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军 王祖峰 赵文武
作者单位:1.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2.上海海洋大学
哈尼梯田是世界遗产,旅游价值广为人知,生态价值潜力巨大。梯田堤埂是梯田存在的基础,是整个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文章在分析了哈尼梯田堤埂对塑造梯田旖旎风景和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形成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剖析了哈尼梯田堤埂目前在承受水流冲刷力和地质灾害方面的维护压力,并提出田埂拓宽,研究堤埂改进技术,保护高山森林资源等方面的建议,以加强对堤埂的保护。
哈尼梯田的旅游价值早已广为人知,而其蕴含的生态价值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哈尼梯田对水源的循环利用和稻渔鸭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传统模式,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哈尼族居住地的选址是大山的中部向阳坡地上,这里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适宜居住,将梯田修在大山的下半部,保留了上部的森林,泉水从山体上部流出,经村寨流进梯田,梯田里水稻、鲤鱼和鸭子共同依赖着这些水源,形成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该模式同时满足了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形成了山上森林、山中村寨和下半山梯田三位一体的立体梯田湿地生态系统,完美利用了哀牢山立体地貌和立体气候带,创造出了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平衡的生存空间。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维护梯田堤埂的热情正在下降,堤埂是梯田存在的基础,是整个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因此亟需加强对梯田堤埂的保护。
哈尼梯田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是依山势而修建的梯田堤埂,堤埂是上下梯田的分界线,在堤埂的回转延伸中,大小不一、呈长条环状的水田绕山腰而行,重重叠叠包裹着座座大山。哈尼族村寨与森林、梯田融合在一起,形成自然和谐的整体。堤埂是梯田存在的基础,是整个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哈尼梯田地处哀牢山红河流域,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每逢雨季,巨量的雨水汇合冲刷着整个哀牢山区,加上哀牢山区坡度较陡,极易引发山洪,“红河”的得名正是由于山洪将红河两岸山坡上的红壤带进河流中,使得本来清澈的元江江水也因此变成浑浊的红色,从而哀牢山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堤埂拦截住了雨季的丰沛雨水,有效遏阻了山洪的爆发,降低了因为山林减少而易导致泥石流的危险,减少了水土流失。
和其他地区一样,哀牢山区水资源的重要特点是不平衡,不仅地区之间不平衡,季节之间也不平衡。然而哈尼梯田实现了水资源的储养、再生、高效利用与水质净化四位一体的目标,因此哈尼梯田虽然地处分水岭区段,却有极为丰裕的水资源供给,并能与周边各民族共同分享水资源。山体的上部保留了大量的原始森林以及人工再造林,可以涵养水源,而梯田里则利用堤埂四季保水,使整个哈尼梯田成为一个湿地,更高效地涵养和利用水资源。村寨紧接梯田并位于其上,起承上启下的空间作用,掌握和利用着梯田农业的生命之源——水。雨季,高山森林可以储水;非雨季,泉水形成溪水流经哈尼村寨,哈尼族人民将之引入盘山而下的水沟,作为生活用水的来源,多余的泉水沿着水沟流向梯田,堤埂实现了对泉水的分流和截留,使水资源储存在哈尼梯田中。泉水顺着级级梯田,由上而下,最后汇入谷底的江河湖泊。梯田增加了山坡的表面积,挥发量增大,梯田和湖泊中的水不断蒸发升空,化为云雾,所以哈尼梯田终年可见云雾缭绕,这些云雾到达森林的上空化为阴雨,又贮于高山森林中。如此循环往复,不仅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更实现了水质的净化。
哈尼梯田的堤埂在建构半封闭的梯田湿地循环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干旱季节到来之前将尽可能多的地表水储留,以保证哈尼族人民稻渔鸭综合种养模式得以发挥作用。该系统中,村寨生活形成的有机肥经过池塘熟化处理后通过流水冲肥的方式直接进入哈尼梯田,成为田间藻类、微生物、杂草和水稻的养料;鸭子、鲫鱼、黄鳝和泥鳅等动物以藻类、杂草以及田间昆虫为食,动物的粪便再由微生物分解成为水稻的肥料;稻谷和稻草又提供给人、畜消费,形成新的有机肥;整个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多途径循环的生态网络,水体的一切可能污染物可以在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完全被降解,实现无害化,体现了哈尼族人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对山区农业生态的把握。
哈尼梯田湿地水资源管理也是通过堤埂来实现的,为了减少人们争水矛盾,哈尼族人民在堤埂进水口使用了木刻分水的方式来实现对水资源的管理。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方式,在梯田边的沟渠上设置分水装置,一般为木质,根据田块的大小刻出大小不同的缺口,实现了泉水的量化分配。当上一级梯田水满后,多余的水就自动漫出堤埂,进入到下一级梯田中。木刻分水装置一旦设置便不再变动,哈尼族人民通过这种方式,千百年来减少了无谓的纷争,不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且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相处模式。
哀牢山区崇山峻岭,山高林密、气候诡谲多变,并不适合发展农业,哈尼族等族先祖们被誉为大山的“雕刻家”,他们因势利导,以锄头、犁耙为雕刀,以绵亘几千里的哀牢山为底板,用心“雕琢”,他们依山势筑起一道道堤埂,挖掘一条条沟渠,大大改善了哀牢山红河流域较为恶劣的生态环境。道道堤埂就是成千上万条绝妙的等高线,把哀牢山的山坡变成了立体的田丘,化为了大地上的雕塑。“泡冬水田”期间的梯田堤埂如同条条长蛇,将美丽的镜面分割成五彩斑斓的小块,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深切体会“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神奇景观的同时又会为在这山高谷深的地方开垦、创造出如此奇迹的少数民族先祖们发出由衷的赞叹,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营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哈尼梯田是智慧的,同时也饱含我们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哈尼梯田面积巨大,仅以世界遗产保护核心区元阳县为例,梯田的面积达355731.76公顷,占景观总面积的16.0%。由于地处山区,所以呈斑块化分布。元阳县梯田共有253个斑块,平均面积为140.6公顷,斑块间的距离很近,却分属不同的山头,增加了哈尼梯田的观赏性,只要具有合适的视点,这些巨大的梯田湿地斑块都是非常独特的景观。然而斑块面积较大且空间分布广泛的特点却不利于在现代社会对他们的保护,由于梯田是垂直分布的,中间某一区段出现问题就极易造成整个梯田的损毁。
哀牢山系高山深谷、山川间布为主的地形特点是因特殊的地质条件而形成的。首先哀牢山系地处云贵高原。云贵高原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亚欧板块边缘抬升形成的,哀牢山系正处于云贵高原的前端,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和挤压作用更为强烈,地质属断裂构造,具有岩土体结构脆弱、风化严重等特点;其次哀牢山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红河与南盘江及其支流水流湍急,石灰岩很容易受流水的冲刷和侵蚀,经过多年流水侵蚀,低处就逐渐地被冲成了峡谷,因而也就出现了那么多的沟谷地带。哈尼梯田湿地分布区元阳、金平、绿春、红河、河口5县都存在不同程度地质灾害的威胁和危害。其中,元阳老县城1986年7月因遭受巨型滑坡的危害,迫于治理难,进行了异地搬迁。正是由于地质活动活跃和流水侵蚀的双重作用,使得哈尼梯田湿地显得格外脆弱,一旦在地质灾害发生的同时遭遇强降水和连续性降水冲垮堤埂,很容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对哈尼梯田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云贵高原号称“地无三尺平”,所以尽管哈尼梯田建在上体的下半部分,但多数垂直落差很大。同时梯田斑块越大,级数就越多,垂直落差就越大。元阳梯田核心分布区,梯田连片分布,规模巨大的有坝达、麻栗寨、多依树、猛品等梯田片区,其中梯田面积最大的斑块如坝达、麻栗寨、多依树等片区梯田级数可达5000余级,其中猛品梯田片区面积为502.1公顷,拥有近2000米的海拔落差。这是境内最著名的梯田观赏路线,景色越壮观,这些梯田堤埂承受的冲击力也越大。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保护区由于森林保护情况良好,森林可以很好的涵养水源,在雨季减缓了水流对堤埂的冲刷。然而在核心保护区以外,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发展的需要,道路修建正在加速,不可避免地破坏了部分山林乃至山体。更为严重的是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导致大量森林砍伐和矿山开采,导致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当雨季来临,水流将更为湍急,对哈尼梯田的堤埂的冲刷力更强,长此以往,将会威胁哈尼梯田的存在。
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梯田提供的自给自足的生活,同时随着哈尼山寨人口的增多,囿于地理环境,不可能开垦出更多的梯田来耕种,哈尼村寨中的年轻人纷纷出外务工,而把梯田托管给亲友,在遗产非核心区,这种情况更为普遍。然而梯田是需要维护管理的,包括修堤埂和保水。部分地区因为劳力不足,水稻耕作困难,已经改为旱田。梯田的保水对堤埂的意义重大,干旱之后再向梯田注水会造成永久性的坍塌。所以一旦不再保水,造成的后果基本是不可逆的,所以梯田保水不仅创造了壮观景色,更是梯田维护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梯田的堤埂需要每年整修加固,目前哈尼梯田的堤埂比较窄,且得不到及时维护,已开始出现漏水等问题,此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造成田埂坍塌。
保护哈尼梯田的关键在于保护好哈尼梯田的堤埂,从哈尼梯田遭损毁的历史教训来看,往往是梯田堤埂出现问题,然后演变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保护好哈尼梯田的堤埂就是保护哈尼梯田。除了建议哈尼梯田田埂加宽外,希望可通过以下措施保护梯田堤埂。
哈尼族先民在开挖梯田时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对堤埂进行加固,这种方式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哈尼族新开梯田一般是将数年前已将荒坡辟为台地,在台地上播种数季旱地作物,待其土熟,再垒埂放水把它变成梯田。田埂是用开挖时挖下的大土饼层层垒起,每放一层,用脚踩牢夯实。但高山陡峭,田埂较高,有的高达5米~6米,如果只是单纯的土垒,是不牢固的,湍急的水流一冲,堤埂便会被冲开。传统加固技术是在田埂上每隔一段距离用原木打桩,再用做好的竹片横向缠绕,将这些原木和竹片编为一个整体,然后再盖上湿泥,放水浸泡。木桩和竹片要求是新鲜砍制,哈尼梯田的四季保水使它们常年泡在水里,可保多年不腐。上千年的历史证明这种传统加固技术是有效的,也是值得传承的,但在现在的客观条件下要想继续使用,还是要加以改造,如改变工艺等。
哈尼梯田多分布在下半山,高山部分有茂密的森林,森林资源对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以及堤埂的保护意义重大。
森林是哈尼族人天然的“水库”,森林里土壤的涵水能力好,常有泉水从森林里流出,哈尼族村寨人畜用水主要是使用森林净化后流经山寨的地表径流,最后流向梯田和河谷。由于哈尼梯田地区常年多雾,梯田和河谷蒸发的水很快就会回到森林,森林对整个哈尼梯田水资源的净化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位于上半山区,紧邻村寨,便于村民对树木进行保护和管理。哈尼族房屋因以土木结构为主,房顶再铺以厚厚的稻草,冬暖夏凉通风干燥。森林可以为村民提供木材和薪炭,且便于居民取材。
森林在防洪减灾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山森林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不易发生泥石流等灾害。同时雨季时可以减缓水流对梯田堤埂的冲刷力,地表径流因为森林的保水能力而减弱,再经过村寨,经人为调控流速减缓,因此对梯田的冲击力较小,破坏性也较弱。此外,森林还可以提供梯田堤埂建造和加固所需要的木材。
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吸引游客,无数旅游者都被其境内那些规模巨大“变化无穷的活态田山景观”所折服,世界遗产的核心区元阳旅游业的发展拥有无穷的潜力。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后,其保护力度必须加大。随着哈尼村寨年轻人的减少,村寨里只剩下老年人和妇孺,托付给亲友照料的梯田其实得不到很好的管理,哈尼梯田年久失修甚至渐渐坍塌的现象逐渐增多,因此探索新的土地使用和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政府在探索过程中应该起主导作用,首先积极学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例的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哈尼梯田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其次应将旅游开发和哈尼族农耕文化传承统一,充分考虑到遗产地的经济发展问题,调动农民继续耕作梯田的积极性;旅游市场化运作开发应注意分配结构,拓展农民对外交流、经济创收的新渠道,把农民留住才能保住梯田;此外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世界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不能忘了对梯田的保护,哈尼梯田是世界遗产,也是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根基,如果梯田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旅游业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加大梯田堤埂的保护应列为遗产保护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