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方言

2019-03-02 02:17梁国祥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儿子

梁国祥

[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家成立专门部门推广普通话,教师、法官等相关职业人员有普通话等级要求;许多地方电视台设有方言频道,而身处异地的老乡在交谈时总是满口方言。方言跟生活有关,跟文化相连。

[审题指导]

“方言”既是题目,也是话题,学生的作文只要与“方言”有关,即可视为切题。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不但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方言的国家——就是汉人居住的地方,也是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中国人讲话南腔北调,其背后是文化的参差多态。从历史的角度看,秦始皇当年成功地统一了文字,却不可能统一语音,中国自古就有方言(野语)与官话(“普通话”)之别。

推行普通话不只是保证政令畅通、文化统一,消除交流障碍,提高表达的效率的需要,它也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类在走出农耕时代后,便从熟人社会步入“陌生人社会”;人的活动“半径”、交际范围在扩大,突破方言的障碍成为必要,而教育的普及、传媒的发达为这种突破提供了可能。

方言承载着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情感和文化认同,“乡音不改鬓毛衰”,身在异乡的人们靠乡音识别身份,联络情感。方言具有浓厚的文化性,保护方言就是保护文化的多元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保护好方言,文化寻根才成为可能。

在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方言现象:人们追捧数字“8”,就源于“8”在粤语中读“发”。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经济发达使之鸟语一般的方言强势北上,除“8”外,还有“买单”“搞掂”等都来自粤语;随着港台流行音乐传人大陆,闽南语《爱拼才会赢》、粤语《沧海一声笑》等歌曲传唱一时,而且很多港台歌曲“翻译”成普通话,就唱不出那个味儿;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霸占央视春晚后,“嘚瑟”“忽悠”等东北那旮旯方言很快便成为热词。一些演艺明星或刻意或无心讲出的方言为我们增添了很多的乐趣,比如,小沈阳的“pia”,成龙的“duang”,还有张家辉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渣渣辉”,无不令人捧腹。

京剧与地方戏是这次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中国除了国粹京剧外,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以方言说唱的地方戏,上海沪剧、浙江越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安徽黄梅戏;江苏的地方戏更是丰富,盐城有淮剧,无锡有锡剧,扬州有扬州小调,苏州昆剧与评弹。可以从地方戏的盛衰看社会的发展变化,还可以从这种变化中写艺人的命运。

下面这则新闻可视为本次作文的现实映照:2018年6月23日,上海市教委公布关于小学语文教科书“外婆”改“姥姥”一事的处理意见,责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会同上海教育出版社迅速整改,向作者和社会各界致歉。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陕西人,“外婆”是陕西方言,“姥姥”则是南方(上海)方言,《人民日报》就此发声:“推广普通话不是消灭和禁止方言。”这已是把命题人的话说了。

希望同学们能在这次作文中跳出简单判断是非、好坏然后反复论证的通常作文模式,以文化随笔的形式漫谈方言、话说方言,或讲一个有关方言或由方言引发的故事。

[佳作show1]

父亲的家乡话

刘宇昕

在北京落稳脚跟两年后,我终于说服远在江西老家的父亲来京,与我和妻儿同住。

他拎着一袋老家的梨,操着一口德安县的方言便风尘仆仆地进了家门。我尚在上小学的儿子,一见这“怪老头”便缩到了我背后。

父亲听得懂普通话,但不会说,他说的方言比较拗口,再加上他嗓音低沉,我能听懂,可我儿子就只能连蒙带猜雨里雾里了。

父亲刚来的那天,儿子怯生生地同他講话:“爷爷……我们老师说现在大家都要讲普通话……”父亲只摇头,说他学不会,学不会。

白天我们去上班,儿子上学,父亲就在家干点家务,看看电视报纸,再出去买个菜。有一日,我上班回来,见他兴高采烈地同我说,他买菜遇到一个也会讲德安话的老乡,我高兴地想,父亲在北京总算有个朋友了。

可是谁知道有天上班我接到父亲的电话,他说这菜市场有个卖菜的短斤缺两,但他争论不清,叫我帮忙“翻译”。他把电话给那卖菜的,卖菜人说:“你爹也太计较了,几两肉而已”。我只得为父亲“讨公道”,那人最终妥协了:“行行行,我知道了,补给他还不行吗。”

末了,他还压低了声音补了一句:“你爹这连普通话也不会,又比又划,你还放心他出来?”我愣愣地举着手机,耳边接着传来父亲憨厚的笑声:“谢谢我儿啦!”依旧是他们那儿的方言。

自那以后,我就让我儿子下午的时候同父亲一块去买菜,爷孙俩关系越来越好,儿子也能听懂大半方言了。邻居跑来同我说:“你儿子可真厉害,下午在菜市场,别人说你爹呆笨,你那儿子立刻就跳出来争辩啦。”我听了,心里又是骄傲又是隐隐的担心。

我夸奖了儿子,儿子笑嘻嘻地说:“其实爷爷说话很好听的,他们听不懂,就欺负他。”父亲朝我们这看了看低下头,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他局促地扯着衬衫角,目光飘忽不定,像是在打量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摸着儿子的头,心想总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父亲那一口方言,城里人听不惯,明天好好同父亲说,至少学一点普通话,我暗下决定。

次日我下班回来,父亲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客厅里看“江西卫视”。听到儿子房间里有声音,我走过去顺着门缝往里瞧——嗬!这爷孙俩,紧挨着坐在床边,儿子正捧着语文课本给父亲教普通话呢!

我含笑,悄悄退了出去。

老师说

本文开篇简洁,点题巧妙:“北京”指向普通话,“江西老家”指向方言,江西老人来北京,由方言引发的故事已隐约可见。

接下来作者围绕方言写两方面的事。一是家庭成员之间。父亲和儿子祖孙两代一个讲方言一个说普通话,故事便由此生发。好在教育的普及及受媒介传播的影响,中国老人虽不会讲但基本都能听懂普通话,这为矛盾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在祖孙交往的过程中,儿子学习能力强,渐渐地“能听懂大半方言”,父亲也开始放下爷爷的架子向孙子学普通话,说明在亲情面前,方言不是问题。再者是社会成员之间。在北京的菜场上,父亲为“遇到一个也会讲德安话的老乡”而“兴高采烈”,可见方言在异乡人心中的分量;当然,也有当地人欺负讲方言的“外地人”的事,说明作为交际的工具,学会普通话还是重要的。

作者的点题意识很强,但点题太过频繁,略嫌零碎,不够巧妙(像第一节那样“暗点”就好了)。结尾处“儿子正捧着语文课本给父亲教普通话”,有些不合情理,很难让读者接受。文中说到“父亲”“操着一口德安县的方言”,遗憾的是作者未能具体地写上几句“德安话”,——如果让“父亲”开口讲几句“德安话”,那就更出彩了。

[佳作show2]

留住方言

李媛媛

“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故乡消逝的背后,是日渐消逝的方言。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已经到挽留方言、抢救方言的时候了。

方言无疑是艺术的一种美感,它凝聚了一方水土千百年的风灵韵色。“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香草美人,屈原的高洁品行,是荡涤于楚辞这湾柔波里的。楚地的方言,滋养了屈原的才情。“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方言也掩于其中,赋予了诗歌灵气。中华上下五千年,辉煌的文学之史,方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推力。不妨设想,若“普通话”在千年之前便被推行,甚至是“一统天下”,这些文学经典,泱泱之才子又将遭遇何种变数?是否可以这样说,有了多样的方言,才有了多彩的文学?

方言代表着一方土地的文化。我国的戏剧文化品类之盛、成就之高为举世所瞩目。昆曲、黄梅戏、锡剧……这无数方言成就了戏剧的辉煌。国粹京剧,亦是清朝几个地方不同方言剧种邂逅而诞生的瑰宝。中国上百种方言,像是化学里奇妙的试剂,不期而遇的触碰,时时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美丽。

可是面对当下,我们不得不承认,方言正在消逝。——当土生土长的“00后”“10后”中国孩子说不出甚至听不懂“本土”方言时,我们应该为方言的生存处境担忧。比担忧更为重要的是检讨我们隐含的歧视方言的态度。比如,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有些行业不管需不需要也提出普通话的等级要求。应该看到,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取得显著成就,现在应该提出切实保护方言的措施了。如其不然,要是真的到了“乡音难觅”的时候,破坏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的多样性了。

有幸的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方言似已得到了一丝喘息的机会。猴年,“猴赛雷”一词爆红网络;各类网站视频将方言作为搞笑的卖点;时不时网上便会掀起一阵疯狂的某地方言热……方言在消逝之际,竟然是网络伸出了援手。悲耶?喜耶?

从某种意义上讲,方言其实就是我们的身份标识,是根源也是血脉。如果我们认同“留住我们的根”这句话,那就留住我们的方言,并将其完整地交给我们的子孙。

老师说

本文观点鲜明,情感真挚,开篇引入话题较自然。

作者从历史说到现实,论证层次清楚。从历史的角度看,方言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超强的表现力,丰富了文化形态,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方言文化现象。非常难得的是,作者在说明古代诗歌中的方言元素时,举了两个非常精当的例子,一是屈原《离骚》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兮”便是楚地的方言;再一个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方言也掩于其中”,这一段非常有趣。在方言促进文化多元发展方面,最有说服力当然是地方戏。在陈述这一点时,作者不但指出,“昆曲、黄梅戏、锡剧……是无数方言,成就了戏剧的辉煌”,而且提出国粹京剧是“不同方言剧种邂逅而诞生的瑰宝”。就此而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不也是这样的吗?

在说到方言的现状时,作者指出方言正在消逝的现象,分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并阐述方言的重要性后发出“留住方言”的呼吁。

文中还有几处,观点精彩,但论证乏力,甚至有论无证,比如,“方言也掩于其中,赋予了诗歌灵气”,即属有论无证。另外,在举《琵琶行》一例后,作者只是说“方言也掩于其中”,没有具体指出“虾蟆陵”系“下马陵”方言之误,因而言之不详,失之疏漏,稍有遗憾。

猜你喜欢
方言普通话儿子
打儿子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