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张我喜爱的唱片,十个音响器材小短评主编推介的唱片与音响器材

2019-03-02 07:06邓冠奇
家庭影院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音箱唱片录音

文_邓冠奇

每次写器材评论文章的时候,我都会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CD唱片作为参考唱片。而这些唱片绝大部分都是我多年来从国内外,或者朋友手上收集回来的。或许有人会这么问我:现在都网络流媒体音乐年代了,还需要花那么多精力去买唱片吗?但在我个人角度而言,趋势归趋势,个人归个人。作为个人而言,或多或少地总会有一些情怀,收集CD唱片是其中之一。尽管我喜欢收集唱片,可并不像某些老烧那样拒绝数码流媒体音乐,我家中的音响系统里面,同时拥有CD机和数码流媒体音乐播放器。而且有些专辑,我也同时拥有CD版本和流媒体音乐版本。曾经有人问我:这么做不就是瞎折腾吗?话虽如此,然而“发烧”本来就是折腾的,只要自己喜欢,从中得到喜悦,折腾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呢。

“承上启下”的爱好者

我是80后,对音响和唱片的爱好传承至父亲。以我接触音响的历程而言,我属于“承上启下”的爱好者。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我见证了影音市场以及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接触过黑胶唱机、卡带机、MD机、CD机、胆机、FM/AM收音机、LD机、录像机、VCD机等老一代的音响产品。同时也接触到新一代的音响产品和技术,如:蓝光机、数码流媒体播放器、PC Hi-Fi、4K UHD超高清数码影像、三维沉浸式音效等等。处于一个新旧又替过程的时期,让我见识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也看到了市场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残酷现实。

为什么继续收集CD唱片?

为什么继续收集CD唱片?最大的原因当然是为了听音乐。虽然CD唱片的数码技术规格才16bit/44.1kHz,比起现在动辄24bit/96kHz、24bit/192kHz的数码流媒体音乐,CD唱片的数码规格根本就是一个很落后的东西。可是CD唱片是一种实体化的音乐载体,从人的心理角度而言,花了钱买一个能拿在手上东西会比一串数字来得踏实。说到实体唱片载体,黑胶唱片也算其一,而且近年来发烧友们集体转卖CD,入手黑胶。可是,黑胶唱片的体积太大,维护比较麻烦,还需要一台黑胶唱机,而且一旦对音质有所要求,唱头、唱盘、唱臂,唱放等部件的投入不会少,也需要调校,所以它们并不是我所需要的东西。所以CD和流媒体音乐还是一个比较折中的选择。而且我喜欢CD唱片,不仅仅是里面的内容,有时候还很欣赏唱片的封面设计,这方面我曾经在几年前写过有关唱片封面画的文章。此外,我还能通过唱片内页里面获取到关于作曲家、演奏家、指挥,甚至唱片后期制作,录音地点,时间等相关信息等等,这就是我继续收集CD唱片的主要原因。80-90年代由DECCA、DG、Archive 、EMI、TELDEC等公司发行的古典音乐唱片是我特别喜欢收藏的。此外,Telarc、喇叭花、TACET等小型发烧唱片品牌的出品也属于我主要的收集目标。

音响是人做出来的,总有它的特性

在音响器材方面,尽管每一个品牌都宣称“重播出最真实的声音”,但只是一个宣传口号而已,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同品牌的器材之间,甚至同一品牌不同系列的产品,在声音风格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是专业录音棚用于唱片后期制作用的监听音箱,不同品牌之间也能听出声音差异。因此,不管唱片也好,音响也好,都是人做出来的,总会存在人为的因素,不同的零件、材质,以及调音手段等等多方面的影响会形成声音上的差异。

作为一名职业影音媒体人,同时也是一名爱好者,我在日常工作当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响器材,但工作之余也有属于自己的爱好。所以,这期的专题里面我结合自己喜欢的唱片的同时,也对自己曾经接触过的器材作一个简单的总结,而且在往后的杂志内容里面还会继续为大家推介自己喜欢的唱片。

维瓦尔第《四季》小提琴协奏曲

我首先要介绍的是维瓦尔第的《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相信几乎每位音响发烧友手上都有一张《四季》。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由于受到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影响,有一种富丽堂皇、精雕细琢的感觉。演绎这部作品的唱片版本有很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有五个,包括Sir Neville Marriner(DECCA)、Felix Ayo(Philips)、Trevor Pinnock(Archiv)、Salvatore Accardo(Philips)及Anne-Sophie Mutter(DG),而我个人则拥有Felix Ayo(Philips)和Trevor Pinnock(Archiv)两个版本。

Archiv品牌的Trevor Pinnok版本以古乐来演绎这部作品,古香古色,可以说是一张能找到巴洛克音乐感觉的四季版本,而且演绎手法严谨,音色清新而优雅。至于Felix Ayo(Philips)版本《四季》,Felix Ayo(I Music乐团创始人及小提琴演奏家)正是因为演绎这部作品而在Grand Prix du Disque(迪斯克大奖赛)中获奖。相比起Trevor Pinnok版本,我觉得Felix Ayo版本在音乐意境的表达上似乎要更好一些,而且音色也更丰厚润泽,两个版本都各有其特色。不仅这样,Felix Ayo版本唱片的封面设计也是我喜欢的,通过四种植物状态来表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与作品本身的结合度很高。

高清晰,鲜活明快的音色

一款声像定位清晰、准确、音色鲜活明快的音箱往往能够表现出巴洛克时期音乐那种精雕细琢,富丽堂皇的声音特点。这方面或许是德国ELAC的LINE 240.3、LINE 300、LINE 400、LINE 500这四个系列的音箱比较对味,它们都用到著名的喷射式高音单元及水晶振膜中音和低音单元,走高清晰、快速干净、且精准细致的声音路线,乐器的定位非常清晰。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声音风格通常会给人带来一种冷调的感觉,时间长了耳朵会不太适应。所以在搭配功放的时候,可以选择音色润泽,精致和温暖的功放,例如Symphonic Line的功放就是挺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中和一下音箱本身冷调的声音特质,而且也不会太多地改变音箱本身高清晰、精细、且快速干净的特质。

它的功放的控制力也很到位,低音丰厚,柔韧有弹性,不暴躁猛烈。此外,Octave的胆机也值得推荐,有胆机温暖的特质,也有晶体管机良好的速度、解析力和瞬态。

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

除了《四季》小提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发烧友们几乎都拥有的录音。录过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家并不少,像Arthur Grumiaux、Henryk Szeryng、Michael Rabin等名家都有,可是录得并不全。最全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录音来自德国DG公司,由Salvatore Accardo在70年代录制。DG公司最早期发行单张形式的高价版唱片,后来又推出合集,让乐迷能一次买齐全套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协奏曲。

不管演奏家Salvatore Accardo,还是唱片公司,两者的名气很大,但Salvatore Accardo这套录音的表现上有着不少的争议,不喜欢的人会觉得Salvatore Accardo演不出那种魔鬼般炫技的特质,也缺乏一些的灵气,喜欢的人会觉得Salvatore Accardo在音色控制上有着优雅和芬芳的味道。然而,DG当年录制这套唱片的时候投了很大的精力,由DG的王牌录音师Gunter Hermanns操刀,Salvatore Accardo使用的是一把由斯特拉迪瓦里在1718年制造的“火鸟”(Firebird)名琴,录音水准很高,可以说是DG公司的示范级小提琴录音。作为音响发烧友,DG这套帕格尼尼小提琴唱片是必收的唱片之一。

“名琴”演绎名琴只会更加出彩

说到小提琴,大家会想到什么?意大利!世界上最有名的小提琴制造商都出自意大利,出自克雷蒙纳。不知道是否有一种渊源,还是发烧友自己的想象力丰富,意大利音箱在重播小提琴的时候会特别的动听迷人。说到意大利音箱,我想大家一定会想到一个牌子,那就是Sonus Faber。Souns Faber同样来自克雷蒙纳,且很多型号都以小提琴名来命名,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名琴系列”,这使得Sonus Faber跟小提琴之间拉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听过两款Sonus Faber的书架音箱,一款是朋友家用的Sonus Faber Minima Amator,另一款是在代理商那里听的Guarneri Tradition书架音箱。老款的Minima Amator的中频比较丰满,声音总体的走向是温暖的,重播小提琴的时候,乐器的轮廓饱满清晰,新款Guarneri Tradition的声音风格跟过去有着明显的不同,它的声音更干净明快,中高频部分的声音更鲜活,亮度稍高,重播小提琴录音的时候,小提琴的声音线条感和摩擦质感显得十分强烈,十分突出,且低频收放得更迅速。

《Round-Up》

说专辑的名字,估计很多发烧友不知道这张唱片是啥。但要说“万宝路”的话,那肯定知道这张专辑。为啥叫“万宝路”,那是因为专辑里的第三段收录了电影《七侠荡寇志》的主题曲,这段音乐就是万宝路香烟当年在厂告里面的背景音乐,后来更应用到一些颁奖仪式上面,成为家传户晓的音乐,因此有这张唱片的发烧友,我相信最经常听的就是这段音乐了。

《七侠荡寇志》的主题曲自由奔放,激情澎湃,非常恢宏大气,是一部很典型的,充满美国西部风情的音乐,《Round-Up》专辑里面的这段音乐由Erich Kunzel指挥辛辛那提通俗乐团演绎,全曲自然流畅,一气呵成,再加上Telarc公司精湛的录音和制作,用演录俱佳来形容是最适合不过的了。当然,除了《七侠荡寇志》的主题曲外,第二段的《William Tell Overture》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旋律,在当年香港的赛马直播节目中用作节目开头的背景音乐。《Round-Up》是Telarc当年卖得最好的唱片之一,也是发烧友们几乎人手一张的唱片。它从1986年推出以来至今未停止生产,当中也曾经推出不同的版本,如24K金碟版,多声道SACD版本,甚至黑胶等等。其中,头版、24K金碟版炒得贼贵,在二手市场上是奇货可居。

美国人的音乐,用美国人的音箱重播才叫完美

要放好这段“万宝路”,你需要一款大气,奔放,宽松的音箱。在我的记忆当中,印象最深的是使用Wilson Audio WATT/Puppy音箱重播这段音乐,它的低频宽松大气,动态凌厉,大动态的时候也显得轻松自然,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内心。可惜的是,这款音箱已经成为历史,取代它的是Sasah Series 2 。至于Sasah Series 2怎样,那我没听过,还真不敢乱说。JBL Everest DD67000也是很好一款很好的音箱,声音也是宽松大气的,特别是低音部分,双15英寸低音所发出的低音相当得舒服从容,而且压缩驱动器和号角扩散器的设计使得它的声音来得更直接,瞬态更强劲。

说到Wilson Audio WATT/Puppy、JBL Everest DD67000之类的音箱,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太贵了,能不能有便宜一点,但又效果不错的音箱呢”?我记得2018年听过Klipsch R-15PM也不错,典型的美式风格声音,重播这段音乐也有奔放、大气和宽松自然的感觉,而且R-15M还是一款自带DAC和唱头放大器的有源一体化音箱,使用上很方便。

DECCA Classic系列之门德尔松 第三交响乐《苏格兰》《山洞》《仲夏夜之梦》组曲选段

这张专辑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张专辑,是指挥家Peter Maag在DECCA公司为数不多的一个优秀录音,分别于1957年和1960年进行录制,属于较早期的立体声录音。为什么我这么喜欢这张唱片?这张唱片的录音水准很好,弦乐群的音色十分温暖丰厚,却又不失鲜活细腻的特质,整个空间感出色,音场规模庞大,我特别喜欢第三又响乐《苏格兰》和《山洞》这两个录音,Peter Maag的演绎是一流的,不但流畅自然,对乐队有着出色的操控能力,大规模演奏的时候十分工整,收放自如,且张力十足。或许是因为Peter Maag在DECCA公司的录音实在太少了(绝大部分由意大利Arts Music公司发行),DECCA公司并未重视,只以中价形式的Classic系列唱片而发行,不发行正价版本确实比较遗憾。不过,后来Classic Record公司以金碟形式(俗称“大伦敦金系列”)重新发行了第三又响乐《苏格兰》和《山洞》两个录音,相比起DECCA Classic系列,大伦敦金版本的声音背噪相对减少,透明度降低,听感干净一点,中高音部分平滑一点,中音和中低音部分增加,听感上会变得厚一点。

开放、热情、流畅的音乐演绎

Peter Maag这张专辑也是我最喜欢的专辑之一。在进行产品试听测评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张唱片,因为录音效果真的太好了,且可听性也高。在使用这张唱片作为参考进行试听的音箱里面,我比较满意的是意大利Rrosso Fiorentino Pienza书架音箱。这款小小的书架音箱的重播效果真得惊人。首先,它的声音开放性很高,声场展得很宽,很大,乐队的规模感在书架音箱里面算得上庞大。再者,Pienza书架音箱的声音密度很高,全频的清晰度高,声场大,信息量几乎没有遗漏,而且弦乐的质感也是真实自然的,清晰的。第三,Pienza的动态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尤其是重播“山洞”这段音乐里面,Pienza有着一流的过渡性和流畅性,强弱对比部分的表现依然显得轻松,且非常的干净利落。

要让Pienza书架音箱发出饱满扎实,声场辽阔的声音,那必须要一台功率较大,但控制力又要够好的功放才行,最好为100-150W左右,但倘若你不追求大动态,也可以用50W左右的功放去推它,听听人声、四重奏,或者单件乐器演奏之类的音乐,只要动态不是太大的,也能得到很圆满的音质。

埃尔加第一交响乐

埃尔加第一又响乐我手头上有三个版本,分别是Bernard Haitink、André Previn和Sir Adrian Boult版本。其中,Sir Adrian Boult版本是我当中最喜欢的,我记得自己也曾经在“影音CN”公众号上推介过这张唱片。事实上,英国的指挥家以及作曲家本身就不多,出名的更少,Sir Adrian Boult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对英国音乐文化的推厂,被英国皇家封为爵士。这部又响乐录音是他率领英国爱乐乐团(LPO)演绎,由英国EMI公司录制。英国作曲家的作品,英国指挥家和乐队,英国唱片公司录音和制作,而且唱片封面也取自英国画家的作品,可见EMI公司是多么的重视和认真!Sir Adrian Boult除了在EMI公司录制了第一又响乐外,也录制了第二又响乐以及威廉姆斯的全套又响乐,全部以正价形式发行,封面画设计也相当用心,而且全套唱片都上TAS榜,值得拥有。

话题再次回到Sir Adrian Boult演绎的埃尔加第一又响乐上面,他对这部又响乐的演绎集合了稳重、内敛、高贵与优雅于一身,可谓相当精彩。在唱片制作上,EMI公司的制作或许跟DG、DECCA这样的公司对比起来,缺乏了一些恢弘大气,规模磅礴的效果,但对细节和音色把握得是相当到位的。

稳重内敛,低频的扎实感一流

说到稳重、内敛,我就想起了英国PMC音箱。我第一次接触PMC音箱是我的音响导师家里,型号是TB1,当时我就觉得这对音箱的声音特别自然动听,尤其是播放古典音乐的时候,真的充满着感染力。正是因为PMC TB1音箱,我才爱上了古典音乐,爱上了音响。

我最喜欢TB1的地方是它的声音平衡度,那是源于它采用传输线式技术,这个技术能够让TB1的音箱在同等规格的音箱中实现更多的低频延伸和更充盈的低频,声音的能量以“金字塔”形状分布,音色也很准确,中频的密度高,特别是播放又响乐的时候,只要你的功放控制力够好,它的动态不但强横,还能发出有深沉,稳重,且有权威感的低频,这是很多同级别书架音箱所达不到的水平。TB1之后,PMC也推出过以TB1作为基础的后续型号,可是如今TB系列已经停产。PMC的两路小书架音箱里面,DB1 Gold是一款不错的音箱,有着优秀的声音开放性,准确的音色和定位,还有解析力都很出色,低频部分依然充盈、饱满和扎实,与此同时,还多了一份精致细腻的特质,也是一款自然动听的音箱。

那位想收留克里斯的老人对他说:“当你原谅的时候,你就会爱;当你爱了,上帝之光就会照耀你。”这句话在克里斯的短暂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姚璎格《读》

姚璎格是近年来最红的一位新晋歌手之一,风头几乎盖过了之前的童丽。最近还在厂州的星海音乐厅举办了第一场个人演唱会。尽管对于一名非职业歌手出身的姚小姐来说,要驾驭现场演唱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依然能够坚持下来,只能说姚小姐的勇气可嘉。

《读》是《听》之后所推出的专辑,除了一首原创歌曲外,其余都是翻唱。而且这张专辑有HQCD、UHQCD、1:1直刻和黑胶这四个版本,烧友们可以根据自己需要来选择。但对于听CD的烧友而言,UHQCD版本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当然不在乎价格的话,1:1直刻CD是最好的选择,音质明显要好很多。听姚小姐的声线,或许很多人都跟我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声音怎么这么像蔡琴”,因为两者的声音真的有很相似的地方,很温暖、醇厚、还带点磁性,很耐听。虽然声音有相似之处,但在宣传上面并没有沾蔡琴的光,毕竟蔡琴就是蔡琴,姚璎格就是姚璎格。因为一旦沾蔡琴光,大家也只会想到蔡琴,而不是姚璎格。

听人声,还是“英国声”好听

听人声,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有“英国声”声音走向的音箱。尽管如今再提起“英国声”一词似乎给人的感觉有点老套。“英国声”在过去曾经是一个时期的代表性声音风格,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英国声”是一种偏重的声音染色。只不过,这种染色能让人在听感上获得愉悦,欣赏音乐嘛,声音好听就行!例如,Spendor 1/3、2/3两款经典型号的音箱,身上还保留着一点“英国声”影子,都拥有绵密,细腻的中频,低音很温暖、丰厚、听起来舒服,高音部分很柔顺,但比旧产品要来得更鲜活一些,听起来清晰度更高。播放《读》这张人声专辑的时候,可以很好地感受到姚小姐这种温暖、醇厚,还带点磁性的声音,总体来说就是声音舒服,好听!

在搭配上,不少烧友都喜欢用胆机来搭配,特别是用单端300B来伺候,“英国声”+单端300B的独特胆味,可以发出甜美,精致和细腻的音色,但如果配上KT88之类以雄浑有劲而著称的胆机,可以让它的低频更饱满,更有力,人声的中气更足,而且还能兼顾大锣大鼓,又响乐之类的音乐。

Joyous《Concert Living Record》

知道这张专辑的人或许并不多,它由日本一家叫Concert的超级小型唱片公司制作和发行,里面所收录的都是现场音乐会的录音。而母带处理则有另一家日本公司eskmusic负责,采用DSD1024高规格数字技术进行重新处理来对音质进行优化。现场音乐会录音和专门制作唱片的录音的不同点在于,现场录音因为需要照顾观众的原因,不可能摆放数量过多的麦克风进行录音,而且现场音乐会录音都是一次完成,对乐队或演奏家自身的要求很高。

我曾经把这张Joyous专辑给身边的好几位发烧友,让他们在不同的音响系统上面听,每个人对它的感觉差异还是蛮大的。要是没去音乐会现场听音乐的人,或许会觉得,声音还不够细致,音像不太鲜明,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音响效果。但要是有听过现场音乐会的人就会很喜欢这样的声音,因为空间感很强烈,音乐厅的自然混响效果很好,泛音非常丰满,而且音色的修饰很少,有一种坐在音乐厅里面听音乐的感觉。

厚实快速的低音,声场的宽度和深度轻易拉开

音色直白,干净的唱片,还需要一对声音同样直白、干净、解析度够高的音箱来重播才能听到唱片自身的效果。KEF R11是我今年评论过的一款KEF的高端定位音箱,其实它在技术以及设计上基本都来自Reference系列,只不过体积同比Reference系列要小一些而已,售价也是相对便宜。

Dave Grusin《Discovered Again》

Dave Grusin是一个著名的音乐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爵士钢琴手,曾为多部电影写过配乐,估计喇叭花能请得动他录音的时候,他还不是那么出名。资深的发烧友都知道,喇叭花公司的黑胶唱片是采用直刻的方式制作。也就是说,收录下来的声音经过调音台混合成两轨输出后直接接到刻片机进行刻片,从而制作出母片。这种录音方式几乎等同于现场录音,要求乐队不能中途出错,而且由于直刻黑胶的后期处理手段少,目的就是要追求更接近于真实的声音效果。在进入CD年代之后,喇叭花公司将这些录音以CD形式发行,这张《Discovered Again》是喇叭花公司推出的第五张CD唱片(最初期的唱片编号为CD-5,后来作出多次更改),制作的时候也是直接将原来的模拟母盘直接数码化之后生产CD唱片,而不作任何的处理。这张唱片最出色的地方莫过于触手可及的乐器结像,还有真实自然的乐器质感,模拟味道和活声感十足。不过,喇叭花公司唱片的电平都比较低,需要将音量调大才能得到足够的声压。倘若功放的功率储备充足,且音箱的动态够大的话,播放第二段的《Keep your eye on the sparrow》,你就可以听到有力,且深沉的爵士鼓。总之是一张制作非常精良的唱片。

针点式的精准声像定位,乐器和人声都能玲珑浮凸地显示在眼前

要是追求清晰的定位,我想起了ProAC Response DB1书架音箱,那是我两年前在香港威达音响公司的陈列室里面听的,而且还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很直接地指出它的特点,那就是“针点式的声像定位”。的确,Response DB1的声像定位很精准,很清晰,每一件乐器的声像都是玲珑浮凸,声像的清晰度几乎可以用眼睛来看。我记得当时以Response DB1听《八音和》,可以分辨出每件乐器之间的左右之间以及前后的距离,还有每件乐器在音场中所在的地方。同样地,在重播这张Discovered Again专辑的时候乐器的声音活灵活现的,第一段的钢琴独奏部分,钢琴的质感真实,颗粒饱满结实;而播放第二段的《Keep your eye on the sparrow》时,尽管Response DB1仅仅是一款两路两单元的书架音箱,但当时驱动它的是Gryphon Diabole合并机,每声道输出功率高达300W,有足够有余的驱动力,使得低频的力度和动态都相当惊人。作为书架音箱而言,Response DB1表现算是非常优秀的。

《管弦乐的力量》

《管弦乐的力量》专辑包含《荒山之夜》和《图画展览会》两个录音,由莱博维茨指挥皇家爱乐乐团演绎,录音师正是DECCA王牌录音师之一的Kenneth E. Wilkinson。不论音效和演绎方面,我都觉得能胜过莱纳指挥的版本。

《管弦乐的力量》最初是以黑胶唱片形式发行,BMG收购了RCA之后就对这个录音的母带进行24bit/96kHz数码化转录,并以“世界初始化CD系列”重新推出CD唱片。尽管推出了CD版本能让CD用家能欣赏到这个优秀的演绎。可是有两点我觉得很可惜。第一,唱片是针对日本市场发行,国内很少能买到;第二,中价定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最终的音质。不过,《管弦乐的力量》的音效真的很棒,正如专辑的名字一样充满力量,绝对是一张测试器材重播性能的参考软件。例如《荒山之夜》里面,乐队的气势磅礴,动态和力度都相当惊人,充满爆炸性,《图画展览会》的第二段,里面的瞬态低频下潜等等,倘若系统的动态范围不够大,解析力不够好,那只能听到一片嘈杂,又没有层次感的声音,甚至还会让你的功放,或者音箱失真!

精准与磅礴的代名词

Consequence (至尊)是Dynaudio最经典的一款音箱,也是第一代的旗舰产品。在新一代的旗舰Evidence推出后,Consequence 也从未停产。后来Dynaudio在其基础上再次推出Consequence Ultimate Edition(至尊终极版)。它的设计非常奇怪,别的音箱都是高音、中音、低音依次从上往下分布,但它刚好相反,这样的设计会不会听人声的时候,定位跑到地上去呢?显然地,这是在开玩笑,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Consequence Ultimate Edition是一款非常好的音箱,在播放又响乐的时候可以展现出它的优势。它的低音速度很快,而且下潜力惊人,非常深,挤压力强劲,而且它的动态很大,瞬态反应速度很快,很善于重现又响乐当中的强弱动态对比。与此同时,它能重播出音乐里面的微弱细节,但在重播乐队齐奏的时候,它的声场不仅庞大,而且乐队里面的乐器细节依然是高清晰的。不过,Consequence Ultimate Edition对功放的驱动力有一定的要求,要是你的预算充足,我建议你用500W,甚至更高输出功率的功放来驱动它,而且不用担心它会烧掉,因为Consequence Ultimate Edition的功率承载能力很强。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

《Now The Green Blade Riseth》专辑是瑞典Proprius公司在1993年推出的一张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歌唱性赞美诗音乐专辑,在斯德哥尔摩奥斯特哈子(Osterhaninge) 教堂中录制,由斯德哥尔摩合唱团演绎。由于专辑的名字翻译过来真的不好记,不够通俗,所以根据专辑的封面设计(一片金黄色的麦田),再加上音乐的内容都是歌曲,国内的唱片代理商就给它改了个通俗的名字叫“麦田之歌”,但也有人称之为“黄教堂”。

这张专辑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安详舒适,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音效方面,由于录音地点是一座古老的教堂,收录了丰富的,且教堂特有的残响效果,空间感强烈,特别是用于伴奏的三角铁、吉他的声音空气延伸感简直一流,管风琴的低频温暖、平缓,听起来相当的舒服。而人声合唱部分,这张专辑在发烧圈里面有“数人头”之称。也就是说,只要你的音响解析力够强,层次感够好的话,你可以通过音响来判断合唱团的人数,当然这是一种比较夸张的说法,只不过是说明这张专辑的录音效果好罢了。

大面积振膜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出众的泛音和空气感

听这类型的音乐(也包括“黑教堂”),我更喜欢静电扬声器。例如:Martin Logan Neolith混合式静电扬声器重播这类型的音乐真的是超美的。为什么这样说?那是因为那块静电振膜的面积很大,而且振膜的质量很轻,驱动空气量和反应速度并不是传统的电动式单元所能比拟的。而且静电振膜部分所负责的频响范围很厂,能涵盖人耳敏感频率范围内,且是连贯的,没有任何的分频。此外,静电振膜部分没有箱体,前后发声,可以通过后墙反射来增强空间感。因此,在播放《黄教堂》和《黑教堂》的录音时,泛音很足,空间感很好,而且声音很柔顺,没有半点的攻击性,乐器的声音丰满而自然。

在音色上,Neolith的声音非常得干净和清淡,基本上可以用“白开水”来形容,因此要是追求修饰,追求音色的话,那请不要选择它。但如果追求细节,追求声音信息量,那么你会很喜欢它,它所反映出来的细节很多,透明度很高,可以很好地挖掘出唱片里面的细节。如果唱片的制作过程不够细致,你完全可以通过音箱来听到这些瑕疵。

猜你喜欢
音箱唱片录音
KEF推出新一代LS50 Wireless Ⅱ音箱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Listen and Color
坏唱片
磁无线音箱
一半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