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根成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宗教、社会阶级、种族、民族、性别等特性给予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在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们能够接受并尊重其他的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近年来日趋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主题,尤其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多元文化教育可谓是培养这部分群体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多元文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整合,教师需要用一种全局的眼光, 将教材中的知识和学生们的现实联合起来, 通过一些鲜明的例子来引导学生们更新陈旧的观念、接受多元文化、跟上时代的潮流;第二, 知识建构, 教师需要将知识的产生来源解释给学生, 让学生懂得分析不同的结论是深受得出结论的作者的文化背景影响的, 而这种背景往往受制于作者出生的环境、所经历的历史,即作者的民族、家庭背景;第三,减少偏见,由于不同民族间会存在很多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小便存在于学生们生活当中,在进入大学后,这些学生往往要接受的是更为激烈的民族差异的冲击,很多原则上的问题都有可能是南辕北辙的,所以学生们之间很有可能产生对彼此的偏见, 教师要细心识别出不同民族的特性, 通过轻松有趣的教学方式来打通学生们之间接受彼此的桥梁, 培养学生们的宏观意识;第四,平等的教育,教师需要做好与学生们的交流沟通工作,在充分了解学生们的特性后,采取与学生们特性相匹配的教学风格来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们之间关系的友好发展;第五,创建和谐的学校文化和社会结构, 学校的日常运行和社会的现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合理组织日常的运行机制,使得学生在学校的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上的熏陶, 更愿意参与不同种类的学校综合活动,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正逼近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刻, 而如今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 只有部分少数民族或者其他较为贫困地区仍然未能达标。 这些地区发展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地人才资源的稀缺, 而民族地区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也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多元文化教育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技术、科技、理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知识群体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是一种最为宝贵的发展资源。 然而,少数民族往往由于经济、文化条件较差,很难吸引、留住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如何留住本地区的大学生是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决策。当今,国家对于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有很多的支持政策,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留在当地,往往能够凭借自己的高等学历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较好的公职职位。 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培养他们的道德政治修养对少数民族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我国党的执政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力量。
和其他省市相比,少数民族由于收入、文化、社会治安、 不法分子的侵入使得少数民族的社会稳定性更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贫富差距,这在少数民族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而这种贫富差距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民族问题。例如,新疆有着很多的非法宗教活动、民族分裂活动,甚至有很多西方敌对势力觊觎少数民族大学生, 希望通过将民族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联系起来,达到分裂我国的目的。这对于新疆地区的安全发展和全国的整体全面发展都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的。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提高新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更要积极地进行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往往作为一些不法分子的目标,为了避免大学生步入歧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为重要。
文化适应性是指多种文化之间进行碰撞后的融汇过程。 文化源自人类,而人类又受制于文化,文化对于大学生具有巨大的精神引导作用。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幼生活在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当中, 他们的价值观已经深深地被当地的民族文化所熏陶。 而在大学期间,他们要离开自己的母体文化环境,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主流文化环境中, 想要适应校园的主流文化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一方面,他们希望融入主流文化的大家庭中,但是,由于自己深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很多方面和主流文化存在着差异, 甚至在某些能力上也有着薄弱环节, 这对于他们适应主流文化的信心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在他们试图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时,会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害怕其他同民族伙伴的不认同。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的特殊氛围当中,他们的思想、习俗往往和主流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民族情感无可厚非,但是不能过分强调本民族的利益,而去排斥其他民族,这样会陷入民族主义,对整个国家的团结非常不利。因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特性,使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对方,融入主流文化的大家庭中。
很多少数民族都处于国家的边界处, 甚至有的少数民族由于边界较长,可能与多个国家有接壤关系,这就使得周边关系非常复杂。这就使境外分子有机可乘,他们往往会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民风淳朴, 思想意识单纯,向他们输入一些民族分裂的思想。而又与这些地区处于边陲,信息、交通不便,教育质量较为落后,很容易受到境外分子的教唆。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对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认同感总体较弱。
各个高校在培养学生价值观方面主要是以课程内容来实现的, 想要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个高校应该将多元文化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接受并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跟上时代的潮流,为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面对其他民族文化时, 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在面对与自己民族差异较大、 难以接受的价值观时,往往会对现代的主流文化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学校需要针对这个现象对学生进相应的帮助, 消除少数民族大学对于适应主流文化的恐惧心理, 使得他们不但能够尊重其他文化,还能够欣赏理解其他文化。
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理论提出, 学校的课程应该能够反应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在详细地介绍各民族文化的同时, 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了解其他民族文化时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 并且学校的课程也需要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经历相匹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获得群体意识,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大学生的价值观往往会受到授课老师的影响,因为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而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所以对多元文化师资队伍建设非常紧迫。 学校或者教育部都需要充分重视起对少数民族高校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高校的教师需要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潮流, 是否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为一个教师, 对于日常的教学本来就需要秉承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需要对每一位学生的特性进行分析,使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相适应。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 教师就需要更加注意对于各民族大学生不同特性的把握, 将日常的教学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曾生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习俗、 观念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注重同学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 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