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后经济外交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启示

2019-02-27 09:07申阳洋
时代人物 2019年1期
关键词: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外交

申阳洋

一、赔偿外交——经济外交的前奏

(1)实行赔偿外交的原因

二战结束后,日本迅速投入到国内经济恢复建设中,到1955年,经济已经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但是由于日本国内资源匮乏,要想稳定经济,必须要有稳定的资源输入。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者之一,当时,难以在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获得信任,掌握资源来源。

资源匮乏的日本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年间恢复经济,离不开美国的扶植。但是,美国在1953年结束对朝战争后,切断对日本的“特需”供应链,这就迫使日本不得不迅速考虑独立外交,打开海外市场,另寻能长期稳定保证供应的资源渠道。从地理角度来讲,日本考虑的最为便利的资源区理所应当是亚洲地区。再考虑政治因素,日本与台湾政府签订“日华和平条约”,表明了日本不可能承认社会主义中国。种种考量,日本选取的最合适的资源供应链的范围就被缩小到了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而根据地理位置上的就近原则,东南亚地区是其外交的首要区域。

(2)赔偿外交的形式——提供生产产品与劳务

日本想要打开东南亚市场,取得东南亚地区的资源供应链,就不得不先“低头认错”,进行战争赔款,安抚东南亚国家,为尽早实现与东南亚国家的外交关系正常化奠定物质基础。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之一,在战败后,日本理应向其他受迫害国家赔款“谢罪”。按照《旧金山和约》第14条的规定,在不妨碍其可以维持生存的经济的情况下,对其在战争中所引起的损害及痛苦给受害国进行一定程度的赔偿。美国在战后也努力扶植日本,不希望日本正值恢复经济的关键时期因为支付庞大的赔款而内气大减。因此,提出支持日本以技术和劳务的形式向受害国进行赔偿。

50年代后,如美国所愿,日本以提供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形式解决了其战争赔款问题。这样不仅帮助了东南亚国家修建国内基础设施,也为日本商品流入东南亚市场打开了渠道,更为日本后续的大规模的“经济外交”打通了畅通无阻的道路。

二、以ODA为主的经济外交:增强其地区影响力

(1)投资、贸易、援助三位一体的ODA

经济手段是日本战后发挥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手段,而政府开发援助(ODA)是日本战后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因此,在明治维新后一直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努力寻求资源供应基地,其在20世纪30年代后在亚洲各个范围发动战争,但结果却是成为战败国,这就使得向外寻求资源供应的视野更加狭窄。而要顺利争取到资源供应链,就不得不走出去跟周围的亚洲国家“握手言和”。因此,日本在战后实施的开发援助政策主要目的是为其国内争取稳定的资源供应链,其特色是以“投资、贸易、援助”三位一体。

日本从1954年加入“科伦坡”计划开始,就正式开始了它的对外援助政策,其主要内容有:日元贷款、无偿援助、技术合作三项内容。

但是,整个ODA政策里,有“束缚性”条款的日元贷款占大比重,即对象国用日本提供的日元贷款资金只能购买日本的工业产品,这引起了东南亚各对象国与西方国家的不满。因此,到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开始实行无偿援助。但是,尽管如此,日本的无偿援助仍然是西方发达国中比例分量最少的,仅占40-60%。

(2)经济外交的政治化现象

以ODA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外交,在战后逐渐取代战前的军事外交,与日美基轴成为支撑战后日本外交的两大支柱。

日本战败后,受到国际制约。在国际上,军事和政治影响力始终受限,因此,对于日本来说,以经济手段开展的外交,不仅能在经济上开拓日本的海外市场,而且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日本的政治方面的缺陷,提升日本的地区影响力,甚至国际影响力。这就是“经济外交政治化”现象。

日本将东南亚视为自己的后院,不仅将其作为自己的资源供应地,还试图扩大自己在这个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首先是日本在60年代至70年代对菲律宾时任总统马科斯政府的经济援助,间接导致了菲律宾政局的变化。

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日本参与柬埔寨维和行动,积极提供对柬经济援助,支持柬王国的和平重建,推动维护了东南亚地区的和平。

三、福田主义:改善“战争机器”国家形象

经济外交政策在战后发挥了法西斯日本军事外交发挥的效果,那就是占领范围扩大化。

但是,ODA政策虽为东南亚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偿援助。但是,在日本的整个援助计划中,有偿援助是占重要分量的。通过经济合作,大量有偿的经济援助资金投入到东南亚各国内,到70年代中期,东南亚各国对日本已是负债累累。

1974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问东南亚国家期间,泰国爆发了一场反日示威大游行。此后,日本政府开始反省对东南亚地区的政策。到1977年,日本时任首相福田赳夫访问东南亚国家期间,在马尼拉发表演说,阐明了日本对东南亚以后的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一是不做军事大国,二是建立相互信任关系,三是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促进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发展。

以“福田主义”为转折点,日本开始深入与东南亚国家沟通交流,一方面,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东南亚国家开展教育交流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的项目投入。另一方面,日本努力践行“和平主义”思想,在柬埔寨“红色高棉运动”问题上,日本审时度势,与其他东南亚国家一同支持民柬,同时停止对越南的援助,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福田主义”的三大思想理念,缓解了东南亚国家对日本的不信任感。

四、“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南亚地区的推行

(1)“一带—路”倡议的困境:民族矛盾与岛屿争端

日本推行經济外交之时,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之时,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东南亚人民的民族情绪。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推行经济外交时,东南亚民众仍然没有忘却二战的伤痛,而日本听从美国,以提供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形式解决战后赔款问题的方式,也引发了战争创伤的“后遗症”。因此,日本在进行经济外交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东南亚民众的反日情绪。

在东南亚地区,“华人”与当地民族格格不入,致使东南亚当地民族积累了长达几百年的对”华人“的不满情绪。甚至在上世纪90年代末,在印尼还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排华运动,造成了上千华人的无辜牺牲。而中国与华人群体的血脉联系,使得东南亚民众对华人的不满情绪也自然而然能够转引到“中国”身上。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公布,使得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不满又增加了一项,那就是岛屿争端。在2012年至2014年间,越南和菲律宾两国甚至爆发了多次抵制华货的行动。因此,2015年,中国推行“一带一路“倡议之时,东南亚地区反华情绪激昂。甚至,2016年菲律宾时任总统阿基诺三世还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仲裁,一时间,借由南海争端将中国与菲律宾,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矛盾上升至近年最高点。

(2)“和平崛起”与“中国威胁论”的较量

东南亚各国对待国际力量的态度是“大国平衡”,即利用中南半岛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制衡,从而达到平衡各个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力量,实现该地区多边力量和平共存的目的。而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在2010年以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为标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邻居的强大并没有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依托感,反而,“大国平衡”的外交心理开始发挥了作用,暗示需要削减中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力。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年在中国周边地区扩散“中国威胁论”,也让东南亚国家耳濡目染,对中国的崛起提心吊胆。因此,中国的经济强大,以及军事力量的强大,更加让东南亚国家相信“中国威胁论”,而降低了对主张“和平崛起”的中国的信任。甚至,到南海问题骤然升温之际,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产生了信任赤字。

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大力宣扬自己的和平发展观念,实践自己的“和平”理念,与由西方“国强必霸”传统理念衍生出的“中国威胁论”做较量。

日本战后在东南亚地区开展的经济外交来看,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行的启示总的概括来说,就是:一要避免因为中国在东南亚当地的经济收益过大,加大东南亚民众对中国的不满情绪;二是要宣传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并用实际行动征得东南亚民众的信任。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猜你喜欢
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活捉一只“怪怪虫 ”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区域认知素养导向下区域地理教学探索——以《东南亚地区》教学为例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粮食产业的优势、挑战与对策
美俄聚焦东南亚
本 期 导 读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