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何为同性恋

2019-02-28 03:10孙睿
科学24小时 2019年1期
关键词:性兴奋异性恋同性恋者

孙睿

在亲密关系中,友谊和爱情的性别化都是经济社会变化发展的结果。如果我们将亲密关系看做友情,那就可以将其定义为彼此给予对方无限快乐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它看作爱情,那亲密关系便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最令人愉悦向往、体验深刻的情感链接和情感体验。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过狂喜与极乐,也许还有痛苦和恐惧,但不变的是,我们都希望建立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以寻求安全感、爱和归属。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同性之爱。

如何定义同性之爱

1869 年,德国医生Benkert提出了“同性恋”这一术语,用来描述同性之间的爱情:对同性的人具有性爱吸引力并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同时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产生一个公认的一致性看法,学术文献中对同性恋定义的差别仍旧很大。

在定义同性之爱前,我们要先思考:界定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的标准是什么? 它们是根据其主观的心理性兴奋取向,还是根据客观的外显性行为?如果以客观外显的性行为为标准,那么必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凡是有同性性行为的人就是同性恋者,反之凡是有异性性行为的人就是异性恋者。但是,这样的界定显然是不可靠、不科学的。根据其主观心理性兴奋取向来看,性兴奋是个体自身的、排除外界因素的心理,是生理反应对性刺激的本能应答。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性兴奋究竟是指向异性还是同性,从根本上就决定他是异性恋者还是同性恋者。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体与生俱来的一种身体状况的心理征象,这种心理征象引起的身体兴奋称为“需要”。同性恋者的性兴奋是指向同性的,英国性学家亨利·哈维洛克·埃利斯在阐述同性恋的性爱时一再强调,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区别只在于所爱对象的不同,即性兴奋指向的不同,其恋爱的身心感受及爱的过程都是没有区别的。

因此,我们可以定义同性恋者为“性的兴奋和激动指向为同一生理性别的人”。同性恋者的定义明确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定义同性之爱了。

同性之爱从何而来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同性恋定义为:在正常生活条件下对同性成员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感情和性爱行为,对异性缺乏或减弱性爱倾向,也可有正常的性行为。

1916年,美国生物学教授迪安·哈默在40对同性恋男子的细胞研究中发现,有一个名为Xq28的基因位于同性恋的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中,它决定了性取向为同性,从而得出了同性恋源自染色体末端分裂的结论。

1991年,美国盐业研究所发现,人体下丘脑前端间核的四个区中,只有一个区的体积因性取向而有所不同:异性恋男性是同性恋男性的两倍。这说明性中枢系统对同性恋成因具有一定的影响。后来,科学家又通过比较异性恋与同性恋雄性、雌性激素的多少,论证了同性恋者在荷尔蒙分泌水平上与一般人的差异。这些因素先天地决定了个体从幼儿时期开始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解释了素质性同性恋的成因。但當今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的发展是受遗传与环境二者相互作用的,因此同性恋的形成原因也有“后天说”的理论支持。

持“后天说”的学者认为,是后天的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心理和社会因素,造成了这种非素质性同性恋。个体在幼儿时都具有两性素质及双性恋特性,到底发展成同性恋还是异性恋,与个体在成长中的个人经历有关。譬如,人们处在特定情境下会发生性指向的改变,产生情景性的同性恋,有的由异性恋变成了同性恋,有的从双性恋变成了同性恋。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只要改变其生活环境或者施以治疗,这种情景性的同性恋可以再次转变成异性恋。

每个人都有爱慕同性的倾向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主人公保罗受恋母情结的影响,与母亲保持着非同一般的关系。他与母亲一起散步、买花、度假,但他们的感觉并不是母子般的,而是恋人般的。因为母亲早已对当矿工的丈夫没有了感情,她试图在儿子身上寻找同样的爱,她要让儿子的感情在任何时候都属于她。

虽然早期的精神分析学认为,恋母情结引起的移情现象是同性恋的起因,但近来许多人都认为,幼儿时期特殊的母子关系是同性恋的心理动力学原因。男同性恋者的母亲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她们与儿子的关系都异乎寻常地亲密。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也强调,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的阶段。性别认同发生于恋母情结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将决定孩子的性取向。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性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性心理异常。新弗洛伊德主义将其理论扩展,包括了发生在个体的会影响整个人生的社会活动和互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同性恋发展成异性恋的,随着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出现,人们才慢慢发展成异性恋,但也依然保留着同性恋的遗迹。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爱慕同性的倾向。

猜你喜欢
性兴奋异性恋同性恋者
这些性相关行为最不健康
面孔吸引力认知偏好与动机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
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的同性性取向成因初探
北京市男同性恋生存状况调查及建议
我爱问编辑
论“同妻”群体的生存困境与权利保障
形式婚姻:无奈的假凤虚凰
早泄的手法治疗
同性恋者心态析
同性恋者心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