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虾“黄海5号”

2019-03-01 06:25
中国水产 2019年1期
关键词:亲虾幼体换水

水产养殖新品种

农业农村部第28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福瑞鲤2号等多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又称中国明对虾、东方对虾,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明对虾属,是一种冷水性虾类,为我国近海地方性特有种。其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区,在浙江沿海、长江口以及珠江口也有少量分布,朝鲜半岛西海岸和南海岸也有批量生产。养殖区集中在我国北方的黄渤海沿岸,主要包括山东、河北、辽宁、天津及江苏近海,适宜养殖面积占全国对虾养殖面积的60%以上。中国对虾生长的适温范围是18℃~30℃,最适温度为25℃。

中国对虾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土著水产养殖种类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工作人员就开始对中国对虾的繁殖和发育进行研究,并大规模开展以生产实用为目的的育苗和养殖技术工作。在70年代末突破了人工育苗技术,解决了人工养殖对虾的苗种问题,到80年代养殖面积不断扩大,1988年~1993年对虾养殖产量连年居世界首位,养殖年产量最高达到20余万吨,占同时期世界对虾养殖总产量的1/3,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然而1993年暴发了以WSSV(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白斑综合征病毒)为主要病原的对虾流行病,使对虾养殖业遭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4年全国养殖对虾产量跌至6万吨左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上百亿元人民币。病害与种质退化等问题限制着我国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对虾对WSSV的抗性及生长速度,仍是水产遗传育种学家们面临的巨大挑战。鉴于中国对虾在我国海水养殖业中的关键地位,培育出中国对虾优良品种,不断综合提升中国对虾的抗病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等品质,生产出具备大规格、高健康等特性的中国对虾,依然是水产遗传育种工作者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我国对虾养殖业再次走向辉煌的重要途径。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自2009年开始,以中国对虾“黄海2号”育种核心群体为基础,同时收集山东海阳附近海域、日照附近海域和朝鲜半岛西海岸的中国对虾野生群体,经WSSV抗性、生长速度、养殖存活率等性状测试和配合力测试,挑选性状表现优良、体表无伤痕、无畸形,经PCR抽检WSSV等呈阴性的高健康亲本组建育种基础群体。

2.选育方法和技术路线

3.培育过程

自2009年开始,利用人工定向交尾技术,每年度大规模、标准化构建全(半)同胞家系。以WSSV抗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等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利用VIE荧光染料标记家系个体,在混养条件下,开展WSSV感染、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性状测试试验,记录家系个体的抗WSSV存活时间、收获体重和养殖存活率等信息。性状测试结束后,建立遗传评估模型,利用BLUP方法评估家系和个体的性能差异,制定多性状选择指数选留优秀的家系和个体,参考亲缘关系制定配种方案,生产下一世代家系。连续选择5个世代后,中试实验种苗选取了综合选择指数排名前8位的家系,用于生产商业种虾和苗种繁育。

至2016年12月份,已经连续完成了8个世代选育,每年度构建家系数量在65个~132个(达到仔虾阶段为准),累计构建家系数量为867个。每个家系达到标记和混养测试规格前(1.5g/尾~2g/尾),经过3次数量标准化(5000尾/无节幼体、1000尾/仔虾P5、200尾/仔虾P30),以保持各家系养殖环境一致。达到VIE标记规格,每个家系随机选择30尾~50尾个体,对WSSV抗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进行测试。在选择指数公式中,2009年三个性状的权重赋值分别为30%、60%和10%;从2010年开始,三个性状的权重赋值调整为50%、30%和20%。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品种特性

适合在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及辽宁等对虾海水养殖区养殖。优点:(1)同等条件下,“黄海5号”生长速度快,可养殖出大规格、高健康商品虾;(2)具有明显的抗病性,表现为不发病、染病后死亡慢等特点;(3)驯化特征明显,“黄海5号”游动慢、不易受惊、养殖存活率高。缺点:不适合高密度养殖。

相同养殖条件下生产性对比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黄海5号”选育苗种比野生群体抗WSSV存活时间提高30.10%,收获体重提高32.05%,养殖存活率提高13.51%。2017年9月16日现场审查,随机测量养殖5个月的中国对虾“黄海5号”选育组和对照组各50尾,选育组平均体重37.4g,对照组平均体重24.1g,提高55.2%。

2.中试情况

为了充分证明选育的中国对虾“黄海5号”的良种化优势,项目组适时进行了规模化生产“黄海5号”良种中试养殖。在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在河北和辽宁开展了中国对虾“黄海5号”生产性中试养殖试验,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从中国对虾“黄海5号”虾苗开始至商品虾规格。经5个月养殖,河北唐山市2015年平均亩产75.2kg,平均规格达45.9g/尾,存活率达到65.5%;2016年平均亩产82kg,平均规格达42.6g/尾,存活率达到61.6%。辽宁省丹东市2015年平均亩产96kg,平均规格达31.2g/尾,存活率达到70.3%;2016年平均亩产72kg,平均规格达47.8g/尾,存活率达到65.3%。从生产性中试结果来看,中国对虾“黄海5号”具有可早放苗、生长速度快、平均规格大、增产效果明显等特点。与一般生产养殖苗种对比,中国对虾“黄海5号”增产23.0%~25.3%,存活率提高13.0%~16.1%,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虾选择

雌雄亲虾分开养殖。按照性腺发育情况,将雌虾分为好、中、差三种,分别饲养,其中,对性腺发育差的雌虾采用摘除眼柄的方法促熟。人工精荚移植3天~4天后,挑选性腺发育好的雌虾放入室内的圆桶(200L)中,水量为140L,每个桶中加入0.3gEDTA,充气,水温为15℃,投喂沙蚕,投喂量为对虾体重的10%。亲虾产卵后将亲虾捞出,每隔2h搅卵一次。2天后,卵孵化成无节幼体。

2.亲虾的越冬和催熟

(1)水温控制

中国对虾天然越冬场的水温一般控制在8℃~9℃。越冬期间水温不宜过高,也不要变化过大。人工控制水温在2月上旬升至12℃,中旬升至14℃,3月上旬达到14℃~16℃。这样的水温上升幅度使亲虾在2月底或3月上、中旬性腺发育成熟。应注意一次升温幅度不能太大,每天升温范围以不超过1℃为限。

(2)投饵

在2月~3月份这一阶段,以活沙蚕、鲜贝肉为主要饵料。投饵量应随水温变化而增减。低温时少喂,翌年春随着水温逐步升高而增加投喂量。日常投饵量控制在越冬亲虾总体重的5%~8%,催熟期日投饵量一般在8%~10%,最高可达15%。一天饵料量可分2次~3次投喂,根据亲虾夜间摄食多的习性,早晨、下午和晚上可按2∶2∶3的比例投饲。

(3)水质控制

在培育亲虾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按时充气和定期换水。换水前先测量水温,将要注入的海水先进行预热,待两者水温接近时再注入水池。亲虾催熟期间应保持水质良好,每日彻底换水一次,并彻底清除池底残饵、粪便及病、死虾。为了保持充足的溶解氧,应昼夜连续充气,但充气量不要太大,避免惊扰亲虾。

(4)眼柄的摘除

摘除眼柄催熟卵巢的方法已在世界各地采用,采用这种方法,能在11.5℃~14℃的低温条件下使中国对虾卵巢成熟并产卵。现广泛应用烫灼法摘除单眼柄(左眼或右眼),即用火焰将中号医用镊子烧热,夹烫亲虾一侧眼柄中部,待眼柄变色即可。

(二)人工繁殖

1.亲虾促熟

水温由越冬温度8℃~9℃按照1℃/3d的速率升至14℃,光照强度500lx~1000lx,盐度25~35。饵料以沙蚕为宜,日投饵率8%~10%,日换水30%~50%。

2.产卵

白天挑选性腺成熟的雌虾移入产卵池,微充气。产卵后,及时捞回雌虾放回原培育池。

3.受精卵孵化

(1)将孵化池清洗消毒后,注入砂滤消毒海水100cm,温度为18℃~20℃,充气,并加入4mg/L~10mg/LEDTA。

(2)受精卵脱毒:在聚维酮碘海水(有效碘终浓度为50mg/L)中浸泡30s,进行WSSV灭活,切断病毒纵向传播。期间不断晃动或略微充气,然后再用消毒海水冲洗1分钟,将卵集中。

(3)布池:将脱毒后的受精卵放入受精卵孵化池中进行孵化,布卵密度为3×105粒/m3~5×105粒/m3。连续微充气并每4h人工搅动一次。

(三)苗种培育

1.苗种脱毒

将无节幼体在聚维酮碘海水(有效碘终浓度为3mg/L)溶液中浸泡10s,严格控制病毒带入苗种培育系统。

2.幼体培育密度

无节幼体宜控制在1.5×105尾/m3~3.5×105尾/m3。

3.温度

无节幼体期(N)18℃~20℃;溞状幼体期(Z)20℃~22℃;糠虾幼体期(M)22℃~24℃;仔虾幼体期(P)24℃~25℃。育苗池水升温力求平稳,温差要小于1.0℃。

4.饵料投喂

(1)无节幼体期

无节幼体Ⅵ期接种单胞藻5×104个/mL~8×104个/mL(牟氏角毛藻),每日施肥至糠虾II期,水质保持在硝酸钠2g/m3,磷酸二氢钾0.2g/m3,施肥次数和数量要根据水色调整。

(2)溞状幼体期

溞状幼体I期~II期以单胞藻为主,水中单胞藻浓度为1.5×105个/mL~2×105个/mL,并以蛋黄和鲜酵母为辅;溞状幼体II期加投轮虫,每天每尾幼体投喂轮虫5个~10个;溞状幼体III期每天每尾幼体轮虫10个~20个,投喂卤虫幼体3个~5个。生物饵料不足时,可投喂适量配合饲料。

饵料经筛绢网滤洗,溞状幼体I期~II期150目~200目;溞状幼体III期120目~150目。

(3)糠虾幼体期

糠虾幼体I期~II期单细胞藻浓度维持在3×104个/mL~5×104个/mL;糠虾幼体III期维持在1×104个/mL~3×104个/mL。糠虾幼体I期~II期以轮虫、卤虫为主,每尾幼体投喂轮虫10个/d~15个/d,卤虫5个/d~15个/d。鲜酵母和虾片为辅,搓饵网目为100目~120目;糠虾幼体III期以卤虫为主,每尾幼体投喂卤虫15个/d~30个/d,鲜酵母和虾片为辅,饵料袋网目为60目~80目。

(4)仔虾期

仔虾第1d~2d,每尾仔虾投喂卤虫幼体70个/d~100个/d,虾片为辅。卤虫幼体供应不足时,可投喂绞碎、洗净的小贝肉或微粒配合饵料,全喂蛤肉的投喂量为10g/万尾/d~15g/万尾/d,要少投勤喂,尽可能减少残饵。

5.日常管理

各期幼体充气和换水管理不同,无节幼体期微充气,不换水,日添新水10cm,水位加至120cm;溞状幼体期微充气,I期~II期不换水,III期开始换水10%/d~20%/d;糠虾幼体期充气微沸腾状,换水20%/d~30%/d;仔虾期充气沸腾状,换水30%/d~50%/d。充气应均匀,无死角。加热管处应设气石或气排,在特殊情况下,停气不能超过20分钟。

6.病害防治

中国对虾“黄海5号”幼体培育期全程无病毒污染。观察各期幼体摄食、活动和生长情况,投喂优质饵料,饵料卫生标准符合NY5072的规定。育苗期间所有用水及器具应严格消毒,药物的使用应符合NY5071的规定。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1.基本原则

中国对虾“黄海5号”良种的养殖技术主要以防病为主,同时兼顾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清池

池塘经过清污整池后,使用生石灰75kg/亩~l00kg/亩,均匀撒布于池底及堤坝。进水20cm~30cm,2d后排干,再进水20cm~30cm冲洗,2d后再排干。

3.纳水

3月中旬起开始对养殖池陆续进水,水位80cm~100cm左右,进水网为80目。水质应符合NY5052的规定。

4.苗种放养

每年4月中旬后,当池水温度稳定在14℃以上,经检测虾池的饵料生物量达到100g/m2以上时即可放苗,每亩放苗不超过3000尾。

5.水质的调节

可通过调整食物链各组成部分、添加微生物制剂和环保类的化合物,如漂白粉、生石灰等调整池塘的溶氧、pH、微生物等。养殖过程中控制换水,主要以添加新水为主并调节盐度。对虾养殖水质指标控制标准详见表1。

表1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低温越冬养殖中试情况

6.饵料投喂

在培养好基础饵料的养殖池放苗5d~10d后,开始投喂。养殖全程可投喂配合饲料,前期投喂量为体重的8%~10%,中期投喂量为体重的6%~8%,后期投喂量为体重的4%~6%。有条件的,养殖前期以卤虫成体为主,养殖中后期以鲜活蓝蛤为主:前期投喂量为体重的8%~10%,中期投喂量为体重的10%~15%,后期投喂量为体重的6%~8%。养殖阶段每日投喂3次~4次,每次投喂量为日投喂量的30%、30%、40%(投喂3次);或20%、30%、20%、30%(投喂4次)。严格监测对虾摄食情况,并及时调整。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1.白斑综合征

病原为WSSV。不摄食,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内表面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头胸节尤其明显,有的呈花斑状;甲壳易剥离;体色暗或呈微红色。死亡率高达90%以上。

2.肝胰腺细小病毒病

病原为细小样病毒(HPV)。幼体期死亡率高,养成期体表经常附有大量固着类纤毛虫;有的甲壳变软色暗,因此也有人称软壳虾;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虾体瘦弱。

上述两种病毒病的防治方法: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实施健康养殖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同时进行综合预防:(1)彻底清污消毒,清污后每亩用生石灰120kg~150kg或漂白粉25kg(含有效氯30%)等消毒剂消毒;(2)使用无特定病毒感染的健康虾苗,并控制放养密度;(3)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水源,应用有限水交换系统;(4)使用优质饵料,如发现池虾带病毒但尚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保证溶氧不低5mg/L,在饲料中添加0.1%~0.2%稳定性好的维生素C或可增强对虾免疫的药物;(5)保持虾池环境因素稳定,出现病症时,勿换水,应用有益细菌调整池内藻相,减少对虾惊扰;(6)使用消毒剂或对细菌有抑制作用的中草药饵料,控制水体或虾体内病原菌数量,预防并发疾病;(7)经常用PCR、核酸探针等技术,对对虾进行病毒检测。

3.丝状细菌病

病原为毛霉亮发菌或硫丝菌等。池水肥、有机质含量高,是诱发丝状细菌大量繁殖的重要原因。对虾鳃部的外观多呈黑色或棕褐色,头胸部附肢和游泳足色泽暗淡并似有旧棉絮状附着物。这是黏附于丝状细菌之间的食物残渣、水中污物或单胞藻、原生动物等。镜检可见鳃上或附肢上有成丛的丝状细菌附着。

【防治方法】养成中、后期勿过量投饵,保持池水清新;发现虾鳃和附肢上有大量丝状细菌时用浓度为10mg/L的茶籽饼或1mg/L~2mg/L茶皂素全池泼洒,以促进对虾蜕壳,在蜕壳后适量换水;或用浓度为2.5mg/L~5mg/L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h后换水。

4.固着类纤毛虫病

病原为固着类纤毛虫,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虫、累枝虫和鞘居虫等。鳃区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全身各处呈灰黑色的绒毛状。取鳃丝或从体表取附着物作浸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纤毛虫类附着。虾浮游于水面,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以至停止吃食,不能蜕皮。午夜后至天亮前夕,当池水溶氧低于3mg/L时,常因呼吸困难而死。

在对虾养成中、后期,这些纤毛虫由于池水含有大量有机碎屑,有的虾池因换水困难或因虾体感染了细菌、病毒等原发性病原生物,而促使他们大量繁殖并附着于虾体。

【防治方法】(1)养殖中、后期,合理投饵,降低虾池内有机质含量;(2)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池水溶氧不低于5mg/L;(3)检查诊断虾体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如有,应对症治疗;(4)茶籽饼全池泼洒,浓度为10mg/L~15mg/L,或使用茶皂素浓度为1mg/L~2mg/L,促使对虾蜕皮,蜕皮后换水。

5.红腿病(红肢病、败血病)

病原为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弧菌、气单胞菌属及假单胞菌属中的一些种类。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病虾一般在浅水处或池边缓慢独游,厌食;血淋巴混浊,凝固慢(1分钟以上)或不凝固;镜检血淋巴、血细胞减少,高倍镜下可看到许多运动活泼的短杆状细菌。

【防治方法】(1)夏秋高温季节提高水位,保持良好水质;(2)使用优质饵料,禁止投喂腐败变质饵料;(3)定期(一般10天左右)泼洒消毒剂;(4)发病虾池全池泼洒消毒剂,如使用1mg/L的漂白粉等;(5)对症使用抗革兰氏阴性菌、弧菌的药物饲料,如使用鲜大蒜,按1%添加,药物与饵料均匀混合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天~7天为一个疗程。

6.烂眼病

病原为非01群霍乱弧菌。病虾行动呆滞,常匍匐于池边水草上,时而上浮睡眠旋转、翻滚;眼球肿胀,由黑变褐,逐渐溃烂,直到一侧或双侧眼球烂掉脱落,仅留眼柄;随着病情发展,肌肉变白,血淋巴也可发现细菌,一般在1周内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同红腿病。

7.烂鳃病

病原为弧菌或其他运动性细菌(如气单胞杆菌)。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边梢向基部坏死、溃烂;有的发生皱缩或脱落;镜检溃烂组织有大量细菌,重者血淋巴内也有活动的细菌。

【防治方法】同红腿病。

8.白黑斑病

为营养性疾病。长期使用质量较差的饲料及缺乏维生素的饲料,引发生理失调。发病初期有些病虾头胸甲的触角区、心鳃脊及心区有白斑,但主要症状是腹部每一节甲壳下缘两侧都具有1个白斑,以后可发展为黑斑,也有白黑共存的个体。一般在7月中、下旬开始,患病虾体往往死于较深水中,在排水口挡网上也往往看到死虾。

【防治方法】改善养虾池底质,使用优质饲料,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通常,添加0.3%~0.4%稳定性好的磷酸酯化维生素C。

凡纳滨对虾的病害较多,除了常见的病毒病、细菌性疾病和附着生物污着症等病害(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编,2010水产新品种推广指南: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中国农业出版社)外,近年来,危害较大的主要流行性传染病是早期死亡综合症(EMS)和对虾肝肠微孢子虫(EHP)病,EMS的病原主要是携带新的致病基因的副溶血弧菌和哈氏弧菌,EHP的病原则是一种对虾微孢子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对于EMS和EHP目前还缺乏确切疗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加强对亲本、苗种和饵料的病原检疫进行预防。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106号

联系人:孔杰

电话:0532-85821650

(二)种苗供应单位

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南京路106号

联系人:孔杰

电话:0532-85821650

2.唐山市曹妃甸区会达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地址:河北省滦南县柳赞镇

联系人:刘学会

电话:13932550111

(三)编写人员名单

孔杰、孟宪红、罗坤、栾生、王清印、隋娟、陈宝龙、曹宝祥、卢霞、李旭鹏、王伟继

猜你喜欢
亲虾幼体换水
黄海近岸潮汐锋海域蟹类幼体日间垂直迁移特征❋
水培植物霎换水
温棚保温、亲本规格对克氏原螯虾苗繁育效果的影响
凡纳滨亲虾暂养流程与管理技术
自动换水
蚂蚁岛海域刺参浮游幼体发育过程研究
黄河三角洲刺参苗种繁育技术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小龙虾繁育池越冬的管理
中国对虾亲虾培育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