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实施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因能够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多种素质的培养而日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开始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对过程性评价问题展开研究。本文构建了一个“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综合知识点评价和归因因素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互动与动态改进。将其应用于《运营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结合课程知识特点,通过合理的评价阶段划分、评价标准设计与及时的反馈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教学;过程性评价;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运营管理
项目基金:河南省教改项目“新工科教育下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2017SJGLX228);?河南省教改重大课题“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本科专业准入、评估、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2017sjglx002);河南大学重点教改项目“基于网络思维建设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的研究与实践”(HDXJJG2016-012);河南大学2015年度重点教改项目“高校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过程性评价是一种目标与过程并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面向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评价的教学方式 [1,2] 。通过实施过程性评价,避免了期末一考定乾坤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开始关注对过程性评价问题的研究。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个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3],将其应用于《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模型描述
“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该模型,首先要形成对课程的初次评价成绩,然后进行归因调查分析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分析,形成阶段性评价数据;学生可根据反馈数据从自身角度进行学习改进,教师则可据此进行教学内容及方法改进。经过一个周期的循环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与评价。
二、模型在《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将该模型应用于《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实施教学的双向过程性评价。具体应用过程如下:
1.过程评价阶段的划分
首先对《运营管理》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结合课程知识体系及主要知识点,将课程划分为“先修知识储备”、“基本概念与课程体系构建”、“运营系统规划设计”、“运营活动计划与控制”、“运营改善”五个评价阶段。
2.各阶段知识评价过程设计与实施
第一个阶段考察学生前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对课程的初步了解情况。先应用试卷测试方式,考察学生对与本课程相关的主要先修课程关键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以及对本课程研究对象的初步了解程度。
第二阶段至第五阶段,是对本课程不同知识板块的介绍。在教学组织上,需要根据学生上一阶段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和归因评价数据,以及本阶段的知识特点及其与其它阶段知识点的关联性,综合运用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方案设计、现场调查、学习交流汇报等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组织知识学习,并根据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比如,将项目管理的知识与选址、设施布置问题结合起来,教师通过运用理论讲授,典型项目管理、选址、布局案例分析,特定对象的选址与布局调查与分析等方法组织教学,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与练习。学生则通过参与案例讨论,分组设计选址调查项目的实施方案,选址与布局的实地调查,以及调查结果的分析交流等方式来参与教学过程,生成所在团队及个人的阶段性过程评价成绩,并记入课程总体成绩体系。
3.各阶段归因评价设计与实施
根据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知识评价成绩,对其阶段性学习结果和教学结果从“能力高低、任务难度、努力程度、运气好坏、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等六个方面”进行归因调查与分析,得到学生对教学和自身学习归因的阶段性评价,并找到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依据上述两类信息,教师一方面可以对学生本阶段知识点查漏补缺;另一方面可以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设计,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将评价数据及时反馈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对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点漏洞等进行自我改进。
4.过程性评价学业成绩结构设计
由于实施过程性评价,课程成绩将由三个部分组成:出勤率(10%)、平时成绩(50%)和期末试卷考试(40%)。其中,出勤率通过不定期点名来考核,以保证基本的教学秩序。平时成绩包含了团队成绩与个人成绩,团队成绩由主题方案设计、实地调查、团队成果汇报与交流等构成(占25%),个人学业成绩由课堂讨论参与度、阶段性小论文等构成(占25%)。期末试卷测试则是以跨阶段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考核的重点。
三、模型在《运营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将“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应用于《运营管理》课程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改进和教师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的提升作用显著。
从学生角度来说:(1)基于过程性评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点进行团队项目活动的前期设计、过程实施以及总结陈述,从而能够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显著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2)为了顺利完成随堂作业,学生会更加集中精力听讲;为了能够做好报告展示,学生会认真的准备材料,从展示的效果来看,学生在课余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对学习过程的深度参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并形成自己的新发现和感悟;(3)团队合作构建学习小组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包括沟通、组织等管理能力的提升;(4)基于阶段性学习结果的归因分析使学生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在实现自我改进、完善的同时,推动教师的教学改进。
从教师角度来看:将“双向过程评价归因模型”应用于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这种结合专业与归因双重评价要素的动态评价体系,有助于及时发现教学内容上的漏洞和教学方法设计上的不足,结合学生需求与课程知识特点,动态调整,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双向过程性评价归因模型” 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综合知识点评价和归因因素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互动与螺旋形改进,从而达成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效果的多重目标。将其应用于《運营管理》课程的实际教学,通过合理的评价阶段划分、评价标准设计与及时的反馈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限于时间及篇幅,加上作者水平有限,论文尚未对模型应用的影响因素,比如不同规模班级、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研究,也未对教师应用过程性评价的激励问题具体展开研究,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 高凌飚.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和功能[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06):102-106.
[2] 张俊超,李梦云.过程性学习评价如何影响大学生学习投入及学习效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5(06):119-124.
[3] 宋雅杰,何欣.基于高校教学的双向系统性过程评价机制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7,44(10):243-244.
[4] 黄邵斌.关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