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云南跨越发展的历程、成就及经验启示

2019-03-02 21:4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云南社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云南建设发展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一、70年云南跨越发展的光辉历程

70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边疆民族地区向前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云南驶入了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年)

1950年2月24日,云南省地师以上领导干部会议召开,二野四兵团司令员陈赓宣布云南解放、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员会成立。①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二卷(1950—1978)》,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页。随后,迅速建立云南省各级人民政权。围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云南省委从实际出发,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共云南省委认真贯彻“团结第一,工作第二”的方针,通过军事接管,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行剿匪斗争、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援助西藏,建立并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通过接收和改造官僚资本、征收公粮、统一财经工作,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通过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通过推进民主建政,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通过“交朋友、做好事”,疏通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起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工作取得良好开端,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通过加强边境管理,开展边境贸易,援越抗法,建立起中缅“胞波”关系,形成了与周边相关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有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与安全,为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创造了安定有序的外部环境;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党建工作,实现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全面领导,并初步探索边疆党的建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由此实现了云南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反右”和“文革”时期,云南和全国一样,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上走了弯路,遭受了损失。但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仍然在曲折中实现了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云南的生动实践(1978-201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先导,云南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开始了跨越发展的新探索。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论断,云南发展进入新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共云南省委在对省情进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判断,制定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战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开展一系列解放思想大讨论,云南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途径。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通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对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特色发展道路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云南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三大目标战略,发展进入提速增量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云南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市场化改革。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云南确立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工程”“边疆解‘五难’惠民工程”等,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不断推进新时代云南高质量跨越发展(2012-2019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云南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各项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云南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事关云南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殷切希望云南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各项工作,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全面推动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深化省情认识,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发展路径,在更高起点上谋划和推动各项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云南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引领各族人民心向党、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通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跨越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70年云南跨越发展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70年来,云南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隔阂走向团结、从落后走向进步、从末梢走向前沿的历史性跨越,从根本上改变了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云南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了从一穷二白、衣不蔽体、满目疮痍的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制等多种社会经济形态到物阜民丰、体系健全、全面小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千年跨越,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呈现蓬勃生机。

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云南紧跟国家经济发展的步伐,把握各种发展机遇,抓住“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牛鼻子”不放松,经济发展不断取得进步。到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近1.8万亿元,为云南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围绕富民强省目标,云南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探索和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通过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八大产业”和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三次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云南持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立体化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八出省五出境”铁路、“七出省五出境”高速公路、“两出省三出境”水运建设全面推进。已有82个县通高速公路,全面进入高铁时代,城市交通迈入地铁时代。航空网快速发展,已搭建起中国与周边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形成了以昆明机场枢纽为中心的机场群。能源保障网全国领先,形成了以电力为优势,煤、油、气品种齐全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建成了支撑云南、内联广东等东部省区、外接部分周边国家电网的互联互通能源保障网络。水网建设稳步推进,滇中引水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水运通道大力推进,航运能力大大增强。互联网完成“全光网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雏形已现。

(二)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云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民生“保障网”。使人口结构持续优化,就业收入稳步增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健康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科技人才全面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基本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云南始终把增收作为民生之要,努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完善更加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50年的117.6元增至2018年的3.35万元,增长283.7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52年的47.5元增至2018年的1.08万元,增长225.7倍。

脱贫攻坚胜利在望。云南减贫事业成效明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2013年至2018年,云南有707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068个贫困村出列、48个贫因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21.7%下降到2018年的5.39%,2020年将如期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教育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到2018年,云南有高等学校81所、中等职业学校41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579所、幼儿园10156所。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18%左右。高等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在校生人数116.6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在校生人数65.01万人。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143.10万人。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已经建立。

社会保障体系在发展中进一步健全。云南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社会福利水平整体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的要求,云南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了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全面统筹城乡社会救助,确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实现了从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到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

卫生保健事业蓬勃发展。云南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覆盖城乡的全民医保体系基本建成,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到2018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有24958个,实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全覆盖。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标准,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2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20.34万人,基本实现各类群体全覆盖。

(三)民族团结进步成果丰硕

云南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民族团结生命线,以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为抓手,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民族团结更加紧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通过坚持“团结第一,工作第二”“慎重稳进”的方针,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团结各民族,民族关系得到根本改善,民族隔阂基本消除。1951年,云南普洱专区各族人民立碑盟誓:“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这个誓词成为了云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进入新时期后,云南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把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作为长期重要工作。各民族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真正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关系。

民族进步实现千年跨越。云南民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云南紧扣“减贫”“民族”两大要素,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的扶贫开发道路,极大地提高了边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针对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的专项措施和规划,民族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了第二次千年跨越。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3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已经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2019年,阿昌族、布朗族、普米族、景颇族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也将实现整体脱贫,刀耕火种、窝棚茅屋、缺衣少食这些几千年来困扰“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问题将一去不复返。

(四)文化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云南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在“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目标迈进的过程中,实现了云南文化建设由“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和转变。

文化事业持续进步。云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不断推进,对边境地区、藏区、贫困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更加多元,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氛围浓厚。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不断完善省、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文化网络。以“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为载体,点线面结合,上下联动,城乡统筹,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热在基层、亮在基层、暖在民心。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云南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生产力和社会活力,走出了一条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品牌打造,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重点发展了新闻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印刷包装、会展服务等10个重点主导产业,并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金木土石布”为主的特色文化企业遍地开花,成为云南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力军,文化产业的特色魅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规模效应不断增强,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形成了覆盖会展、影视、演艺、出版等15个门类的全文化产业链。演艺、影视、新闻出版蓬勃发展,推出了《五朵金花》《阿诗玛》《杨善洲》《独龙之子高德荣》等优秀影视作品。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云南围绕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努力推动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融入中华文化的“一体”之中。抢救保护各民族文字文献古籍,数十部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古籍先后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2003年被评为“世界记忆遗产”。实施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一批少数民族史诗、叙事长诗等民间文学作品纷纷面世,推动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建立了阿诗玛创世史诗、彝族海菜腔、傣族制陶、藏族锅庄、彝族刺绣、白族扎染、傈僳族民歌等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传承基地,开展整体保护传承工作。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云南实施文化“走出去”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广泛地向世界宣介云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成功在泰国、老挝、柬埔寨、尼泊尔、缅甸举行“跨国春晚”。柬埔寨金边中国文化之家、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先后揭牌成立。云南主办的缅文《吉祥》、柬文《高棉》、老挝文《占芭》、泰文《湄公河》4种外宣期刊成功进入对象国主流社会。云南日报报业集团推出14份6种文字《中国·云南》新闻专刊,基本形成了对南亚东南亚主要国家的覆盖。以“香格里拉之声”命名的云南广播国际频率以多种语言播出,有效覆盖中越、中老、中缅边境县和以河内、曼谷为中心的7个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国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境外首个示范点在老挝建成,云南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直接入网入户老挝、泰国、柬埔寨,并成为泰国政府批准合法入网的唯一中国省级电视频道及老挝境内第一个使用老挝语播出的外国频道。

(五)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云南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在各个时期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确立了“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立足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努力把云南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

污染防治工作成效显著。云南污染防治从单项、局部、被动治理到综合、全面、积极治理,污染治理格局发生深刻转变,治理更加坚定有力,治理范围更加全面,治理举措更加有效,治理成效更加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云南制定措施和行动计划,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八个标志性战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革命性措施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确保九湖水质稳定好转、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水质持续改善。

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从单一性生态建设,到确立生态立省、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再到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下生态富民的发展道路,云南绿色发展步伐更加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根据生态多样性、民族文化多样性、资源丰富的特点,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水电、光伏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打造好“绿色能源牌”。依托生态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规模和延长产业链,打造好“绿色食品牌”。融合生态、气候、民族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民族文化旅游,打造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绿色”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底色。

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力推进。云南最早在全国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围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总目标,全面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严守生态红线,加快推进“森林云南”建设,加强湿地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着力构建“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推动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益完善。云南生态文明制度经历了从碎片化、被动式,到系统性、完备性,再到预见性、指导性、全局性的历程,形成了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一系列文件与规划,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坚强保障。推出河(湖)长制,建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办法。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评价和考核制度,大力开展国家公园、低碳城市、海绵城市、高原湖泊治理等各类试点的制度探索,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六)对外开放由末梢变前沿

云南抓住中央提升沿边开放水平的有利条件,把握中国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交流,努力拓展国家交往渠道,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机制,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封闭半封闭状态迈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建设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到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认真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就。

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云南重点推进“两廊六道,一中心、多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建设,边境干线公路贯通工程基本实现边境县、市间的连接,内畅外联的国际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滇中与沿边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对接,逐步形成了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昆保芒瑞、昆磨、昆河3条大通道为主线,滇缅、滇老、滇越3个国际经济合作圈为支持的“一核三线三圈”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空间新格局。2018年9月23日,昆明与香港直通高铁列车通车,拉近了西南边陲与香港的时空距离。

开放合作能力不断提高。加快开放载体和平台建设,在交通、贸易、能源、金融、旅游及文化等重点领域达成广泛共识,形成了宽领域覆盖、多层次参与、全方位推进的对外交流新机制。到2018年,云南共有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4个,省级边境经济合作区5个,与9个国家建立11个多边、双边地方合作机制,已建成7大类18个开放合作功能区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等重点开放平台,拥有19个一类口岸、6个二类口岸,贸易伙伴拓展至206个国家和地区。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批复成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辐射中心建设成绩喜人。抓好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建设,设立云南驻外商务代表处30个,实现南亚东南亚全覆盖;持续深化与长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区等重点区域的经济交流合作,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南北双向开放”的新格局。突出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滇战略、人才强省战略,通过对内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对外强化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科技创新等一系列新举措,推动创新型云南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统筹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扩大金融机构跨境合作,大力推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增强人民币在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完善区域性货币交易的“云南模式”。全面建设区域性人文交流中心,以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以民心相通促进经贸发展,不断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在旅游、教育、文化、媒体、智库等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合作。

(七)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

为巩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领导地位,云南党的建设围绕党的各项中心工作而展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紧跟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步伐,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云南始终坚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提升政治能力,切实担负起维护边疆团结统一的历史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认真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战略部署,旗帜鲜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各级党组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党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云南党员人数由少到多,队伍由小到大,组织由弱到强,党员队伍面貌焕然一新,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党员结构日益优化,党员干部素质明显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建设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忠诚干净担当的“云岭铁军”,云南突出思想教育和能力提升,大规模开展干部培训,推出了杨善洲、高德荣等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强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了榜样。通过出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注重在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锻炼选拔干部,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撑腰鼓劲,激励广大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

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党的执政根基得到夯实。云南坚持从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特殊性出发,推进和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全面提升边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深化“国门党建”,开展“云岭先锋”创建活动,推进“红旗飘飘”工程,实施党建脱贫“双推进”。先后实施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结合民族文化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用民族干部、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宣传党的政策,不断筑牢固边兴边的执政根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成效明显。云南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坚持以密切党群关系为重点驰而不息加强作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整治“四风”问题,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广泛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各种不良作风。

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打击贪污腐败,查处了一批党内违纪违法案件。改革开放以后,持续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重点查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以白恩培、秦光荣、仇和等反面典型为借鉴,深刻吸取教训,彻底清除其恶劣影响;着力解决选人用人、行政审批、工程项目、矿产资源、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问题;开展扶贫民生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村霸”和宗族恶势力,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击“蝇贪”和“微腐败”;聚焦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领域重点工程,深挖严查污染防治、环境保护问题背后的腐败行为。

三、70年云南跨越发展的经验启示

70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实现了一次次自我超越,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历史画卷,为新时代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云南跨越发展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认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运动的利益”,“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各族人民生活处于极低水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成功开启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走上了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真正维护和实现边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70年来,云南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当中,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持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确保党的各项大政方针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作为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云南的贯彻落实。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云南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指出,人类最终都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未必所有国家和民族都要走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可能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实际相结合而艰辛探索的一条独立自主地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7-28页。70年来,云南从省情实际出发,不断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表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方位实践,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进一步增强了边疆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和发展自信心,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云南实际的边疆经济社会转型和现代化治理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条件。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云南跨越发展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云南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较早的区域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云南广泛传播,使得云南各族人民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70年来,云南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4页。云南之所以实现如此巨大的发展变化,关键在于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研究和解决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路径。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云南跨越发展的价值追求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受益者。在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的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页。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党的指导思想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70年来,无论是在哪一个历史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忠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与各族人民心心相印、与各族人民同甘共苦、与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通过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中获得前进动力,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发展事业中,完成了从贫穷落后向富裕文明的伟大跨越。

(五)坚持改革创新是云南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处在发展变化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不断通过改革创新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发展是解决云南一切问题的总钥匙。70年来,云南围绕跨越发展这一最大主题,应声而动、顺势而为,积极落实党中央改革创新部署,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在全社会努力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深入把握改革创新的规律和特点,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阻碍云南发展的突出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系统谋划改革创新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用改革创新的方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增强,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通过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凝聚了社会创造力,国家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在云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进一步巩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固,最美丽省份建设昂首奋进;服务国家经略周边的外交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在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70年云南的发展成就证明,只有坚持改革不停歇,创新不停步,才能推动云岭大地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六)坚持扩大开放是云南跨越发展的关键一招

马克思在论述经济全球化趋势时提出了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4页。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和经济全球化思想为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对外开放的伟大战略。作为连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地区的重要陆路通道,云南在加快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70年来,云南立足区位优势,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对外开放新路子,突出以南亚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国家为重点的对外开放,相继出台各种扩大开放的政策措施,加快对接周边国家发展,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为目标,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人文交流中心建设步伐加快,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经贸关系更加多元和紧密,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政治基础和民意基础更加稳固务实,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外交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在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扩大开放为云南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七)坚持唯物辩证法是云南跨越发展的科学方法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抓住其内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云南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众多,发展面临的矛盾既有和内地和沿海地区共性的方面,也有自身个性的一面。只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深刻分析省情实际,才能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把握云南的发展方向,在云南的发展实践中找准自己的位置。70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得益于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相结合”出发,从全国角度准确看待云南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先发”和“后发”的关系,提出差距就是空间,后发就是潜力。在各个历史时期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从量变走向质变。坚持“重点论”,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省情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抓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和发展不充分的主要方面,千方百计带领各族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告别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一次次自我超越,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云南特点的跨越发展之路。

(八)坚持加强党的建设是云南跨越发展的政治保证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实践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把自我革命作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武器。70年来,云南各级党组织围绕不同时期全党的工作中心和全省的工作大局,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探索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新路径。党的十八大以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发挥党组织作用,从组织上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质量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坚强堡垒、维护稳定的坚固基石、抵御渗透的钢铁长城,有力地筑牢了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为推动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猜你喜欢
云南建设发展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