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俊霞
葛兰西所论及的“阵地战”,不是指军事意义上的阵地坚守与争夺,而是借用这个军事术语来表达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政治策略,即无产阶级要夺取资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就需要“有机的”知识分子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分子式”“毛细血管似地”“悄悄地”“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市民社会,瓦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促使无产阶级意识形态赢得群众广泛认同和支持。葛兰西“阵地战”理论,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仍具有借鉴意义。目前,世界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并存的客观态势,必然会带来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熟悉“阵地战”策略,并形成了完整体系。它们通过对内调整统治策略以达到稳固统治目的,对外加快利用“阵地战”策略实施对中国意识形态渗透。如何迎击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可以借用“阵地战”策略,守住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压缩黑色地带,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阵地。
“阵地战”是葛兰西在狱中反思东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不同结局成因时,为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实现胜利而提出的一种政治策略。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分析东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后指出,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不发达的市民社会还未形成国家的内在精神支柱以起到保护屏障作用,无产阶级可以采取“运动战”策略直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不同,“我们目前可以确定两个上层建筑‘阶层’:一个可称作‘市民社会’,即通常称作‘私人的’组织的总和;另一个是‘政治社会’或‘国家’”。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1页。西方国家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有机统一体。在政治社会,统治阶级主要借助于国家暴力机关实施统治权;在市民社会,则通过极其隐蔽的方式实施“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59页。,渗透其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取广大社会成员的同意或认同,为资产阶级统治提供价值支撑。
葛兰西认为政治社会只是西方发达国家外在的堑壕,起着“外部掩蔽工事”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300页。的作用,“而到进军和出击的时刻,才发觉自己面临仍然有效的防御工事”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300页。。西方国家一旦政治社会出现危机,作为资产阶级内在精神支柱的市民社会就发挥有效防御工事的作用,帮助资产阶级渡过危机。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即使推翻了资产阶级政权,也并不意味着革命的成功,只不过是夺取了资产阶级外在的壕沟,攻破资产阶级在市民社会构筑的牢固思想防线才是关键所在。葛兰西据此提出,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须将俄国的“运动战”转变为“阵地战”。
葛兰西论及的“阵地战”本身是一个复杂体系,涉及面广,但其主要思想要义有实施主体、实施重要路径和实施目标,三者互相补充,相互联接,互为一体,共同构成葛兰西“阵地战”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现实世界和构建未来世界的过程中,关注并思考知识分子问题。知识分子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正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出现,知识分子能够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专门从事精神劳动的生产。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只有选择了无产阶级立场,才会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向前发展。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意味着知识分子的无产阶级化、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化,无产阶级革命才会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定会出现差异。葛兰西在继承一般知识分子概念的基础上,对知识分子进行了拓展和深化,提出了“有机的”知识分子。葛兰西指出,市民社会比较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彻底胜利,须采取“阵地战”摧毁资产阶级防御体系中最为坚固的堡垒,即夺取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葛兰西提出,无产阶级“有机的”知识分子可担其重任,并对“有机的”知识分子进行阐释。
葛兰西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打破了依据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划分传统,提出任何体力劳动即使是最低级和机械的劳动,都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智力活动”③[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5页。。葛兰西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是知识分子,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称得上知识分子,只有执行知识分子的职能,作为“统治集团的‘代理人’,所行使的是社会霸权和政治统治的下级职能”④[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11页。的人,才能被称为知识分子。葛兰西认为“并不存在任何独立的知识分子阶级”,⑤[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62页。并依据知识分子附属的阶级,将其划分为“传统的”知识分子和“有机的”知识分子。“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指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不受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教士、科学家、理论家等。他们宣称自己是独立的、自由的,不依附任何阶级。他们看似独立于统治社会集团,实则以各种方式与统治社会集团发生联系。“有机的”知识分子是随着新阶级的产生而创造出来的,不仅作为雄辩者,而且能够以建设者、组织者和传播者积极参加到实际生活中,对群众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等加以研究,形成完整体系,融入到群众生活。作为统治阶级“管家”的知识分子,不仅在政治社会中执行着政治管理职能,还行使着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宣传和辩护功能,使广大社会成员形成“集体意志”,同意或认可资产阶级世界观,为资产阶级统治起到“战斗堡垒”作用。无产阶级要取得“阵地战”胜利,必须培养“作为建设者、组织者和‘坚持不懈的劝说者’”⑥[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7-8页。的“有机的”知识分子,构建无产阶级统一意识,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没有知识分子,群众则会沉湎于‘盲目的热情和宗派主义’,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把工人异化和失落感,变成能从历史和结构角度阐明工人这些体验的连贯的理论体系,并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⑦[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57页。“有机的”知识分子通过积极参与群众实践,发挥对广大群众的组织和领导作用,将无产阶级意识与广大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有机融为一体,用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以消解资产阶级意识的传播,认同无产阶级价值理念。
“有机的”知识分子究竟从哪里来?葛兰西指出政党“培养自己的组成部分……并且把他们转变成合格的政治知识分子、领导者以及一个完整的社会(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所固有的一切活动与职能的组织者。”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16页。政党是本阶级“有机的”知识分子的造就者、培育者,无产阶级政党担负着培育本阶级“有机的”知识分子的重任。此外,学校是培育知识分子的重要阵地,各类学校“在‘经济’领域的不同分布和这些阶层中各类范畴的不同愿望决定着不同知识分子专业部门的产生”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10页。,无产阶级要尽量通过学校培育“有机的”知识分子。葛兰西还提出“有机的”知识分子可以从“传统的”知识分子转化而来。“传统的”知识分子和“有机的”知识分子只是相对概念,可以相互转化。例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对于封建集团而言是“有机的”知识分子,但相对于无产阶级而言就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可以对“传统的”知识分子进行改造和教育,使之转化为“有机的”知识分子。葛兰西认为无产阶级如果没有自己“有机的”知识分子,在“阵地战”中夺取文化领导权只能是一种愿景,即使已经取得政治领导权,没有“有机的”知识分子参加,要保持已经取得的政治领导权也是不可能的。
“阵地战”实施路径具有多样性,诸如重视人的意志作用、国际间阶级联合、占领学校、教会等民间机构、教育宣传等,但“分子式”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是葛兰西“阵地战”策略中最富有新意,其本人最为看重的一条实施路径。葛兰西认为,俄国工业文明处于不发达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市民社会,十月革命可以采用暴力革命手段正面进攻取得胜利。西方国家则不同,市民社会作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有效“防御工事”,无论战争时刻还是经济危机引起灾难性后果时刻,都会迅速组织起来,发挥作用,抵御各种灾难性后果,帮助资产阶级渡过危机。葛兰西还以印度非暴力不抵抗为例指出,如果当时印度的进步力量没有考虑客观局势,采取激进冒险的政变,就会过早暴露自己,必然会遭到英国当局的武装镇压,进步力量就会被消灭。非暴力不抵抗有利于为后续的斗争保存有生力量。葛兰西提出西方工业文明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应采取“分子式”润物无声的方式,有的放矢攻克资产阶级的战斗堡垒。葛兰西“分子式”润物无声方式的旨趣,是无产阶级利用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的“有机的”知识分子,采取相对隐蔽的、潜在的、富有效果的方式,渗透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以貌似具有分散性的“有机的”知识分子,达到消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聚合效果。
“有机的”知识分子实施“分子式”渗透前,“要求领土侦察、认清市民社会中起着堑壕和堡垒作用的要素等等”③[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304页。。只有掌握了资产阶级是通过哪些“堑壕和堡垒”作为统治的有效防御工事,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才能有针对性地攻克一个又一个“堑壕和堡垒”。葛兰西对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分析发现,资产阶级通过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教会、学校、医院、新闻出版机构等执行意识形态功能,即使像军官、法律等职业活动也包含着大量的意识形态倾向。教会作为资产阶级主要软控制手段之一,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居民的日常生活,无产阶级要积极主动与教会中的积极分子增强联系,利用教会仪式,以布道形式传播和渗透无产阶级价值理念。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资产阶级调整了统治方式,“做出经济-团体性质的牺牲”④[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文选》,李鹏程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通过适当让渡权益,借助教育功能,促使大众认同和信奉资产阶级文明形式和社会秩序,获得统治权威。但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并不是无懈可击,存在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脱节的现象。无产阶级“有机的”知识分子可以积极参与广大群众实践活动,在同他们的接触中,打破传统知识精英的外在“灌输”方式,借助知识和道德的教育,以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取而代之,真正起到用“心”教育,达到教育入“心”。通过教育使各种复杂的关系形成一种合力,促使广大社会成员借助教育合力,从情感上赞同、认可无产阶级意识,自觉挤压思想中原有的资产阶级意识。无产阶级还要利用报纸、杂志、新闻出版等媒体的软控制手段,占领舆论宣传阵地,抵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
十月革命的成功与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相继失败形成鲜明对照,探讨东西方革命不同结局的缘由,特别是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要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葛兰西对西方国家社会结构分析后发现,西方国家依靠软硬两种手段实施统治,在政治社会主要是强制性统治,在市民社会主要是软控制。资产阶级更加突出软控制手段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借助教会、学校、出版机构等传播和渗透其世界观、价值观,并移植于群众头脑中,获取他们普遍的自愿的同意或认同,消解广大群众的反抗意识,为资产阶级政治合法性提供价值支撑,达到维护政权目的。“政权的这种领导权体制,可以由这种体制取得其治下民众的赞同,并从而减少压制民众所需的高压规模”。①[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文贯中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01页。葛兰西提出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想要彻底胜利,须实施“阵地战”策略,“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和精神革命”②李金勇:《文化领导权理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基石》,《学术界》2015年第9期。,冲破作为资产阶级政权内在精神支柱的保护屏障,夺取文化领导权,才能彻底实现政治领导权。
无论“阵地战”还是“运动战”都有战略目标,都是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治领导权服务。“阵地战”和“运动战”总目标具有一致性,即夺取政治领导权。但“阵地战”与“运动战”实现总目标的路径具有差异性。“运动战”是直接夺取政治领导权;“阵地战”则采取迂回战术,先实现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直接目标,然后再实现夺取政治领导权的总目标。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彻底胜利,要采取迂回战术,须先夺取文化领导权,才能实现政治领导权。否则即使掌握了政治领导权,也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无产阶级要成功实施“阵地战”,需用无产阶级价值观占领被资产阶级控制的学校、新闻媒体等文化领域和文化场所,将无产阶级价值理念深深扎根于民众中。葛兰西认为资产阶级在市民社会编织的“巨大的文化-精神网络”,③任洁:《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研究》,《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已经渗透到广大民众私人生活领域,使得民众被压迫的事实和被压迫的心理纠缠在一起,无产阶级要从文化心理层面理解并说服民众。在资产阶级软控制手段统治下,广大人民群众既不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也不能充分意识到对手的历史地位,致使他们不清楚要通过阶级对抗改变现状。无产阶级要夺取文化领导权,须唤醒广大群众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从何而来?“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④《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63页。列宁认为工人自发运动只能产生工联主义,社会主义学说不可能在工人中自发产生,工人的阶级意识只能依靠外部“灌输”产生。葛兰西的阶级意识形成不同于列宁,葛兰西认为阶级意识既不是无产阶级本身固有的,也不仅仅靠外部灌输获得,要在阶级自发性因素的基础上,“有机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广大社会成员由自发性上升到自觉性,对原有世界观进行批判,消除不利因素影响,使思想境界提升到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具有尖锐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文化领域要打一场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⑤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第213页。葛兰西作为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将俄国十月革命的“运动战”转化为“阵地战”,为西欧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彻底胜利提供了理论性指引。虽然当今中国所处时代与葛兰西所处时代有差异,但葛兰西“阵地战”理论的主要思想要义,对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阵地仍具有当代价值。
葛兰西提出无产阶级“即使是牢牢地掌握住了政权,也必须继续以往的‘领导’”。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59页。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知识分子传播文化、从事精神生产等作用的发挥。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加要重视发挥知识分子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思想传播者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一些新兴职业,知识分子群体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知识分子思想出现了多元化,甚至出现了个别知识分子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的现状,培育社会主义“有机的”知识分子是党巩固文化领导权刻不容缓的任务之一。社会主义“有机的”知识分子,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并能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建设性批判,引领社会思潮和社会进步的知识分子群体。社会主义“有机的”知识分子作为党的政治主张的制定者、思想价值理念的传播者,能唤起人们的政治觉悟,达成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广泛共识;在国际格局中,他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思想智慧,立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传播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话语,超越西方国家话语霸权,形成中国话语“阵地”,与西方话语展开全方位竞争。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有机的”知识分子的重任。首先从政策层面制定有利于社会主义“有机的”知识分子培养和发展的方针政策,以识才、爱才、用才、容才的智慧,使“有机的”知识分子聚集在党的周围,为国家、社会发展献言献策,全身心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洪流中。其次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学校是培养各级知识分子的工具”。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9页。
各级学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培育社会主义“有机的”知识分子队伍。一是要政治立场坚定、素质过硬,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中央权威;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是能以人民为中心,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依据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事物进行创造性学习;四是植根于行业背景,依据宣传对象选用话语风格和事例,有效开展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宣传普及过程中,党报、党刊、电视台、电台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营造舆论氛围,达到“要你看”的宣传效果。正面宣传灌输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普及阶段取得了实质性效果,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和全社会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和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大量自媒体出现,传统的正面宣传灌输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受到严峻挑战。舆论环境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受众对信息的选择面更广,传统的媒体技术对大众的影响式微。要提升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号召力和同化力,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故事,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好。葛兰西提出“分子式”润物无声的渗透方式,既是解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是建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其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号召力和同化力的进程中,对守住红色地带、转化灰色地带和压缩黑色地带具有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主流和非主流、先进和落后的观念与价值观并存、交织的现象,“思想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③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页。。红色地带与黑色地带具有强烈的鲜明性特征,易识别。主流媒体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宣传理念、手段、方法,克服主流媒体“高大上”与民众追求的活泼、轻松的矛盾,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扩大红色地带。管控、压缩黑色地带,首要任务是进行“侦察”,摸清楚思想领域负面的东西有哪些,有的放矢地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大众认清不同错误思潮和有害言论的真实面目,自觉清除不利于世界观塑造的污染因素,压缩思想舆论领域的黑色地带。
相对而言,灰色地带易被忽略,其范畴与主流意识形态差异较大,具有特征模糊、性质含糊、影响不可知等特点,但会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①彭寿清、杨晓峰:《构筑高校思想舆论灰色地带的防护墙》,《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7期。在灰色地带更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吸引力、号召力和同化力。灰色地带主要集中在新型话语、视觉文化、亚文化等领域中。就新型话语而言,西方国家善于运用一些时髦的话语对中国意识形态进行攻击,如将“雾霾”与社会制度捆绑在一起,试图误导人们“雾霾”是由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就视觉文化而言,视觉文化与传统的文本、话语和语言为主要要素的文化形态不同,将以往不可视的要素可视化。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意象与幻觉制造引导人的欲望,诱导人们认同其传达的意识形态理念,实现对人无意识层面的直接控制”,②揭晓:《视觉文化传播与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将中国“涂灰”,达到其意识形态渗透目的;就亚文化而言,社会是由复杂的单个个体组成,个体生活环境的差别,决定了交往对象的差异性,不同群体会形成相对固定的交际圈,并进而产生多样化的阶层意识,多元化的亚文化圈随之形成。主流文化在不同角落与亚文化的交锋、交融,降低了主流文化的教育效果。
当前要消除灰色地带的负面影响,更要善于利用“分子式”润物无声方式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作用。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群众关心的热点或焦点问题有机结合,在群众关心的民生领域,避免“失语”或“失声”,引导人们避免陷入西方话语陷阱;二要运用数字化技术,将抽象的、理论化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直观的可视化图像,让民众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接受马克思主义;三要将中国元素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贯穿在宣传中,使马克思主义融入大众的生活、审美、道德习惯和娱乐中,与民众产生共鸣。
进入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形象的良方。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9-50页。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多维度并蕴含着文化维度。政治文化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分支,也是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着力点。④杨崇磊:《论党内政治文化的马克主义主要理论源流》,《学习与实践》2018年第3期。党的人数多,规模大,若管党治党不能从严,则会使党的形象大打折扣,削弱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葛兰西“阵地战”理论高度重视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在今天这一理论依然启发我们,全面从严治党离不开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与增进群众对党的理性、情感、价值认同,使党的政治文化深入人心是紧密相连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4页。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政治文化积极健康发展,坚定政治文化自信。有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活,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水平,强化价值取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遏制不良文化蔓延,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和良好的政治生态,有利于优良政治文化的形成,使党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进群众对党执政的政治、情感和心理认同,“赢得广大人民自觉自愿的认同和服从,确立长期执政地位的理论权威和政治权威”①金民卿:《中国化马克思主要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9期。,使党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党的执政合法性获得群众广泛认同,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葛兰西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将俄国十月革命的“运动战”转变为“阵地战”,但又未将“阵地战”作为唯一途径。“在政治上,只要没有赢得阵地,机动战就会继续,……只有决定性的阵地战处于危急当中,人们就会转向包围战”。②[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第306页。由此可知,葛兰西在当时已意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要因势而谋,依据政治形式,“阵地战”“运动战”和“包围战”交替实施。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更应因势而谋,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对策。
世界发展日新月异,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人民日常生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在经济领域实行一体化,还借助资本主义经济、科技等优势,向全球推行其价值观,企图抹杀各个国家政治、文化差异性,试图在全球推行文化政治一体化。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中国舆论生态环境也发生深刻变化。西方国家借助网络的匿名性、难控性、自发性等特点,使网络成为错误思想产生的温床,互联网转化为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党要因势而谋,创新互联网领域文化领导权建设路径,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互联网阵地的指导地位。在互联网阵地,唱响主旋律,壮大主流舆论思想,形成正面舆论生态环境;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手段结合的治网格局,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加强网络立法工作,依法治网,使互联网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通过对葛兰西“阵地战”理论及其当代价值审视,笔者认为,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存在是客观历史事实。两种制度在理念、价值追求等方面存有差异,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不可避免。虽然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发展趋势,但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初衷未曾改变。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发展,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会不断遇到新的难点和症结,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责任依然艰巨。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打好长期“阵地战”的同时,还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和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文化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