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变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锚点

2019-02-28 08:32法人罗刚
法人 2019年2期
关键词:罗振宇社群变量

文 《法人》特约撰稿 罗刚

学者何帆的新书《变量》得到了著名公众号“逻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的重磅推荐,罗振宇还在“2018跨年演讲”中以“一名知识服务者的信用”为《变量》亲自背书。不过,这本书是否值得这样的赞赏和期待,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没有一本书能救你,只有自己能救自己。

罗振宇的跨年演讲已经过去将近个把月,还有人不时拿出来吐槽一番。说来说去,就提到了罗振宇贩卖的付费知识只是现代人的“心理安慰剂”,甚至拿罗振宇提供的付费知识比作权健贩卖的保健品,本质上给人的心理安慰效应远大于实际功效。

罗振宇重磅推出的年度书《变量》,在营销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作为一名非典型粉丝,我并没有在“得到APP”上购买过一个专栏,但在听完罗振宇的推荐之后,还是当即下单买了《变量》这本书。

买的原因很简单,只因这是一个学者花费一年工夫的总结,并且是以他个人的名誉为保证,未来30年还将继续投入到这样一份事业当中。这样的原因已经足够驱使我去阅读它,以期能够找到“快速提升自己的捷径”。不过俗话说“期望越大,失望往往也越大”,《变量》在豆瓣上的口碑评价已经开始趋于两极分化。

视野可以让人跳出局限

书中提到,之前很多历史描述方式是以长河模式进行的,既描述了整个过程的曲折,也告诉了最终的归宿,这种模式适合复盘跨度比较大的历史。《变量》作者何帆认为,针对短期内的变化过程,大树模式才会带我们真正体察“母体”的生命力,观察到“新芽”。选择大树模式,更能唤醒人的历史感,意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其他人的命运是相互连接的,是与历史走向息息相关的。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变得越来越难以专注;与此同时,现代人也来越来越容易走着走着就忘记“远望星空”。一件事分明有一系列步骤,但做着做着就朝着一个牛角尖钻了下去,结果忽略了事情的大局。我曾研究过完美主义者的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想把某个点做到尽善尽美,但往往在某个过程花费过多工夫,最后将整个项目进度耽搁了。

比如,草原上的鹰既看到整个天空,也看到草丛里埋藏的食物,所以雄鹰是草原上的枭雄。而那些只顾着眼前美食的老鼠,最终只能处于食物链的底端。

过去,很多人“只能看到自己关心的事物”,那些我们漠视的事物,潜移默化地在大局上牵引着我们,甚至决定了整个个体的命运。对周围的环境,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就是选择自我消亡。

“微”创新是个靠谱的选择

“除了少数石破天惊的突破性技术外,大部分技术都是已有技术的混搭”。这是《变量》一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关于“创新”最为真实的写照。

作者将“微”创新,解耦为三个步骤:一是选择正确的场景和方向,到远离科技中心的地方去发现和试验;二是使用选择的场景和方向,生存下来,适应用户;三是创造出新的需求和生态,用新技术为普通人赋能,进一步创造并重建生态。

中国的创新,乃至世界上绝大部分创新,都是来自整合现有技术满足用户需求,以及将廉价劳动力和流水线整合的模式。这种“穷人式”创新,成本低,见效快,是企业和个人更加靠谱的选择。作者何帆举例说,“极飞”农业无人机和“云迹”服务机器人,都是跳过了竞争异常激烈的常规场景,而选择在更为小众的场景进行尝试并生存下来;海尔的研发部,将整个冰箱的零件全部拆散摆出来,然后逐一研究这些零件在不同市场能有怎样的改进,这样在原有产品上进行的微创新,创造了更适合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也让企业生命力更加强大;我们再看汽车的发展史,虽然1886年1月29日,德国人朱卡尔·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乐获得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专利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的诞生。但早在第一辆汽车发明之前,许多相关发明就已出现,比如铅酸蓄电池、内燃机点火装置、硬橡胶实心轮胎、弹簧悬架等技术。汽车这样划时代的发明,也只是这些发明和技术的“混搭”。

社群发现真我和回归人性

在讲述社群时,作者何帆说起北戴河的一个社区阿那亚,那里的人们喜欢称之为“村”。“村民们”大多有正常的工作作为自己的“第一人生”,并且通常是在周边的大城市工作,相当一部分人经济状况非常不错。他们在阿那亚的生活是“第二人生”,作为“第一人生”的补充。阿那亚有更多的人情味,有更多的群体活动,许多“第一人生”中不敢做或者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可以选择到这里实现。

追本溯源,这个地方当年是“由于房子不好卖,才想出依靠卖情怀的销售策略”而诞生的。但随着运营团队用心经营,通过吸引具有吸引力的核心人物,进而慢慢吸引了更多有类似情怀的人。随着社群成员的吸引,小区慢慢扩大,形成了独特的“第二人生”社区。

同样,社群化经营的还有这所特色学校“范家小学”。作为一所乡村学校,教师与学生比例较大,范家小学成了“素质教育”的试验田。教师比例高是相对于城里的学校而言的,但教师人数并不多,一个老师往往兼任几个学科。为了更好地教学,老师们更多地探索综合性的学科,教学资源也是就地取材。比如,带学生去参加庙会,去调研村里的老井,参观水电站,甚至到山上采蘑菇和草药。语文课上,老师教学生做水果沙拉,甚至做酸菜鱼然后大家一起吃掉。这些我们小时候几乎想都想不到的课程,在这个乡村学校蔚然成风,仿佛这根本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个孩子成长乐园。

作者何帆在书中提到“未来社会收入分化的模型”时认为,只有那些保持兴趣、不断创新的终身学习者,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类似“范家小学”这种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学校,如果社会能够提供公平的机会,这些孩子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成长为他们想要的样子:平等、包容、自信、乐观。作者认为,这就是社群化培养的特质,正是未来“赢家”必须具备的素养。

奋斗如何在变化中定位渺小

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趋势相结合很重要,但奋斗的前提是认清整个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趋势,进而在大趋势下,寻找我们个人的小机会,这才是改变命运的举动。

变化来临时,选择躲避只能被碾压。当汽车出现的时候,当年的马车夫如何应对的?而当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是像由于撤掉收费站而被辞掉的收费员那样抱怨“我们把青春都耗在这儿了,我们学东西也学不了了,社会已经不喜欢我们这样的劳动力了”,还是认清这个无法逆转的事实,重新走一条哪怕艰难,也必须开拓的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快速迭代,也要敬畏传统。创新没有止境,但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以汽车为例,互联网企业一直强调大数据,他们也确实有大量汽车导航数据。但在汽车行业,近百年沉淀下来的生产工艺数据、碰撞试验数据、安全性能数据这些小数据,才是一个汽车企业的命脉。经验的沉淀积累需要时间,也决定了造车周期不可能过于压缩。如果研发、制造、试验有一个环节缩水,汽车长时间运行会存在非常大的风险。当问题暴露时,企业会面临大批量的召回,损失不可估量。很多行业,无法进行一场不在乎输赢的赌博。

《变量》一书的内容,远不止我体悟的这些,一次阅读不期吸收所有,至少我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未来的行动和考量:要脚踏实地,多元化观察和思考情,避免只做事不看路;发现工作和生活中的“微”创新,在微创新中寻找自己的机会;重视社群,与志同道合的人相处;个人的奋斗既要顺应潮流,又要在变化中勇敢应对,快速迭代。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觉得这本书对自己没有什么用处,有可能是作者写得不好,也可能是自己没有思考。

猜你喜欢
罗振宇社群变量
一座“人桥”打动罗振宇
聚焦双变量“存在性或任意性”问题
1分钟决定一生
社群新玩法:分层和快闪
营销的最短路径
从罗振宇那学到的三个方法:太聪明的人需要对抗世界
从罗振宇那学到的三个方法:太聪明的人需要对抗世界
社群短命七宗罪
罗振宇“得到”了,知识付费焦虑了
社群到底怎么玩才能黏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