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在山的那一边

2019-03-01 02:33汪俊陈坚
中小学德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紫藤萝二中校园

汪俊 陈坚

李代贵,安徽省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校长,正高级教师,中学历史特级教师,安徽省第二届“教坛新星”。安徽省第一批中小学校长(特级教师)工作室首席主持人,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三批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兼职教授,参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出版社)。马鞍山市党代表,马鞍山市政协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华南师范大学培养基地首批学员。

梦想,是一个人的底色。底色即初心,初心即追求。

曾经向往翻越那座山的耕读少年,一路行思,一路弦歌。读书,教书,不断地读书,不懈地教书,不断地翻越,不懈地跨越。山,依然是那山,心,依然是此心。少年时代的底色和初心,青年时代的不疑处有疑,中年光景的责任与使命,一路走来,从初心到善心,再到恒心。一个天生天养的教育人,受这方水土滋养,在这方水土生长,花开终有时,花落亦有声。

也许,读书人与教育本来就容易结缘。1987年大学毕业以后,李代贵被分配到马鞍山市第四中学教书。历史系出身的他,在传媒并不发达的矿区学校,依然保持着底色——爱读书。三十多年来,无论是学生还是同事,对李代贵“共同观察”的结论都是“爱读书,爱思考”。1987年至1996年,四中的九年,是被他本人描述为“厚积期”的九年,似乎是在确凿地证明,一个人的成长,没有“厚积”,怎能“薄发”!李代贵坚持,尽可能多地博览人生的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他深知,唯有不断“成己”,才能最终“达人”,想要“成己达人”,必须自己先成为“达人”。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命运垂青。1996年,李代贵调任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在马鞍山这座被誉为“江南之花”的江东小城里,从“第四”到“第二”,绝不只是简单的座次提升。二中的十八年,让李代贵的“厚积”迎来了“薄发”,从一名普通历史教师,到教研组长、校刊编辑,再到从政,直至通过竞聘担任二中副校长,四年后转任自己的母校——马鞍山市外国语学校校长。这条轨迹,熟悉却陌生。

李代贵崇敬胡适,爱读陶行知,时常感慨:吾辈努力,却不及前人真知灼见;吾辈学问,幸能“学中做”和“做中学”;知行合一,孰难孰易,唯有时间能给予些许答案。

三十余年的行走、思考,李代贵一直在翻山越岭的路上。教育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答案始终在寻找中。

也许至今没有答案。但是三十余年的行走,风尘仆仆,披星戴月,眼过之处,皆是故事,忆过之时,皆在现场。

“校园里的紫藤萝”

李代贵认为,学校,是人类文明史上“永不消逝的电波”。虽然身边的一些学校,或已隐于无形,湮没在社会前进的滚滚红尘之中;或纵横捭阖,整合资源重新傲然于城市的一方水土。

但学校这个组织永远都不会消失。你无论怎么批判,它就在那里。

为什么在那里?原因很多。李代贵认为,学校负有传承的使命,这是学校存在的第一价值。如同生命本身的生生不息,学校这个系统独特的价值就在于其内在的不断自我肯定与否定,自我传承与革新。或如植物般生长,或如流水般滴淌,源于历史,基于现实,为了传承,实现发展。纵使筚路蓝缕,依然弦歌不辍,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构建起一种浸润的学校文化。

那么,这样一个承担传承使命的文化浸润场所,是如何影响场中人的?李代贵认为,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存续下去,就一定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密码,其标杆就是杰出校友。

所以你能看到,诸多名校的自我介绍,都以校友而自豪——是学校这块土壤培养出了“他”。学习模仿不是目的,超越才是目的。内生的学校文化意味着对标杆的超越。于是,一代又一代新的学校人,书写、改写、续写着新的传奇。所以,在学校师生的代际传承中寻找标杆,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传承过往以激励将来。就如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所言:如果不面向未来,研究历史毫无意义。教育,必须是面向未来的。

除了杰出校友,还有许多让人念念不忘的文化符号也承载了学校存续的密码。

在二中工作的后半段,学校易址新建,李代贵和他的同事们就想着要把代表二中精神的“雏鹰”找回来,把校友请回来,把教育基金会成立起来,把凝聚学校文化象征的标志立起来。

而主政外国语学校后,李代贵和他的同事们,把《腾飞报》保留了下来,把“腾飞雕塑”保留了下来,找回了《校园里的紫藤萝》这首校园歌曲和歌中的紫藤萝架。

这是一首十几年前由語文教师夏兆兴作词,音乐教师蔡彬彬谱曲,为学校三十年校庆而创作的校园民谣。曾经广为传唱,但彼时已经消失在马外人视野里许久。刚回母校工作的李代贵遇到了年轻的音乐教师韩晶,现场聆听了韩晶老师的哼唱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校园里的紫藤萝》和“校园里的紫藤萝”一并回归。学校专门请学生进录音棚,录制MV、MTV,还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一遍又一遍地播放、演绎,让她深入人心。在不久前结束的民航类空乘联盟校论坛上,《校园里的紫藤萝》被外语课程实验班的孩子们用英文翻唱,震撼了现场嘉宾。李代贵深有感触地说:“校园里的紫藤萝不仅仅是歌声,还是一种美好的意向,今后任何一任校长,任何一个教育人都不会把它丢掉。”

经过这几年的传唱,《校园里的紫藤萝》早已被师生们公认为外国语学校的校歌,然而李代贵还是坚持给予她“校园民谣”的头衔。因为在他看来,教育是农业,文化在内生中浸润生长,当这首歌成为所有马外人抹不去的共同记忆时,当一想起这首歌的旋律就立刻想到母校时,不用谁来认证,谁来宣布,她早已经深入人心。

歌中的紫藤萝架因校安工程施工而消失了五年,如今也随着这首歌曲的再度传唱重新回到了校园,她静静地坐落在校园的一角,和这所步入不惑之年的学校一起期待着再一次的绽放。

李代贵说,我们保留和恢复这些文化符号,是因为这些是学校人来人往者的共同记忆,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寻找过去就是寻找一种温润,就是寻找一种文化的浸润。

历史系出身的人,多有一個独到的认识:每位校长都是这所学校校史中的过客,其使命就是把自己那一笔描好。而一所学校的文化,则会随着时间的流淌,在历任“过客”的航线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下来,存续下来,它以人为本,由内生而共生。

故事,因不同而精彩

教师是学校的中心,有教师的存在,学校才能够提供文化传承服务。在学校里,校长只是首席,是教师的一员。在李代贵看来,学校教师队伍最理想的状态,是成为学习研究的共同体。

火炬接力计划是李代贵在二中设计的一项制度,它历久弥新,历经四任校长,仍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李代贵认为,火炬接力计划中的名师和新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傅和徒弟,因为师傅和徒弟是农业时代的产物,火炬传承与火炬接力中的名师和新手是平等的,学习是互相的。如果说对待学生是教学相长,则火炬传递人和火炬接力人是教教相长。火炬接力计划有个重要内容,即每年火炬传递人和火炬接力人要记录故事,每年都出一本《我的教育故事集》。

“我们以生命的时光穿行在家校之间,

就当让教育生涯留下生命的意义。

我们以智慧的思想穿行在教育的理想中,

就当不停地追问我们的内心。

我们手中的书本,

是我们与著者或者著作中人物对话的文本。

我们的教育故事,

就当是我们在教坛匆匆行进中向内心不停追问的记录。

在这里,我们倾诉、记录、思考、回忆。

在这里,我们分享幸福、痛苦、彷徨、成功。”

这是李代贵当初为二中教师成长手册——《我的教育故事》写下的充满诗意的序言。他还为每一本成长手册的每一页精心设计了教育格言。他一直认为:教育关乎成长,成长就是故事。十八年过去了,当时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而在外国语学校,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教育故事。青蓝工程,意思不言自明,这在外国语学校已经成为常态,年轻教师一入职,就参加青蓝工程结对。有人支持,有榜样参照,这无疑给年轻的教师以极大的帮助。李代贵认为,这是教育人的一种胸怀,不是简单的师带徒。只不过我先入职几年,跟我学是起点,超过我,青出于蓝才是目标。

四中也好,二中也好,外国语学校也好,学校不同,教师文化也不同。但是教学相长、教教相长,则是共识。

李代贵始终认为:“教育有一种根本的东西就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所学校的管理,讲长官意志是不行的,什么都推行不了。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想法,求同存异,求大同存小异。

因此,李代贵倡导教师平等,师生平等,甚至是教师和家长平等。开会,有争论很正常,有否决很正常,有老教师站起来提意见很正常。因为做教育要接受不同,教育的本质就是让人变得不同,而不是相同。

寻找到不同,然后按照不同的思路去发展。学校的管理是永远在寻找共识中,因为永远有分歧。共识是什么?共识是目标,谁都不能统一任何人的思想,只能尽最大可能统一大家的目标和步伐,在互相搀扶前进的过程中建立起交集。

共生,不是整齐划一,恰恰是因为不同才要因人而异。

只有开放,才能绽放

课程即跑道,是学校存在的核心。无论是剑桥大学还是牛津大学,课程都是他们作为学校所能提供的最关键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国家意志下的国家课程,是当下中国每一所学校的必修课,也是一把刚性的尺子。但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基础,用一把尺子衡量千万学校、千万学生,显然并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因此,国家课程校本化成为提升学校内涵的关键。一校一品,增加学校的丰富性,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如何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多年的行走中,李代贵总结出一个关键词——“开放”。

课程开放、师资开放、理念开放、实施场所开放。唯有突破学校的地理时空,打破学校的围墙,在更加开放的场域与时空中探索基于现实中的学生需要的校本化才是真正的“校本化”。

其实,这一变革很早就悄然发生了。在四中任教的时候,李代贵就尝试求变。

“每过三年教的都不能一样,都要增加一些东西。历史课怎么变呢?四中生源弱,学生不愿意学,不想学。我当时觉得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学生的兴趣。”调查发现,无论什么学业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对历史中的英雄人物感兴趣。以此为出发点,李代贵开始尝试用两个礼拜以上的时间专门讲拿破仑。这种基于学生兴趣与需求的校本化实验效果很明显,学生都感兴趣,学得很投入。之后,每堂课前面的五分钟都是历史故事会,都有一个学生上台讲故事。为了讲好故事,李代贵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借书、借杂志。“每个学生都有一次上台讲故事的机会。这就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学生上了讲台,都特别认真。”

后来到二中教书,李代贵的校本化课堂开始了延伸拓展。90年代末新世纪初,高中生做研究性学习还是一种探索,不免被质疑:中学生哪有做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呢?但是李代贵和他的孩子们的坚持终于结出了硕果。他们发表的文章上了人教社的教参,登上了人教社的网站;全省开现场会,所有学生都参与,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现在,以前的学生来看望李代贵时,都会兴奋地说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酣畅淋漓的感觉。

网络时代到来之后,李代贵与时俱进,把历史的教与学和网络论坛和阅读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尝试一种基于信息学的历史学习新方式。每一届学生都做论坛,每一个寒暑假都布置读书任务、写读书笔记。让李代贵印象深刻的是,每一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周年祭日前后,每一个学生都会参与到不同的小组,共同探究中日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

主政外国语学校后,李代贵主张开发基于老师、适合老师的特色化课程。数学老师盛前新经过多年的研究实践,整理了一整套“游戏中的数学”教学体系。这正是李代贵和他的同事所期待的。随着盛老师的《玩着玩着就迷上了数学》顺利出版并作为校本教材使用,“游戏中的数学”校本课成为孩子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在外国语学校走向特色化的进程中,韩语、英语口语、瑜伽、空乘礼仪等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在校园中开花结果,支持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成长。

“只有充分利用教师、家长、校友、社会各种资源,以开放的眼光和姿态去不断了解学生的需要,去整合教育资源,才能助推学生的发展。”

这是开放的年代,只有开放,才能绽放。

学校存在的第一理由

学校存在的第一理由是什么?是学生。这是李代贵念兹在兹的一句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那一定是能实现学生最优化发展的教育。三十多年一路走来,李代贵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学生最优的发展是自主发展。“人的最高目标是走向自我。由自律、自主走向自由,由自由走向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

李代贵坚定地认为,学校提供的主要产品是成长。成功是附带的,是意外的惊喜。即便在学校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个目标实现了而已,因此成长甚于成功。在这个意义下,学校就是容错的场所,要允许学生犯错。学校只是提供成長的平台,而不是舞台。“不要迷信权力,权力只能使人做到及格,唯有自主,才可以使人做到优秀。”李代贵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老师们。

在二中的时候,李代贵发现一个现象:新生报到,学校会给每个人发一本册子,叫《新生必读》,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校风校纪,各种文件,汇编在一起,每个新生一本。但是,新生开大会之后,桌子上抽屉里都是,学生不带走,不当回事。

问题出在哪?值得研究。

学生不喜欢,是因为不符合学生的需求。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受到冷落也顺理成章。时任二中德育副校长的李代贵和伙伴们开始给《新生必读》“动手术”。于是,学生手绘漫画版《新生手册》应运而生。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自然喜欢——这就是同喻文化的魔力。第一次印了一千本,根本不够,只得加印再加印。

一旦打通了“学生自主”的“任督二脉”,教育行为的变革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如今,学生事务中心、学生校长助理都已经成为二中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话题。

2015年,外国语学校诞生了“520学生节”。只听说过教师节,第一次听说学生节,很多人都不明就里。学生不上课怎么行?不上课还是学校吗?

其实这是有来由的。很多学校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毕业生每年什么时候照相,什么时候搞毕业典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怎么看,怎么办?

毕业典礼是不是课程?照毕业照和上半天课对于毕业生来说哪个更重要?共识在分歧中不断形成,最后,大家商定,每年的5月20日,是照毕业照的时候,是举行毕业典礼的时候,风雨不改。

从毕业典礼日到学生节,从二中到外国语学校,一切都在演进。

每年的5月20日清晨,伴随着悠扬悦耳的《校园里的紫藤萝》乐曲声,一张张充满期待的稚嫩面庞,一声声饱含深情温暖问候,为这样一个寻常日子赋予特别的意义。以生命教育为开端的逃生疏散演练,让孩子们明白,真正的大爱和良善,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并关爱他人的生命;以发动学生主动申报为前提的“校园百奖”,期待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以树立自信,并主动追寻人生价值的多种可能;以感念师恩,镌刻校园最后青春记忆的毕业典礼,在毕业季让师生共同保存这段珍贵的师生缘、同窗情;以分享与绿色环保为主题的二手市场慈善义卖,让学生理解商业活动的进行,并不仅仅是利润的获得,更有扶危济困的点滴爱心;学生社团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燃爆整个校园,展示自我才艺,展现青春风采,这是学校生命力所在。特别要指出的是,整个一天涵盖全校所有师生的活动,谁来设计,谁来落实?李代贵和他的同事们把设计图和指挥棒统统交给了学生。

这可能吗?可行吗?事实多次证明,不仅可能,可行,而且“非常行”。

这是学生需要的,是可以赋予积极意义的,是学生自己喜爱的,当然学生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如今,520学生节已经五岁了,她已经成为学生们共同的期待和美好回忆。

对于教育,李代贵认为:教育人在学校里边应该是虚怀的,包容的,开放的,协作的,共同成长的。学校成就教师,既是目的,也是前提。教师本身也要学习和成长。陶行知说,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很难想象,老师们都不学习,学生怎么学习。

教育是要扬善扬长。要寻找养分,农民到地里不是剔除垃圾的,把田里的蒿草稗子去掉不是目的,这是过程,目的是让庄稼在阳光雨露下美好地成长。所以,无论如何,教育要允许人先进,也允许人落后,允许人先走一步,也允许人退后一点。

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自主,学生到学校收获成长、记忆和体验,从而为未来的人生作准备。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人的一生从儿童出发,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影响他一生,而且决定他一生,决定他一生的价值观。

教育,有内生,有共生,有开放,能自主,学校的工作,就有价值,有意义,就会传承下去,这成为教坛行走三十余年的李代贵的“核心价值观”。

从山的那一边到山的这一边,三十多年来,李代贵以读书人的底色,变革者的姿态,投身于这场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之中。

梦想,曾经在山的那一边;

梦想,依然在山的另一边。

山上山下,依然有前行者的足印。

走过的人,

翻过的山,

永不停歇。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猜你喜欢
紫藤萝二中校园
美丽的紫藤萝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霍邱县教师书画作品选登
紫藤萝瀑布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紫藤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