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敬之
康熙在清朝皇帝中是生育能力最强的:35个儿子,20个女儿。这样的战绩,如果均分给清末的三四位皇帝,或许晚清大变局会是另一番模样。虽然康熙帝后来因儿子太多而弄得气短神伤,但他那夺嫡的九子确实个个超牛。
诸皇子的优秀,是与他们的父亲康熙帝的宫廷教育分不开的。康熙亲自为皇子们选定朝廷重臣和儒学大师当满、蒙、汉文师傅。他对孩子的教育是严厉的,告诫他们不能学做无赖小人,动辄恶语相向,训令儿子须戒色、戒斗、戒奢华,让他们从小熟习骑射武功,长大后修学士农工商。他对儿女的爱,虽非溺恤娇养,又多有疼爱,除请亲近大臣视养皇子外,还亲自抚养皇二子胤礽。
他想给儿子们最好的教育和父爱,但没有逃脱诸子夺嫡的周期律。为了那把金龙椅、那坨玉印把,康熙九子拉帮结党,结成大爷党、太子党、三爷党、四爷党和八爷党,明枪冷箭,抢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甚至丧命禁所,断子绝孙。即便是一奶同胞的亲哥俩,也弄得你死我活,给历史留下一个精彩的典故“九子夺嫡”。
出现这样的悲剧,作为父亲的康熙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来到中国的法国传教士白晋说,康熙曾特别宠爱胤禔,“他是个美男子,才华横溢,并具有其他种种美德”。可惜,其生母只是一个年纪较大的庶妃,不及胤礽生母皇后受宠,故而康熙在立胤礽为皇太子后,给了胤禔一顶看似荣耀的皇长子的帽子。一字之差,政治待遇天壤之别。胤禔表面上遵从父命,内心强烈觊觎储位。他始终错误估计形势,康熙帝于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拘执胤禔时明确宣谕:“朕前命直郡王胤禔善護朕躬,并无欲立胤禔为皇太子之意。胤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
而康熙对胤礽过于骄纵和溺爱,不无荒唐之处:默许索额图所定规格几乎与皇帝等同的皇太子仪仗、冠服(只有尺寸有些许裁剪);规定每年的元旦、冬至、千秋三大节,百官对皇太子都要行二拜六叩的礼节,并避太子名讳;为了维护太子的地位,不惜罢斥重臣明珠;纵容儿子挥霍浪费,如历次外出巡游,太子所用皆较皇帝上乘,更命令当地官员搜刮民脂民膏。东宫内花销亦高于皇帝;太子脾气暴躁,任意鞭挞诸王、众臣,康熙却加以包庇,甚至处置忤逆太子的人;默认私生活不检的太子放肆地广罗美女、豢养面首。
都是皇帝的亲儿子,但“立嫡立长”的旧制,让康熙帝经常厚此薄彼。他对其他诸子,也表现出更多的宠爱,激励着他们对皇位想入非非。
如康熙帝到塞外行围、祭陵,都让胤祉跟从。白晋写给法王路易十四的信中说,康熙亲自给胤祉讲解几何学。胤祉的才华让雍正帝不无感叹:“如诚亲王其才甚属可用,而其心又不得不置而不用,以朕四十年兄弟事事无不洞晰,而用之之难尚然如此。”胤祉表面无心追逐储位,但水下激流涌动,其十六弟庄恪亲王胤禄说:“胤祉乖张不孝,暱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与阿其那、塞思黑、允俄交相党附……怡亲王忠孝性成,胤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
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胤祯被封大将军王,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这样的高规格,加重了大家对康熙用心的猜疑,也为胤祯埋下了祸根。
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中练成专断、猜忌性格的康熙,可以因为哪个皇子与受宠的太子走得近,就封为和硕亲王,而一旦发现阿哥们冒出觊觎皇位的苗头或搞团伙过分,马上展现冷酷的帝王心术,进行无情的打击。胤礽做了近40年储君,最后惨遭二度被废、拘禁幽死的政治命运。即便耿直的胤祥,也没躲过这种非人道更无亲情可言的厄运。
就连受到了大臣们的拥戴,也是不行的。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帝下诏,群臣保奏诸皇子优秀者为储君人选。胤禩才能出众,也被康熙帝委以重任,有八贤王之称。就连最后的胜利者雍正帝也承认“允禩若肯实心办事,部务皆所优为。论其才具、操守,诸大臣无出其右者”(《清史稿·允禩传》)。佟国维和马齐暗箱操作,使胤禩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绝对优势胜出,康熙帝很不高兴。支持者多了,便是最大的忌讳。
康熙帝将自己推出的选举废了,并宣布它的不合法。在严惩一些出头鸟的同时,拿自己曾高度赏识的皇八子开刀,说:当废胤礽时,朕即谕诸皇子有钻营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所不容。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党羽相结,谋害胤礽。
康熙帝将自己的儿子,夺爵下狱,称为国贼,不无刻薄。
无情最是帝王家,一点不假!
(摘自“网易云阅读” 图/陈明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