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美玲,王玲
高安市人民医院 1 内分泌科,2 肿瘤科 (江西高安 330800)
2型糖尿病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一种代谢类疾病,根治困难,病程较长,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较为漫长,病情发展程度与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病程、控制情况以及其他合并症的发生情况相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临床常表现出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病情严重者甚至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研究发现,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用作判断病情发展程度的参考指标[1-2]。本研究探讨血清白蛋白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高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眼底荧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及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各30例。无视网膜病变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6~68岁,平均(53.72±6.34)岁;病程1~12年,平均(5.74±1.25)年。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69岁,平均(53.83±6.25)岁;病程2~12年,平均(5.93±1.32)年。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44~69岁,平均(53.96±6.62)岁;病程1~11年,平均(5.82±1.28)年。3组年龄、性别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中的疾病相关诊断标准。
采用溴甲酚绿比色法定量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在患者未治疗前抽取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5 ml,高速离心静置,取上层血清置于4 ℃冰箱中冷藏,利用美国贝克曼AU5800生化仪监测血清白蛋白。
比较3组血清白蛋白,利用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白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无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38.54±1.44)g/L、(31.54±1.44)g/L、(23.41±1.14)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023,P=0.000)。
将3组血清白蛋白指标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将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设为a,将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设为b,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负相关(ar=-0.971,br=-0.991,P<0.0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并发症,当糖尿病病情发展一定程度及时间后,患者体内胰岛素激素分泌以及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眼部组织的神经以及微血管循环损伤,而微血管是眼部组织和主干血管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当微血管功能受损后,物质交换受到影响,使眼部组织的营养和功能发生缺陷,血-视网膜屏障遭到破坏,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与色素细胞的联合被破坏,致使微血管发生渗漏,最终引发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均可引发机体视网膜病变,其中1型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发病早,发病快,病情严重;2型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发病相对较晚,病情发展慢,病变程度也相对较轻。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组织缺氧、血流动力学改变、遗传等诸多因素相关[3]。有报道称,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4]。本研究结果显示,无视网膜病变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血清白蛋白水平高于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白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负相关,表明血清白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即血清白蛋白水平越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程度随之升高。血清白蛋白在机体肝脏内合成,是人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人体血浆总蛋白质的60%;脱水、烧伤、高热、大出血、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受限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会升高,营养不良、消化系统功能异常、慢性肝病、恶性贫血、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核病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会降低;血清白蛋白具有运送脂肪酸、氨基酸、金属离子、治疗分子等功能,并参与维持机体正常的渗透压,清除血液中的自由基,抑制血小板凝聚;当患者机体因意外事故导致大出血时,也被用来当作血浆增容剂[5-6]。
综上所述,血清白蛋白与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以用作临床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