级上,基础夯实了,作文成绩自然上去了。但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好高骛远,忽视基础,把时间和精力全花在发展等级上,研究所谓的模式套路,追求所谓的“新、奇、巧”。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实践证明,作文基础不扎实,发展等级也难以上去,得分自然很低。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字数、字迹和卷面是作文基础中的基础,因为这三项阅卷老师不用读原文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千万不可小觑。高考作文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虽然评分标准规定每少50字扣1分,而实际情况是字数明显偏少,就不是50字扣1分的问题,而是不用阅卷就要先扣去一半甚至更多分数。字如其人,卷面如脸面。字迹和卷面是阅卷老师对作文的第一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作文的评分起关键作用。书写工整美观,卷面整洁清晰,更能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球,也更容易得高分。相反,那些难以辨认的“龙飞凤舞”、随意涂改的“满目疮痍”,不但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情绪,还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差或态度不端正,得分当然会大打折扣。
六、忌“形式单一”,宜“多种多样”
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高考作文备考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写”,学生惮于写,老师疲于改,形式单一,效果不佳。其实,高考作文备考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形式也可以丰富多彩。比如可以进行审题、立意、选材、拟题等专项指导;可以开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片段训练;还可以举办交流会,请作文优秀的学生介绍写作经验,畅谈创作心得,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还可以坚持写日记、读书笔记、做摘抄等活动,积累素材,沉淀情感,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总之,高考作文复习备考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广大师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灵活选择。这里介绍两种本人多年作文备考摸索出的有效方法:
一是提纲训练法。即只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列出写作提纲,而不必成篇。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节省时间,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且便于老师快速审阅。在使用这种方法时,我要求学生重点把题目和第一段完整地写出来,因为题目和第一段是阅卷老师接收电脑分派的作文时,首先映入眼帘的部分,不用滑动鼠标就能静态阅读,看的时间长,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自主评改法。即把作文评改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我先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评改自己的作文,然后在课外时间去互评互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并把学生作文作“回锅”处理,从中选出优秀作文汇编成集,或推荐到报刊上去发表。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圣陶语)的境地。
成也作文,败也作文。那些文质兼美的作文绝不是临考那一刻靠心怀侥幸得来的,在考前一定有一个扎扎实实的备考过程。高考作文复习备考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广大师生必须在科学分析教情、学情、考情的基礎上,科学安排作文备考的时间、方法、步骤和实操策略,为高考作文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