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坤,郑若岑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 11602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高校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肩负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梳理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脉络, 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 同时也为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 要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3]。 这一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承担好五种任务使命。
夯实理论武装和意识形态工作是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使命的根本遵循,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 夯实理论武装的坚实阵地,牢牢掌握领导权,打好意识形态工作主动仗。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把忠诚可靠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加强对课堂、论坛讲座和网络等意识形态重点阵地的统筹监管, 持之以恒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抓长、抓常。
强化新闻舆论工作是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聚民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目标,发挥高校各宣传平台优势,通过建设一批专栏、推出一批视频等手段,巩固和壮大主流舆论,凝聚发展共识。
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是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育新人使命的基本保障, 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构建,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发挥工作合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 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学生活动、社会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增强文化建设工作延展度、 辨识度是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兴文化使命的重要途径, 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开展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为基础, 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把握重大节庆和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创新文化活动载体,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培植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彰显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打造凸显高校成果和师生风貌的文化符号。
提升高校知名度、 美誉度是实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展形象使命的必要手段,只有拓宽媒体联系渠道,创新合作模式,调动基层对外宣传积极性,把“讲道理”和“讲故事”结合起来,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起来,才能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自己的故事, 传播好建设经验和发展成就。
部分高校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尚未成立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职能缺位,尚未形成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的整体合力,距离组织领导更为有力度, 思想引领更为有效度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 要以各项保障为前提和基础, 但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 硬件保障不完备, 校园网络硬件、 软件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不够完备;资源保障跟不上,有利于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开展的人力物力资源未能有效利用;队伍保障不健全,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齐整;经费保障不充分,财力精力的投入还远远不够等。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没有做到以习近平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系列论述为指导, 与中央政策文件同向同行, 实践工作做得多, 总结归纳做得少,缺乏必要的规律性探索和理论升华。部分高校工作创新浮于表面, 在工作理念和方式手段创新上下的功夫不足,导致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还有待提高。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想承担好自身的任务使命,突破当前陷入的困境, 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遵循“一项根本任务”,实现“两个巩固”、推动“三维创新”、坚守“四大阵地”、建强“六项保障”。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为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持续的精神动力。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4]。 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是培养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责任的时代新人, 重中之重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乎立德树人的全局,必须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主线,增强育人使命感,发挥高校优势,服务立德树人、保障立德树人。
习近平曾指出, 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两个巩固”是系统总结党多年思想工作历史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提供理论遵循, 需要长期坚持、 不断发展。 “两个巩固”是当前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逻辑起点和思想旨归, 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明确好、承担好政治责任,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核心, 以增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基础, 巩固意识形态阵地, 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
当前, 宣传思想工作从正本清源阶段过渡到守正创新阶段,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以“三个创新” 为抓手开创工作新局面, 着力实现工作理念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三个维度的突破。 一是推动工作理念创新。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际情况与中央要求还存在差距,要在实践中把握其重要地位,在实践中探索其本质规律, 用最新思想理论武装师生头脑, 将思想引领做“实”。 二是推动方式手段创新。 持续创新载体,丰富宣传内容,将宣传引导做“活”,着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挥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优势,扩大主流舆论思想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三是推进基层工作创新。 主动走进基层,针对不同群体,广泛开展宣讲,将讲座研讨做“广”;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文化熏陶做“浓”。
要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严守“四大阵地”,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决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一是要守好课堂阵地。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推广好案例教学,探索“中班授课、小班研讨”等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注重过程考核。 二是要管好讲座阵地。 制定执行高校报告会、论坛和讲座管理办法,按照“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督”的原则,对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和讲座实行分类批审,实现一会一报;认真执行国家关于在华举办国际会议和涉外会议管理办法, 规范外事活动报批程序;加强对境外资金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监管,禁止师生开展涉及敏感问题的项目, 从严管控师生接受境外媒体采访和参加他国使领馆及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 三是要用好网络阵地。 营造校园清朗网络空间,提高高校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主导权和网络舆论引导权, 组织师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活动,打造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广泛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网络法制教育,提升师生网络道德水平和网络安全意识; 落实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好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加强对校内各网络媒体平台和师生使用网络媒体的监督指导。 四是要建好活动阵地。 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明确社团指导教师责任,完善社团成立、撤销和年检制度,加强活动监管;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严禁在校园举行宗教活动,严禁散发各类宗教类出版物及宣传品, 推动校园反邪教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普及。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着力在“六种保障”上下功夫[5]。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组织协调、党政工团共同参与、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的大宣传格局,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建齐配强工作队伍,既要选好配强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又要统筹推进思政课及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群体的队伍建设, 加强适应融媒体环境的专业采编队伍培养, 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队伍保障;出台建立健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相关制度文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 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特别是新媒体宣传管理相关工作的技术条件,建好学校公共数据平台,确保校园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宣传思想工作专项经费,完善经费使用管理规范,为加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供经费保障;促进与教育部、省市主管部门的联系,与各级各类媒体、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与国内外其他高校的交流,为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提供资源保障。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 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重塑,青年思想活动日益活跃,立德树人的任务更加艰巨,也更为紧迫[6]。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高校意识形态渗透的任务更加繁重, 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胸怀大局、统筹力量,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