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海,黄明琪,韩刚,徐家萍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8)
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一般都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上, 进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是对待职业的一种精神态度。
作为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必要保障的工匠精神,不仅顺应了目前我国的现实需求,更应是所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 理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于20 世纪90年代, 并迅猛发展, 逐步构建了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对我国先进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人才支持与保障作用。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院校的简称,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职业教育为办学定位,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 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七大对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关阐述, 其中提到的:“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是我国高等职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培养输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并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责任务。地方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终极目标, 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培养高素质人才, 是向地方输送技能型人才及人员再教育的直接基地,是地方推动“中国制造”的强力保障。因此,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满足《中国制造2025》,培养具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创新的服务理念、 高超的职业技能的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艰巨使命。
要想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工匠。“工匠”一词发源于工业文明,它指在工业文明的熏陶和培养下、具备精湛技能、技艺以及技术的专业型人才。 2015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工匠》的播出,让“工匠精神”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野之中。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自然成了2016年的媒体热门词汇。 工匠精神,首先表现为工匠
们对自己作品的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努力追求至真品质的一种追求精神。 其次工匠精神表现为一种追求。它体现了工匠们一种以质取胜、品质第一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更是对他们的事业的无比执着的、无比热爱的职业追求。再次是一种珍贵的品质。工匠们专心研发、心无旁骛、不懈追求的品质。 最后工匠精神是一种氛围。在全社会掀起对工匠人才的无比崇敬之情,及其由此带来的极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地位。
工匠精神的提出,为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在推进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社会意义上, 现代社会的工匠精神针对的群体不仅是工匠群体,更是涵盖全社会群体,全社会群体共同追求的价值境界。从工匠精神中,我们可以审视一个民族的至臻态度,一个时代的非凡气质。
“工匠精神”传承了时代的发展,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文化,它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首先,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精神文明层次,“工匠精神”体现为一种职业道德精神,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尤其体现了“敬业”“诚信” 的价值要求。 在从物质文明层次,“工匠精神” 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因此,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都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制造”的精神源泉。早在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要实现中国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并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中国必须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精神。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围,必须将创新、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一切环节。 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够真正赢得未来。 工匠精神是实现我国向制造强国飞跃的精神源泉与动力。
最后,“工匠精神” 对如何进行企业品牌形象塑造具有突出作用。 “工匠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的品牌内涵,在提升企业美誉度、知名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也是企业品牌资本价值的重要来源。 “中华老字号”能够驰名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也是得益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但却萌芽诞生于教育。高职院在完成高校基本职责的同时, 也承担着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时代使命。工匠精神的提出,帮助高职院校拓展了全新的教育新思路,赋予高职院校教学目标、任务的新内涵, 更为高职院校的职业化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职业院校探索办学理念转变的新方式,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时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职业素养教育。补齐“短板”,重视大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的同时,加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我们这里谈到的教学涵盖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程教学上,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切实可行的课程教学之中,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培养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此提升“专业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及从事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情怀及职业精神, 以此“端正“职业态度”。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的生产实践标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融合企业规范,做到知行统一,实现职业情怀与个人品德统一发展,进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培育工匠精神。
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需求,在教学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融入企业的操作要求与规范,让学生切身感受“工匠精神”。 另外,院校要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建立两者深度的、双赢的合作关系,通过学生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近距离与企业接触,从而对企业的各项制度,企业工作流程、考核标准更进一步了解,进而认同企业文化。通过近距离接触具有“匠人精神”的优秀员工,让学生在充满“工匠精神”的企业氛围里健康成长。
实现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对接, 通过把不同特色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无形的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与校园文化形成对接,将企业、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 首先,着力开展各种“工匠精神”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例如:校园主题文化节、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各种主题活动中感受到工匠精神的内涵;其次,牢固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通过素质选修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