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玉石,王巧申,张玉洲,李海燕,李娟,闫峻
(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辽宁 沈阳 110034)
我国是全球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种类多,面积广,危害大,防治难。林业有害生物近年来呈现频发重发态势,年均发生面积超过0.12亿hm2,年均造成死树4 000多万株,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超过1 100亿元[1]。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科技含量较高领域,其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科技期刊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是学术交流、学术评价的主渠道[2]。《中国森林病虫》作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行业唯一的专业科技期刊,承载着服务行业、服务基层,引领行业学术发展的重要职责。本文作者总结回顾了《中国森林病虫》发展历程和地位作用,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森林病虫》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并提出今后发展建议。
《中国森林病虫》是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主管、森林和草原病虫害防治总站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唯一的中文核心科技期刊,1982年正式公开发行,至今已走过36年风雨历程。三十多年来,《中国森林病虫》秉承“面向基层,面向生产,为提高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服务”的办刊宗旨,密切关注行业发展新动向,及时传播最新实用技术和典型经验,满足防治生产实践需求,为促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学术交流中担负重要角色。
1.1 创刊时期(1973—1982年) 《中国森林病虫》的前身是1972年江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试验站创办的内部刊物《林业病虫动态》,1973年更名为《林业病虫通讯》,1979年主办单位变更为林业部南方森林植物检疫所;1982年更名为《森林病虫通讯》,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宣传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令,介绍国内外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检疫先进技术、成功经验、研究成果及科技动态,开展学术讨论,普及森保科技知识。创刊号于1982年9月30日出版发行[3]。
1.2 发展时期(1983—2018年) 1985年林业部南方与北方森林植物检疫所合并为林业部森林植物检疫防治所,《森林病虫通讯》的主办单位再次改变;1987年主要文章增加了中文摘要;1988年开始执行责任编辑制度,每篇文章后均标注了责任编辑姓名;1992年入选《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6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中国期刊网”;2000年文章正文前添加了中图分类号;2001年更名为《中国森林病虫》[3];2018年加入“中国知网”网络首发。
随着《中国森林病虫》的逐步发展,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2010年,《中国森林病虫》被评为“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巩固了《中国森林病虫》的学术地位。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8 000种期刊10年的引文分析与综合评价,遴选出500种科技类期刊,《中国森林病虫》成功入围“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统计《中国森林病虫》及其前身《森林病虫通讯》1982—2018年共185期刊发的论文。检索条件: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文献跨库检索。检索时间为2018年9月3日。从文献的关键词、机构、基金、学科栏目等方面作文献计量分析。共检索论文3 689篇,其中《森林病虫通讯》(1982—2001年)共刊发论文1 887篇,《中国森林病虫》(2001年1月—2018年8月)共刊发论文1 802篇;总被引频次21 563次,总下载频次238 006 次;2017年复合影响因子为0.712,综合影响因子为0.541。
2.1 关键词分析 关健词是用于浓缩概括文章主题的一些词汇,在期刊杂志、学位论文等文献中经常出现2篇或多篇论文使用同一关健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关键词共现[4]。关键词共现网络可清楚表现期刊文献关键词间的关联,以及文献所属领域的主要动态和发展方向。关键词节点的远近可反映主题内容之间的亲疏关系。《森林病虫通讯》的核心关键词为“防治”,次要关键词为“生物学特性”。出现频次较高的病虫害关键词依次为“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毛虫”“光肩星天牛”“寄生蜂”“马尾松毛虫”。出现频次较高的植物为杨树和杉木。关键词以“防治”为中心呈发散状,外围节点之间关系较松散(图1)。
图1 《森林病虫通讯》关键词共现网络
《中国森林病虫》排名前2位的关键词与《森林病虫通讯》相同,依然为“防治”和“生物学特性”,可见在36年的发展历程中,刊发文献的重点和研究方向未曾改变。出现频次较高的病虫害关键词为“美国白蛾”“松墨天牛”及“马尾松毛虫”。这3种害虫作为关键词也在《森林病虫通讯》中出现,说明它们仍然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领域的重点研究和防治对象。新增关键词“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天敌”“生物防治”“杀菌剂”等,说明“林业有害生物”已取代“森林病虫害”,内涵进一步扩大,监测预警及无公害防治逐渐得到重视。出现频次较高的植物为杨树,说明杨树作为主要造林和绿化树种,病虫害防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比较突出。各关键词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外围关键词之间相互联结的情况增多(图2)。
图2 《中国森林病虫》关键词共现网络
2.2 机构分析 将刊发稿件数量按机构排名,取数量较多的前50个机构分析。共刊发稿件1 882篇,其中高校752篇、科研院所417篇、行业部门713篇。发文量最多的3所高校为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发文量排名前3的科研院所为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行业部门中发文量最多的3个机构为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安徽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北京市林业保护站。各大农林高校、林业科研院所和行业部门是《中国森林病虫》稿件的主要来源机构(图3)。
注:图中数字分别表示文献篇数和占比图3 《中国森林病虫》发文量前50名机构类别
2.3 基金分析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该论文的重要程度,多为某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和制高点。而拥有基金资助的文献在科技期刊中的占比则能够体现该期刊刊登的论文质量,进而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5]。
2.3.1 基金资助文献占比 1989—2018年,《中国森林病虫》有基金支持的文献与当年文献量的比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10年,连续10年基金资助文献数量逐年增长,说明自更名至2010年为我刊迅猛发展的时期。2003年和2010年,基金资助文献数量较上一年均有较大提升,一方面说明国家在这2个年度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森林病虫》的刊文质量和知名度的2次跃升。2010—2018年,资助文献占比稳定在60%以上(图4)。
图4 《中国森林病虫》基金资助文献比率(1989—2018年)
2.3.2 基金资助项目 1982—2018年在《中国森林病虫》发表文献数量最多的20个基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9个、省级项目11个。排在前3名的基金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3个基金项目资助发表的论文共计187篇,占20个基金项目的57.5%;3个国家级项目产出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前沿科技的发展,其论文在期刊中的占比也体现了《中国森林病虫》的学术地位(图5)。
注:图中数字分别表示文献篇数和占比图5 《中国森林病虫》基金资助文献数量排名前20基金项目(1982—2018年)
2.4 栏目分析 《森林病虫通讯》和《中国森林病虫》主要栏目有研究报告、调查研究、综述、实用技术、工作论坛、基础知识、国外资料选译。其中研究报告比例最高,占7个栏目文章总和的58%;其次为实用技术,占15%。基础知识和国外资料选译2个栏目在期刊更名之后取消,故占比较少(图6);2018年第5期增加了“专家论坛”栏目。
图6 《中国森林病虫》各栏目稿件比例(1982—2018)
2.5 被引频次分析 将《中国森林病虫》2001—2017年发表的论文按被引频次逐年排名,每年选取被引频次排名前5和后5位的10篇论文进行分析。共选取170篇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5位、后5位各85篇,按照文献类型分类。排名前5的论文中,研究报告占比最高,为43%,综述和工作论坛分列第2、3位,占24%和15%。排名前5的文章中,没有动态与简讯类(图7)。
图7 《中国森林病虫》被引频次前5名文章文献类型比例(2001—2017年)
被引频次排名后5位的文章中,研究报告占比最高,占60%;其次为实用技术,占19%;动态与简讯为第3位,占12%。排名后5位的文章中,综述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图8)。
图8 《中国森林病虫》被引频次后5名文章文献类型比例(2001—2017年)
从被引频次文献类型来看,《中国森林病虫》综述类文章的总体被引量排名靠前,质量较好;研究报告类文章在被引频次前5位及后5位的文献类型比例中均排名第一。一方面说明研究报告类文章的数量最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森林病虫》最主要文献类型的质量参差不齐,文章质量有待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中心,研发投入增长走在世界前列。然而,科技学术期刊是我国当前科技界的一块短板,与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总体发展规模和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科技竞争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推动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大做强中国科技期刊,关乎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发展[6]。
3.1 科技期刊对科研成果具有首发作用 科技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同时又成为引领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7]。在过去的100多年,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8]。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大幅增加,中国的学术论文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力都取得了快速增长,给科技期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2 科技期刊是开展学术评价的首要载体 科技期刊是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是学术交流、学术评价的主渠道[2]。科技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创新价值,是对科研成果的一种客观检验,是科技工作者获得同行认可、学术认定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
3.3 科技期刊在学术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 科技期刊通过对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促进知识流动,推动知识创新和应用[9]。一切科学发现和技术上的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前人知识积累和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6]。科技期刊的传播功能是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科技期刊是创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重要园地 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高等院校[10]。学校的教材,尤其是专业教材和研究生专题教材、讲座,其中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发现、新技术,大多直接来自科技期刊[11]。即使在各种媒介十分发达的今天,科技期刊由于具有权威性、可靠性、可信性等优点,其发现优秀人才的特殊作用,仍然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12]。
党和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现状和主要问题[13],相继出台了加快科技期刊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1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后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在支持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创办有国际竞争力的英文学术期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此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的号召。科技期刊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国森林病虫》将适应科技事业及林业和草原事业突飞猛进发展的大趋势,树立“服务行业,依靠行业,打造精品”的办刊理念,拓宽办刊视野,完善办刊运行机制,发挥期刊的学术引导功能,不断提高办刊质量,扩大发行覆盖面,努力把《中国森林病虫》办成享誉国内外的“精品期刊”。
1)努力拓宽稿源。适应国家生态建设,以及林业和草原建设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增加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栏目和文献,拓宽发稿范围;鼓励和刊发诸如昆虫分类等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成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产品,更好地发挥期刊为行业服务的功能;坚持“内容为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办刊原则,采取主题约稿、举办学术论坛、技术交流研讨会、有奖征集等形式,广泛征集优质稿件,千方百计提高来稿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期刊整体质量和影响力。
2)强化管理培训。严格执行期刊“三审三校”制度,健全完善编委会等工作制度,对编委实行动态调整,提高专家型编委比例;在全行业建立特约编辑队伍,协助当地编委和编辑部做好期刊刊发利用工作,搭建编辑部与基层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加强编辑队伍培训,不断提高编辑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正确的办刊方向。
3)扩大期刊覆盖面。基层对《中国森林病虫》的信任度和依赖度较高,扩大发行的潜力和空间较大。从2019年开始,期刊将正式改版,内文由黑白印刷改为彩色铜版纸印刷,适当增加载文量;采取自办发行与邮局订阅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发行范围和发行数量;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和采纳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提高期刊发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充分发挥期刊作用。适应新媒体融合发展新形势,学习借鉴同类科技期刊办刊和运用新媒体传播的成功经验,全方位、立体式做好《中国森林病虫》传播利用,更好地为基层、为行业、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