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东春 杨子江 刘龙腾 李明爽
作者单位: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3.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中国水产学会
2016年以来,我国现代渔业建设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总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深入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渔业资源管理举措,开创了我国现代渔业发展的“平稳、绿色、高质、增收”新形势。
判断一个国家是不是渔业强国,不能简单地依据水产品产量、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渔船拥有量、水产养殖总面积等指标。像日本、韩国以及美国等,这些国家水产品产量并不很高,却都是公认的渔业强国。对比世界渔业强国的一般特征,考虑我国具体国情和渔情,新时代我国要建成渔业强国,必须是产品供给保障和生态环境提供能力强、经营主体活力强、渔业科技实力强、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渔业国际竞争力强,渔船现代实用、渔港多元集成、鱼塘生态美丽、渔业兴旺发达、渔村繁荣稳定、渔民富裕幸福。也就是,优质水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优美水域生态环境提供能力强;水产养殖业、捕捞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比例协调,与湿地生态系统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渔业产业体系强;发展壮大水产大户、家庭渔场、渔民合作社、渔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渔业规模经营占比达到70%以上,渔业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强;渔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显著提升,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大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实现现代渔业核心和关键技术跨越,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渔业科技实力强;建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型的绿色渔业,渔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渔业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显著提升,拥有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渔业品牌,参与国际渔业事务的话语权显著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强。
新时代,我国渔业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不断优化政策供给,持续确保渔业安全发展,不断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权制度体系,构建适应国情农情渔情变化的新型渔业经营体系,构建适应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转变的渔业金融保险制度体系,完善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和全球渔业竞争新态势的开放型渔业经济体制机制,建立渔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确保渔业资源安全。继续推进海洋渔船“双控”制度、伏季休渔制度、重要流域水域禁渔期制度,持续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建立和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限额捕捞管理,从渔船投入和渔获产出双向发力。推进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加强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测和科学研究,推进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珍稀特有物种保护,建立水生生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确保渔业水域环境安全。持之以恒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抓好长江大保护。划定大江大河重要渔业水域生态红线,加强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建立健全渔业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发挥渔业生态服务功能,科学有序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开展增殖渔业发展监测,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确保水生生物安全。加强水生生物安全监管,加快水生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立重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监督执法,支持渔用疫苗研发推广,完善渔业官方兽医制度。
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研发和推广水产配合饲料,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施品牌强渔。
确保渔业生产安全。建设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推进“平安渔业”创建活动和检查力度,加强渔港安全和船员教育培训,推进渔业生产设施设备信息化建设,健全渔业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
确保周边渔业合作安全。以“零容忍”态度打击IUU等违法违规渔业生产活动,切实加强涉外渔船管控,完善远洋渔业“黑名单”制度,积极加强渔业双边合作,加快推进渔业“走出去”,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
发展绿色养殖,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科学编制并严格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加快养殖结构调整进程,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积极推广大水面生态增养殖、循环水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以及稻田综合种养,大力发展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碳汇渔业、净水渔业、保水渔业。
加强总量控制,促进捕捞业转型升级。实施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和限额捕捞管理,严格渔船分类分级分区管控,持续推进海洋渔船“双控”制度、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力度,进一步优化海洋捕捞空间布局和作业结构,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积极发展极地渔业。
加快产业融合,促进休闲渔业转型升级。提升休闲垂钓、渔家乐、渔事体验等常规休闲渔业发展品质,深入推进渔业与文化、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创新休闲渔业发展新业态和新动能,加强休闲渔业发展监测,加强渔文化挖掘与保护,完善休闲渔船管理规定。
延伸产业链,促进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推进浅加工、精深加工多元化发展,建设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和鲜活水产品运输体系,不断培育壮大水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
健全产业规范,促进增殖渔业转型升级。完善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加强放流效果监测评估,开展珍稀特有物种放流,大力发展净水渔业,推进增殖渔业发展监测,建立健全海洋牧场建设和管护制度,推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渔业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以养殖技术和产业优势为依托,推动水产养殖走出去,拓展渔业合作新空间,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促进远洋渔业“二次创业”;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形象,彰显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渔业科技整体实力。推进渔业优势科研资源整合,不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现代渔业深度融合,在渔业装备、现代种业、疫病防控、质量安全、加工流通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不断提高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实施渔港渔村振兴战略,提高渔区整体实力。落实《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完善渔港配套设施和基本服务功能,推动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水产品市场交易、休闲渔业等产业发展,加强渔业捕捞文化保护,促进渔村繁荣发展。
推进产业扶贫,提升渔业带动区域发展能力。不断探索山泉流水养鱼、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渔农综合种养等符合贫困地区特征的渔业发展模式,加大渔业科技扶贫和智力扶贫力度,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渔民增收致富。
优化养殖证和捕捞许可制度,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权法律制度,进一步明确渔业权的物权属性,完善水产养殖、渔船管理和捕捞许可制度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渔业准入制度,划分生计渔业和商业渔业,科学认定生计渔民,规定生计渔民准入生计渔业,符合渔业技术技能认证和工商注册要求的法人和自然人准入商业渔业;推进渔业权物权化政策创新,稳定和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水域滩涂征占用补偿制度,推进和规范养殖证制度和捕捞许可证制度,建立健全发放登记、公示制度和档案制度,完善渔业生态补偿和休渔期、禁渔期渔民生活补贴制度;推进海域使用的“三权分置”制度创新,及时研究推进海域使用的“三权分置”(海域国家所有权、渔民养殖承包权或捕捞许可权、海域经营权)制度改革,推进渔民承包户的海域承包权确权登记颁证,赋予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更多的海域经营权能。
培育新型渔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水产养殖大户、家庭渔场、渔民合作社、渔业企业等新型渔业经营主体,鼓励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向新型渔业经营主体流转,不断落实和完善渔业微观主体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构建经营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相结合、综合服务和专项服务相协调的新型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渔船、养殖水域等主要渔业生产资料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渔船集中型、养殖水域集中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渔业适度规模经营;保护生计渔民,加快开展生计渔业研究,明确海洋和内陆不同渔区的生计渔业认定标准,从户籍、渔业收入、渔船、土地等角度建立生计渔民认定标准,开展生计渔民认定工作,保护生计渔民合法的捕捞权和养殖权,保护活态渔文化遗产,加强生计渔民技能培训,探索生计渔民动态化管理制度。
强化渔区金融机构服务“三渔”职责,提高渔区金融机构对“三渔”和涉渔小微企业的支持能力,鼓励渔区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新型渔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鼓励发展适合渔村特点和需要的多种微型金融服务组织,依托渔业合作社培育发展渔区渔村合作金融,推动社区性渔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规范民间融资;创新渔民捕捞权和养殖权抵押融资制度,鼓励引导渔区商业担保机构采用渔民捕捞权和养殖权、渔民家庭住房财产权、渔村集体资产股权等多种形式开展渔区担保业务,建立渔民及渔户信用记录,探索建立渔区信用贷款机制;加大渔区渔业保险支持力度,把握新一轮渔业油价补贴制度改革契机,逐步建立渔业政策性保险体系,不断提高“三沙”渔业、远洋渔业、涉外水产养殖的保险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特色优势水产品保险,开展多种形式的渔业互助合作保险,建立财政支持的渔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加强开放型渔业经济战略谋划,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海洋安全、周边安全、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出发开展渔业对外合作,讲好中国渔业故事,积极参与全球渔业治理;提高渔业企业对外渔业投资竞争力,促进远洋渔业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化远洋渔业区域与产业布局,支持企业到境外直接投资、建立远洋渔业基地、参股并购国际水产品加工和贸易企业,鼓励国内水产养殖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建设海外水产养殖基地。
健全渔业管理体制和保护制度,健全渔业水域、滩涂等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实行渔业生态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水域、滩涂、湿地等自然资源以及渔业物种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控机制,继续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制定全国渔业区域布局专项规划和相应区域渔业发展政策,坚决抑制无序无度增长;创新技术体系和服务方式,加大渔业科技创新力度,鼓励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以及养殖品种轮作等农渔复合经营模式,创新渔业技术推广模式;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研究编制渔业可持续发展规划、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规划、渔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规划;开展新一轮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改革研究,重点推进海洋渔船“双控”、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清理取缔的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